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色季拉山 高原奇葩叢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8-13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布日期:2016年08月13日     科學公園

  我在高原見了一株又一株的綠絨蒿,就像看到以往見到的網路照片逐個重現。也許因為是我對罌粟科有一種莫名的畏懼,總不願意承認它的美。可是我的相機卻很誠實,每每見到綠絨蒿,我的鏡頭總是噠噠噠連續不斷地記錄它。

  

  ​一座奇葩盛開的山,此處是奇葩的原意

  多雄拉之後,我們去了巴松措和新措,又是一場野花盛宴,懶得在頭條文章貼了。鏈接在這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a5646f8dc3245a1c#rd

  從新措回到八一鎮的客棧,已經晚上11點半了。第二天的目的地是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

  因為到八一鎮太晚,教主也很猶豫要怎樣安排好。因為色季拉山上埡口只有一條公路,每天限行,如果去晚了時間來不及。早起又怕到時海拔太高我們沒休息好有高原反應。徵詢我們的意見,當然還是早起去色季拉,在西藏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早起一天少睡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八一鎮的家庭客棧是此行環境最好的,畢竟八一鎮是林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同別處。短暫的睡眠以後,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起來,在八一鎮找了一家店吃了一頓飽飽的牛肉米粉和羊雜湯,為接下來的行程補充體力。

  依然是小王開車載我們去色季拉山,八一鎮去往色季拉山的路,也是川藏線318國道必經之路,過了色季拉山埡口就是魯朗,再往後是波密。這條路每天要限行,所以還不知道我們去了情況如何。

  一路路況不錯,暢通無阻。

  哇~今天的路很順耶。教主說。

  別嘚瑟的太早,小王說。

  事實證明小王是對的,到了色季拉山腳下,就看到了排隊的車輛。長長的一條,還不知道要排到什麼時候才能放行一波。

  我們決定帶著器材和裝備下來走路,沿公路上去看看有什麼可拍的,讓小王的車先排著隊。下車沒多久,有放行,車流又往前移動了幾十米,我們又上車。上車沒多久,又得排隊,我們又下車。

  下車時,00在座位上摸到一個電池后蓋。我一看相機,正是我的。更鬱悶的是,電池不在裡面。

  不會是昨晚充電時忘在了旅館吧,還是剛才下車掉到了路上?好心的00陪我走到剛才下車的位置,海拔高,我們都走得氣喘吁吁。然而並沒有找到。

  我身上還有一個備用電池,僅剩一格電。想到今天一出門就掉鏈子,心裡七上八下的。回車上找了找仍然沒有。

  好在教主和我的相機是同一款電池,她借了一個滿格的備用電池給我。這下心裡總算是安慰了幾分,心中的感激猶如滔滔江水。如果沒有這寶貴的電池,我這一天可就白來了。

  出門帶相機外拍,總會遇到各種杯具,諸如:帶了相機沒帶卡;帶了卡沒帶相機電池;帶了相機電池帶了卡發現只剩一格電;帶了相機帶了卡帶了閃光燈發現沒帶閃光燈電池;所有的都帶了拍了一天儲存卡出錯。這裡面最悲催的是最後一種情況。所以我還不算太慘不是?

  也許是老天為了安撫我,車輛又開始放行了。上了盤山公路,小王的TOYOTA上的海拔數字就開始逐漸遞增,到了海拔4080米戛然而止,儀錶上限就到此了。看到周邊起伏的山,低矮叢生的高山杜鵑,依稀可見的塔黃,心情就激動起來,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流石灘去找各種高原怪物。

  雖然只睡了五個小時,又上了高海拔,但是到了地方一想到有好東西拍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完全沒感覺到不適。畢竟來了這麼多天高原,身體也適應了高海拔的環境。

  最後車停在了色季拉山埡口的停車場上,這裡的海拔是4728米,是我們此行去到的海拔最高的地方。往上垂直走流石灘,海拔還會逐漸升高。就像打遊戲通關,能不能過關就看我們的體力了。

  此刻天空又飄起了冷雨,雨季就是這樣,每天都要下雨,時大時小,時長時短。在多雄拉那種連續下幾小時雨還伴有大風的氣候著實是很難受的。

  我們在車上解決了簡單的午餐順便避了一會雨,隨後就收拾好各自的裝備上了山。

  色季拉真是寶地,剛上山沒多久,我們就看到了一株挺立的總狀綠絨蒿。

  

  之前朋友小兜說起綠絨蒿的美時,我總是表示,網上見到太多人刷綠絨蒿的照片,表示視覺疲勞。她說,那是因為你沒見到實物。

  我在高原見了一株又一株的綠絨蒿,就像看到以往見到的網路照片逐個重現。也許因為是我對罌粟科有一種莫名的畏懼,總不願意承認它的美。可是我的相機卻很誠實,每每見到綠絨蒿,我的鏡頭總是噠噠噠連續不斷地記錄它。

  

  在這裡,人們把綠絨蒿叫藍罌粟。總狀綠絨蒿的藍是很純粹的藍,藍的透徹,由於下雨,綠絨蒿花瓣的雨水和花本身的組合顯得尤其靜美。

  

  

  

  來請教了博友@余天一微博 才知道,色季拉的這個總狀綠絨蒿在科學上是有爭議的,有植物學家Chris Grey-Wilson認為色季拉山這種並不是總狀綠絨蒿,而是Meconopsis prainiana。

  植物分類的專業問題就不糾結了,我們暫時還是稱它為總狀綠絨蒿吧。這裡的總狀綠絨蒿多到幾步一棵,我也記錄下了一棵又一棵。

  

  

  突然出現的橫斷山綠絨蒿是結結實實的一抹黃。鵝黃的花朵與周邊的暗色調相比顯得尤為明媚動人。

  

  

  擬多刺綠絨蒿則顏色偏紫,莖幹和葉子都有刺,也是這裡的優勢種類。

  

  

  

  

  

  在平原嬌媚挺立的花不稀奇,在高原不得不敬佩這一株株直挺挺的綠絨蒿。在這高冷多風多雨的環境下,綠絨蒿低頭挺身,用自己的一套機制在完成自己的一系列生命活動。

  點地梅則選擇了另外一種適應方式。它們長得低矮,葉子簇生,植株之間形成密叢或墊狀體。點地梅不是梅花,屬於報春花科,在地面星星點點片片,顏色很少女。

  

  

  

  同樣嬌媚的還有蔥屬的鐘花韭,中國特有植物,只分佈在藏東南。

  

  某種黨參,有好看的紫色花紋。

  

  短短的路程,就足以讓人挪不開步子。可是我們必須加快步伐,因為我們還有更重要的目標——塔黃。

  還記得多雄拉那棵珍貴的塔黃嗎,我們那麼艱難走到那裡,最後也沒有完全走到塔黃身邊。可是在這裡,我們已經遠遠地看到了流石灘上那一片大大小小的塔黃。只要繼續攀登,就一定能近距離地與它親密接觸。

  

  看起來塔黃離我們並不遠,走起來卻還是相當的漫長,而且畢竟海拔太高,時刻要注意調整呼吸,走太急就容易氣喘。

  流石灘是各種岩石的組合堆積,走流石灘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要錯開位置走在別人的後面,如果兩人在直線距離前後,可能走在前面的人登落一個石塊都會給後面的人帶來危險。此時天空又開始下起雨,我們趕緊穿上雨衣撐起傘,向著塔黃的方向前進。

  

  

  在雨中爬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看到了第一株離我們最近的塔黃。

  

  終於,我們走到了它跟前。這棵塔黃高約1米5。

  

  高聳直立的塔黃是個奇葩,也是這種高原環境唯一能長到2米的草本植物。面對在高海拔風吹雨打的寒冷環境,塔黃選擇的策略是利用外層的苞葉層層疊疊形成封閉的空腔,把細小的花藏在「溫室」裡面躲避高海拔的風寒。

  和塔黃選擇了同樣生存策略的是苞葉雪蓮。外層的不是花瓣,而是苞葉,層層苞葉包裹出一個空腔溫室,把真正的花包在裡面保溫。苞葉雪蓮不是蓮花,屬於菊科風毛菊屬雪蓮亞屬,也就是一種菊花。而民間把風毛菊屬雪蓮亞屬和雪兔子亞屬的種類都泛稱為雪蓮花。

  

  

  

  別看苞葉雪蓮長得清新脫俗,花卻釋放出一種強烈的羊肉膻味,只是用手撥弄一下,那種膻味就殘留在手指上揮之不去。

  我們爭相與塔黃合影,只是這棵塔黃的高度還不夠高,如果能拍到更高的塔黃就更好了。

  正說著,突然看見了小王,原來我們下車后他也跑來了這裡。小王說,他在另一側看到了兩米多的塔黃,招呼我們過去拍。於是我們拋下這棵塔黃,跟著他走向那棵更高的塔黃。

  經過幾天的相處,小王已經被我們同化了,也會留意起地面的各種動植物、真菌,拍下來問我們。他大學畢業后留在西藏已有十餘年,走遍了西藏的各個地方。風景之美或許大同小異,生物多樣性之美卻是可以一直發掘的。

  奔著目標,我們走流石灘的速度也加快了。今天大家的戰鬥力都達到了MAX級別,沒有高原反應,沒有人掉鏈子,至少那一刻,我們的心裡只想著:塔黃,塔黃,塔黃。

  終於見到了這棵高達兩米,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塔黃。如果天空再藍一點,就更完美了。

  

  也許這樣看還不夠直觀,我們請來與塔黃同色系的小王來做參照物。

  

  近距離接觸到了塔黃,當然也要撥開葉子看看它的花長什麼樣。

  

  請教了@天冬 ,這堆是子房膨大的花,雄蕊還留在上面,快要變成嫩果。

  

  大家紛紛給塔黃拍照,與塔黃合影,各種姿態忍俊不禁,就不放了,自行想象吧,畢竟好不容易才爬到這,怎麼也要拍個夠。想拿手機拍幾張,卻發現我的手機也有了「高原」反應,明明有50%的電就自動關機了。需要拿充電寶激活。拿出充電寶才發現充電線忘了帶介面。此刻相機也不給力,也許是之前在多雄拉的淋雨給鏡頭帶來了後遺症,怎麼調都不能自動對焦,只能改為手動。今天真是充滿bug的一天。

  最後只好老老實實的用相機記錄下這個環境的其他植物。

  岩須是最多的,一簇簇,一片片。

  

  

  紅景天有好幾種,長在石縫裡。

  

  火絨草用密生的絨毛對抗高原環境,它們也就是歌里唱的雪絨花(高山火絨草)的親戚,每次見到都忍不出唱出來。

  

  黑蕊虎耳草,小而靈秀。

  

  

  擬秀麗綠絨蒿,你最秀麗。

  

  

  滇西綠絨蒿,紫的心動。

  

  同樣紫色系的杜鵑灌叢。

  

  紫色系的展毛銀蓮花。

  

  藍色的某種紫堇。

  

  匍匐在地上的這種黃色的委陵菜也是一個優勢種類。

  

  墊狀植物適應高原環境的措施就是低矮叢生,短小的葉子匍匐貼著根生長。外觀看起來就是綠色一坨坨。摸上去還很扎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8-13 22:41 | 只看該作者
 比如石竹科無心菜屬的密生福祿草。

  

  開的花放大看還挺可愛。

  

  偃卧繁縷。

  

  的花放大看像五角星。

  

  這種白色地衣,當地叫雪茶,拿來泡茶喝。

  

  在風雨中,我們走到流石灘邊的緩坡下山。

  

  下山才真的覺得累了,帶著酸痛的肩膀住到了魯朗。回去了才發現電池根本沒丟,就在腰包里,只是忘記放進相機。手機的充電線介面也在包里,只是在角落。所以一整天都是烏龍,虛驚一場。

  小王問我們,看到了一坨矮敦敦毛茸茸的植物,那是什麼?

  風毛菊啊,為什麼不叫我們。

  他說,那時候已經下山走很遠了。末了他又說,這個很多啊,我都看到很多。

  我……我的風毛菊啊……

  說風毛菊,應該是雪兔子那類,也是我心念念很久的。眾里尋它千百度,那花就在路人甲無意經過處。

  第二天,也是我們離開西藏的前一天,天氣好的連老天都忘記要下雨,好到難得一見的南迦巴瓦都露出頭。我們在下午又去了一趟色季拉。

  

  只是這個點已經沒有體力和時間再去爬一次流石灘拍藍天白雲完美版塔黃了。希望能遇到雪兔子也沒遇到。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天時地利人和。

  遇到的都是撿漏的。

  比如說補拍了一下滿地都是的單頭尼泊爾香青,淡雅的菊科植物。

  

  鑽裂風鈴草,桔梗科的。

  

  馬先蒿。

  

  穗花報春。

  

  最意外的收穫還是桔梗科的大萼藍鍾花。一開始還以為是龍膽。黃色的花叫藍鍾花還蠻怪的,只是這個屬都叫藍鍾花。教主反覆說,這個毛太好看了。

  

  

  

  如果我們拍塔黃的時候是這種天氣該有多好。

  

  藍天配藍色總狀綠絨蒿,毫無違和感。

  

  

  色季拉之行也給我們的旅途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其實之前我對西藏並沒有什麼太多嚮往之情,甚至有些排斥,更不想所謂的洗滌心靈。事實證明所有flag都不能立太早,來過之後,這個地方還是有太多神奇的物種和環境在吸引我。西藏,我還會再來的。雪兔子,我們總會見面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