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哪四種心理,有助於奪得奧運金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8-13 2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Raj Persaud, Adrian Furnham 發表於  昨天14:35

  (譯 / 紅豬)贏得奧運金牌是任何優秀運動員職業生涯的巔峰,然而在奪金路上,關鍵因素可能不是身體素質或技術水平。越來越多的運動科學家相信,堅毅與決心、韌性和渴望,這些才是決定輸贏的品質。

  求勝心,比肌肉力重要。

  那麼,這些神秘隱藏、卻又至關重要的精神品質究竟包含了什麼呢?到底是什麼使奪金者在其他看來同樣努力的選手中脫穎而出的呢?奧運冠軍的心理策略,我們普通人也能效仿並且獲益嗎?

  2012年,運動和效能心理學家大衛·弗萊徹(David Fletcher)和穆斯塔法·薩卡爾(Mustafa Sarkar)發表了一項空前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奧運金牌得主的內心世界。論文發表時,兩人都在英國的拉夫堡大學工作——歷史上,英國隊奪金計劃背後的大量研究都是在這裡開展的。

  研究中,12位奧運冠軍講述了自己是如何運用心智取勝的。分析結果刊登在《體育和運動心理學》(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雜誌上。

  金牌心理一:遭遇挫折時,嘗試求勝新方法

  

  磚牆在那裡是有原因的。磚牆不是要擋住我們。磚牆是在給我們機會,展現我們的渴望有多深。磚牆是要阻擋那些不夠渴望的人,那些其他人。(圖片來源:quoteaddicts.com)

  第一個驚人發現,是這些冠軍在奪金之前的人生大部分時候並非一帆風順。相反,她們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常常遭遇阻礙和挫折。但是憑著強韌的內心,她們闖過逆境,超越同行,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比如有一位冠軍曾經在一項重大國際比賽前落選,但是他樂觀不懈、積極應對,體現了奧運冠軍的典型品質:

  當時我們有四個人爭取兩個參賽名額,但教練告訴我不能首發。我當時很受打擊,但競技體育就是這麼回事:如果不買獎券,就不會贏到獎品。買了獎券可能失敗,但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時候你應該想:「我要做哪些改變,才能保證我能獲勝呢?」

  弔詭的是,那些金牌得主常回憶說,當年沒有入選某項重大國際賽事,正是她們後來加倍努力的起點。在她們看來,在競賽中失利正是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在將來提高水平。面對挫折,她們不是沮喪,而是決心加倍努力。

  失敗沒有將她們擊垮,而是塑造了她們

  金牌心理二:奮鬥不是犧牲,是內心的自主選擇

  

  永遠選擇你真心想走的路,不管那條路有多難。(圖片來源:reellifewisdom.com)

  弗萊徹和薩卡爾的研究還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雖然記者在解釋冠軍的優異表現時總愛提「犧牲」二字,但那些金牌得主卻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這些世界一流選手認為刻苦訓練完全是自己的意願,她們為運動放棄了許多,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們並不抱怨。她們明白那些艱巨的任務是自己的主動選擇,也因此在事業和生活之間做了迥異於常人的分配。她們中的一位對研究者說:

  我們都很努力。為奧運備戰很辛苦,但我們毫不猶豫……我們是自願訓練的。我不喜歡「犧牲」這個詞……犧牲給我的感覺好像是走投無路、沒有別的辦法了……這根本是胡說八道。訓練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很珍惜這個選擇,我認為它鼓舞了我們,推動我們在球場上團結起來認真表現。

  談到在業餘時間訓練時,有一位金牌得主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我記得一個教練問我聖誕節準備幹什麼,我回答說:「我會在聖誕日訓練兩次,我知道(對手某某)不會在那天訓練兩次,這樣我就超過他了。」我這麼做主要是取得心理上的優勢,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了他做不到的事。

  這些求勝秘訣一般不會在運動員走下領獎台、記者將話筒遞到面前的時候透露。她們願意坦白這樣隱秘的獲勝經驗,這正是拉夫堡大學這項研究的珍貴之處。

  金牌心理三:做好充分準備,命運自會來臨

  

  運氣很重要,但如果你沒準備好,運氣來時你怎麼抓得住?(圖片來源:activistpost.com)

  從一位自行車冠軍對研究者說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頂尖高手時刻都在思考人生中的每一個細小方面:

  一開始我對訓練的態度是儘快打發。但漸漸地,我開始在訓練的時候自問:「這一次練到最好了嗎?進步夠大嗎?」如果在健身房裡表現不佳,我就會想:「我本可以做到更好,我失掉了這個機會。下一次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我很執著,喜歡把事情當場做對,而不是等到決賽的時候再祈禱。我會在決賽前把一切準備好,這樣才能在場上全力發揮。

  奧運冠軍的內心還有一個從未披露的秘密:她們覺得奪冠彷彿命運。一位冠軍是這樣對弗萊徹和薩卡爾說的:

  我不知道奪冠是不是需要時間和運氣都恰到好處,我自己是很相信這一點的。我本來不在參賽名單里……周四晚上他們出發之前,教練給我打來電話,他說一名隊員的妻子要生孩子了,還叫我「明天到機場集合,我們周六比賽。」

  她們都相信自己的運氣自己創造,只要堅持就終會走運。

  金牌心理四:超越自我第一,獲得金牌第二

  

  比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更高、更快、更強?(圖片來源:straitstimes.com)

  弗萊徹和薩卡爾的這篇論文題為《關於奧運冠軍心理恢復力的一個成熟理論》(A grounded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lympic champions),其中最令人吃驚的一點,也許是那些冠軍並不像媒體和國家那樣執著於金牌。

  釋放自己的運動潛能,這才是她們的主要動力,成為奧運冠軍反倒是其次。參與研究的一些運動員透露,在她們自己看來,奪得金牌時的表現並不是她們運動生涯中的最佳。

  有一位運動員這樣評價了自己在2000年奧運會上的奪金錶現:

  這說起來或許有些驚人:我在悉尼比得其實不怎麼好。算是正常發揮,但是不算出色……

  有人研究了最容易用興奮劑或其他手段作弊的選手,結論是如果一個運動員的主要動力是站上領獎台、揮舞金牌並接受喝彩,那他就容易在誘惑之下抄近道。

  這個時代的體育新聞里充斥著五花八門的作弊形式,對金牌的迷戀中暗藏危險,它會使我們忘卻奧運的基本理念。

  但有一些運動員不是這樣。普通運動員祈禱自己奪金,而對頂尖運動員來說,金牌的意義卻不在於此。金牌只是對優秀的認可,而對自我和運動的完全掌控才是她們一直以來的最大抱負。對她們來說,就算沒有觀眾、媒體或獎牌,爭奪第一仍然同樣重要。

  獎牌只是度量,不是目的。

  研究發現,這類運動員作弊的可能要小得多,無論她們面前擺著怎樣的誘惑。(編輯:游識猷)

  參考資料:

  Fletcher, David, and Mustafa Sarkar. "A grounded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lympic champion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5 (2012): 669-678.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2: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