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流動性陷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13 0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浩:對流動性觀點分裂,反映了經濟下行壓力下的一種政策困惑,這意味著傳統理論面臨著「不適用」的挑戰。

  

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 周浩

  中國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關於中國可能出現「流動性陷阱」的觀點成為了市場的焦點。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有趣的是,對這一現象的市場解讀卻分割成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派認為流動性已經十分寬鬆,因此未來進一步寬鬆(比如說降准降息)的概率將大大降低,另一派觀點則認為財政刺激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方案,但由此增加的財政赤字將不可避免地「被貨幣化」——換句話說,貨幣政策將被迫寬鬆。對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央行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僅提及為結構性改革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筆者看來,這樣一種觀點分裂的背後,事實上反映了整體經濟下行壓力下的一種政策困惑,而這樣的政策困惑意味著很多傳統理論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著「不適用」的挑戰。

  關於「流動性陷阱」,經濟學界有諸多爭論,但總的來說,在目前的語境下,「流動性陷阱」意味著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的失效,即利率與貨幣供給關係之間的關係開始斷裂。這在「負利率」環境下體現得更為明顯,由於利率已經為零甚至為負,那麼進一步的貨幣供給增加對利率的傳導效應並不明確。對於央行來說,其可以做的就是掃清市面上的一切可以購買的債券,但最終的問題就變成了,如果債券的供給是有限的,那麼央行進一步增加貨幣供給是否還有意義?

  眼下,盛松成司長關於「流動性陷阱」的擔憂則來自於M1和M2「剪刀差」的不斷擴大,M1在過去數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但M2卻有下滑的跡象。這表明在銀行體系內的活期存款不斷增加,傳統上來說,活期存款增加是一種經濟活力上升的標誌,即企業不願意把資金變成長期存款,而是保留現金,以備投資的需要。很多研究也發現,歷史上,M1與通脹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同時存在著一定的領先效應,即M1的增加意味著企業投資意願增強,同時也意味著未來通脹存在著上行的動力。

  而在中國目前的語境下,卻很難得出通脹即將上行的結論,M1的大幅增加反而意味著企業對於實業投資意願的降低,盛松成司長也表示,企業留存大量現金,反而意味著企業沒有合適的投資標的,最終變成了不得不持幣的現象。

  當然,M1增速不斷上升存在著結構性的因素,第一是網際網路金融興起后,整體社會資金的活期化傾向,第二則是大量債券在今年發行,這些債券發行后,募集資金需要按照既定的投資計劃來支出,因此導致了資金趴在賬上成為活期存款的現象。

  但細究之下,M1大幅增加,真正代表的是經濟增速下滑下的一種低利率預期。這種預期反映為,由於經濟前景不樂觀,因此貨幣政策仍將繼續寬鬆。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對於金融資產的需求量將出現上升,這導致了投資者出現一種想法:與其把錢放在銀行里作長期存款(因為利率未來將可能下行,理性的選擇之一是儘快鎖定長期利率),不如趕緊把錢放在金融資產上,而受到追捧的資產則是債券和房地產,受到「賺錢效應」的驅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發現,追逐金融資產似乎取得的收益似乎更大,因此不如保留現金,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可以立刻出手。

  當所有人都在追逐金融資產(如果認為房地產也屬於金融資產的話),實業投資卻仍在下滑。這反映了另一種預期,即經濟的總需求仍然處於下滑通道中,這個時候增加實業投資,不僅面臨著投資期內現金流的壓力,也不能保證這些項目投產後的市場需求仍然存在。另一個原因則是,金融資產只要流動性夠好,即使虧損,但總可以拋售,而實業投資一旦失敗,則可能會是一個不斷燒錢的「老虎機」。

  這樣的狀況對貨幣政策形成了挑戰,如果長期跟蹤中國央行的一些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央行認為貨幣政策的真正目的是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在當「總需求」出現不足時,當然需要放鬆貨幣政策,但貨幣政策的一再放鬆如果無法刺激實業投資,那麼「流動性陷阱」也就難以避免。

  對於政策決策者來說,無論是否存在「流動性陷阱」,其政策考量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在保持「總需求」和「總供給」方程的平衡,在供給端,中國已經開始大力推行「供給側改革」,而在需求端,如果私人需求無法提高,那麼就只能通過財政刺激來增加公共需求,這也是盛松成司長提出的「增加財政赤字」的原因。

  對於貨幣政策來說,儘管政策效果有限,但也不能缺位。未來的進一步寬鬆仍然難以避免。在大規模寬鬆效果有限的大背景下,央行只能祭出更加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期望能夠刺激社會總需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