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重獲我們的安全感
「心安是家」,一句簡單的話,道出國人對安全感的渴望。在這個飛速發展卻又充滿了未知因素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獲得安全感?在通往安全感的道路上,國人仍需要跨越一道道門檻。
想要獲得安全感,我們首先需要反求諸己。安全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心理感受,儘管受到社會時弊的強力掣肘,但安全感不是伸手要來的,它首先需要我們反求諸己。有人說,個體的安全感依賴於群體,只要群體中有一個人感到不安全,都會威脅到其他個體。因此,我們要通過自我反思和學習來重新找回安全感。譬如,當我們想清楚內心真正所需而減少對房子、金錢的需求的時候,也許會變得更加從容不迫,盡情享受心靈充盈帶來的愉悅;當我們跟朋友、親人和陌生人更加友善和睦的時候,也許會變得更加知足;當有越來越多的個體靠行動去重建安全感而不是單純抱怨和詛咒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增添了更多的希望。也就是說,當我們主動給予別人安全感的時候,我們自己得到的安全感也就會多一些。
想要獲得安全感,我們更需要求諸制度的變革。民眾對安全感的獲得既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但更受客觀因素的左右。在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分配不均不公是造成當今國人安全感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收入分配本身屬於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的結果,但如果分配不均尤其是缺乏公平則極易導致政治不安和社會動蕩。儘管目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群的收入水平較之以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普通百姓對官員特權與腐敗行為的不滿情緒卻在增加,對富人的「羨慕嫉妒恨」也在不斷積聚,仇官、仇富的社會心理鬱結加之個人對美好生活的過度預期的落空都讓這些人充滿了挫折感。那麼,社會保障制度在確保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數方面的重要性就變得十分凸顯了。套用美國經濟學家伊斯特林的話來說就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不會帶來安全感,唯有社會保障的保障才會真正帶來安全感。
一般而言,民眾對於因效率導致的不均大都能夠理解和容忍,這好比百米賽跑只能有一個冠軍一樣。當前國人的不滿情緒主要集中在由於程序不公和不透明導致的結果不公上,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比賽註定會導致民眾的不滿和憤怒。由於程序不公通常伴隨著特權和腐敗,因此,民眾缺乏安全感還與這些腐蝕社會公正的現象有關。政府存在的理由就是要維持社會正義,政府的良治至少應該體現在矯正程序不公,同時通過一些調節工具如稅收來抑制效率導致的收入不均,從而改善民眾的主觀感知。這也是減少社會緊張情緒,改進國人生活滿意度的根本之策。
由於目前中國社會尚未建立起讓普通人感到安全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屏障,缺少一種有效的社會分攤機制,因此,普通百姓不得不自行應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這種擔憂直接減低了國人的幸福指數,降低了我們的安全感。畢竟,需要花錢的場合太多了,生老病死的隱憂以及為孩子繳納購房款等等,都使得普遍百姓不敢消費,難以輕鬆。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政府旨在調結構、促轉型、穩增長、惠民生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才能得到順利落實。
常言道,政治清明,則人心歸向,上下團結;政通人和,則政事通達,人心和順。要不斷改善和提升國民的安全感乃至幸福指數,就必須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法治社會,這既是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任務,也是我國實現和諧穩定的不二選擇。
「人民幸福」,是「中國夢」最根本的追求;人民幸福,「安全」第一!
□背景·盤點
中國人缺乏安全感的十大表現
國人缺乏安全感,常活在隱憂之中,這從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無論是衣食住行等個人基本生活方面,還是情感婚姻、事業家庭、人際關係等個人社會生活方面,國人都存在安全感缺失的問題。我們在這裡盤點出國人缺乏安全感的十大表現,從中可見一斑。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跟風搶
「中國大媽」其實並不僅僅是指參與搶購的婦女,回過頭想,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中國大媽」的舉動。當「非典」來襲,板藍根瞬間成為「金鳳凰」,被國人爭相購買;當日本地震引發核泄漏危機,國人上演著「搶鹽」鬧劇;當傳言中的「末日」臨近,蠟燭又變成了國人爭搶的「奢侈品」。隨著霧霾天氣來襲、禽流感疫情出現,國人搶購的已不僅僅是口罩。日常生活中,跟風搶紅燈、搶座位、搶車道、搶房號、搶票等情況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各種爭爭搶搶無處不在,連往來人群素質相對較高的機場也不例外。即使明明知道在飛機上一坐幾個小時,難免頭痛腳脹,站一站會舒服些,但還是要爭搶擺渡車上的座位;候機樓里的行李車也是搶手貨。按理說行李車循環使用,應有盡有,但每一航班落地,人群走進閘口,便如潮水般湧向長長的一排行李車,總歸是早到手早踏實。可見「搶」在人們生活中已經見怪不怪了。這種生活習慣甚至還被帶到了國外,中國人滿大街地打聽哪裡有「土豪金」賣,生怕買不到「土豪金」,回國失去了一個證明自己身份的機會;生怕自己在國外沒買夠東西,回到物價昂貴的國內自己吃虧了;生怕自己沒有在旅遊景點前沒有照夠照片,從而失去了一個向親戚朋友們炫耀的機會;不僅如此,每到一個景點還喜歡爭搶著拍照,以至於國外的景區有專門針對中國人的中文提示:「排隊!」之所以這麼愛「搶」,是因為喜歡「爭先恐後」,「後面」的就意味弱勢,就可能吃虧,沒有安全感,沒有保證。不願意排隊一向被歸結為「素質」問題,其實也是內心不安的表現。排在後面,人們害怕買不到票、坐不上車、得不到服務,由於擔心自己的利益沒有保證,內心焦慮,才會爭搶有利位置。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二:愛存錢
「中國老太太說我工作了一輩子,終於存夠了買房子的錢,臨死前才從筒子樓搬進了電梯公寓。而美國老太太說,我工作了一輩子,住了一輩子電梯公寓,終於把銀行的房貸還清了。」段子雖老,卻極其形象地將中國人的捂緊錢袋節衣縮食,和美國人的瀟灑消費進行了鮮明的對比。「中國老太太」絕非個例,而是普遍現象。中國人愛存錢世界聞名,儲蓄率也是世界第一。曾有個統計,說中國人每賺100元,就有46元省下來存進了銀行。國人存錢哪怕收入一分錢也要存半分錢,這就是中國人的存錢心態。一直以來,中國人只會精打細算地花著今天和過去的錢,卻不敢預支未來的收入,心裡總想著存錢。一些年輕人甚至從20多歲就開始攢「養老」的錢。四五十歲以上的那輩人則積極地為子女讀書和將來結婚買房、為自己看病提供保障而存錢。高漲的物價、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讓人們對明天的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了國人只能用存錢的方式避免將來的危機。這背後是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讓國人不得不勒緊褲帶選擇未雨綢繆的生活方式。存錢是為了讓將來生活更有保障,找到生活的踏實感。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三:當房奴
「房奴」是當下許多中國人的生存現狀。感情上,國人對土地和房產有種神經質的依賴,在中國,假如一個人有20萬元,在沒房沒車的前提下,70%會選擇買房子,因為他覺得,那是個實實在在的存在;外國人或許多半會選車子,因為房子可以租,生活可以流動……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中國三成的房貸一族已成「房奴」,把青春抵押給房子,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以做牛做馬的奴隸姿態,換得一片屋檐,國人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滿足感的同時,生活質量卻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旅遊;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即便如此,國人卻依然對買房樂此不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像目前中國人這樣,對於房子有如此強烈的渴望。其實,國人買房買的是其內心深處的「安全感」。房子對人而言,不僅只是一種歸處,更是一種歸宿,那是一種對於血緣,對於社會,對於愛情淡漠后緊緊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還催生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怪相——「丈母娘現象」,如今,丈母娘看女婿,很多成了「丈母娘看房子」。丈母娘們之所以會如此,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她們認為,男方有較好的經濟條件,自然會讓女兒的生活過得更安逸一些。在大多數丈母娘的觀念中,更願意將「安居」置於「樂業」之前,成天租房子住,讓人沒有「安全感」。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應該對丈母娘有過多的指責,畢竟女兒是丈母娘身上的「一塊肉」,丈母娘自然格外疼愛。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四:托關係
中國社會裡充斥著密密麻麻的五花八門的「關係網」,同學、同鄉、同事、同行喜歡拉幫結派,講關係不講原則和法紀……好好的名字不說,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是李處長讓我來找您的……」「他是我大學……」這種習慣「力量的捆綁」,辦事找不到熟人就會心慌焦慮,反映出國人內心安全感的缺失。因此,「托關係」成為辦事最無奈的依靠。當這種依賴被片面放大,難免產生種種怪象,自然而然地,人情成了規則的替罪羊。關係不同價格不同,請客送禮風總是煞不住,甚至權力尋租擺上了桌面,不再是潛規則;日常生活中,看病要給醫生送紅包,孩子上學要走關係,連學車也先要給教練塞上幾包好煙……本來正常的職業職責,已經成為灰色利益的來源;在商業領域,企業要花大量的時間「做人的工作」,老闆要花大半的時間應酬於酒局飯桌――人情關係與商業法則之間的矛盾,讓企業家們左右為難;當與利益之間建立起可以相互轉換的地下通道,簡簡單單的「托關係」也被注入了新的內涵:一種囊括了情義、地位和利益的交易載體。「托關係」成為一種債、一種負擔,束縛了國人的生活,擠壓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空間。在以人情關係為基礎的中國,附加著更多額外的功能性色彩,國人因此更多地體會著「托關係」所帶來的種種壓力,從而增加了一重新的不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五:窺隱私
中國人愛打聽別人的隱私,喜歡東家長西家短,喜歡八卦,強烈想知道姚明有多少錢,上司有多少情人,甚至想了解鄰居家小兩口吵架的內容。謠言隱私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跟國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有關,因為對自我的不踏實感,就會轉移注意力去探別人的「底細」,希望從別人的狀態里了解自身在社會上的位置以求變相的安慰。在傳播消息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某種滿足和愉悅。另外,還可以宣洩自己的一些東西,減輕心理負擔。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東西,國人的內心就容易恐慌、焦慮,於是潛意識裡都會去尋求安全感來自我防護,因為渠道不暢或者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泛濫、轉移自己的不安情緒,自然就有了很多變態、悲哀的發泄形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所不願為外人所知的隱私。為了不讓自己的隱私暴露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無意地在打探別人隱私的同時為自己心理設置一道防護欄。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六:不信任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有事情發生時,人們寧願聽信「謠傳」,也不去相信掌握權威信息的政府。這種「不相信」的情緒,已然滲透進不少國人的生活中:吃飯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鐵路行業解決買票難的能力和誠意,上醫院不相信醫生沒有給自己多開藥,打官司不相信司法會保持公正。如今,很多人也不信任熟人。「殺熟」是今天社會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事情。「殺熟」之所以成功率高,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特有的人際交往模式所形成的心理定勢:與人交往時,對「外人」「生人」排斥、不信任、不合作,對「自己人」「熟人」則是信任、合作互惠。由此,「信任過度」與「恐懼過度」就是受害者的心理軟肋。「殺熟」傷了感情,但更可悲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信任感以及人際關係安全感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淡漠,即使住對門,也可能十天半個月才能見上一次,更別說彼此之間的交流了。幾乎每家每戶都安上防盜網,更是把鄰里之間的距離隔得遠遠的,最友好的時候也只是站在各自門口進行友好的「對話」。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七:考證熱
隨著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近幾年,考證熱急劇升溫,且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還在象牙塔的學子們,就開始為各種從業資格證忙碌;很多職場中人總是患得患失,身在職場,坐立不安,危機感時刻折磨著他們。他們擔心的不僅僅是明天的早餐,而且是一生中處於職場的位置。這些人其實收入不菲,有的在公司甚至還身居要職。但這些並未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安全感,很多白領總覺得「有證要比沒證好」,於是在「集體無意識」狀態下隨大流,不停地考各種各樣有用無用的證,想著總有一天會用到,以增加在不安全就業環境中的安全感。職場的生存環境嚴苛,是一個不進則退的狀態。很多人想掌握技能,其實是希望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即使某些方面不夠突出,也能獲得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八:移民潮
如今,中國正經歷第三次移民潮,中國富豪紛紛移向海外。按照相關機構調查的結論是,中國富豪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說,這些已經掌握了巨大財富、且在普通民眾面前一直表現得十分強勢的富豪,似乎並不像外表所表現的那樣,內心其實是存在某種恐懼的,安全感也是不強的。從主觀原因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財富原罪。富豪們擔心這些方面的問題一旦被其他問題帶出來,有可能傾家蕩產;二是中國反腐力度加大。心中有「鬼」的富豪,就難免心生「不安全感」;三是部分富豪與民眾的關係過於緊張。在中國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完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正義中,逐步感到了壓力,自然就不可能不產生不安全感;四是缺乏創業動力。無論是曾經的創業者還是後來的暴富者,似乎都缺少了應有的創業動力,都不大願意創業了。但是,又擔心財富不安全,於是,就以投資的名義向海外轉移資產。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九:信鬼神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到財神,2人中有1人信「關公」;提到運氣,4人中有1人信「星座」;提到夢境,5人中有1人信「周公解夢」。如此種種全因國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沒有自信,只好去相信能寄託某種希望的鬼神。這些年,不少「大師」能夠橫空出世就是明證。不僅普通老百姓如此,而且每每這些「大師」一出,就「引無數官員、老闆、明星競折腰」。有的官員為何不信馬列信鬼神?因為這些官員意志衰退消沉,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認真、經濟有問題,心理上自然不安全,於是在鬼神信仰中尋找寄託,熱衷於去燒香拜佛、算命看相,甚至去「結拜」那些「大師」,祈求陞官發財,索取「救命稻草」。中國有句老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因為官場上有的人做了虧心事、心裡又有鬼,於是求神問鬼,裝神弄鬼,最後,弄巧成拙,醜態百出。有「大師」曾對劉志軍說,要幫他在辦公室弄一塊「靠山石」,「保你一輩子不倒」。而劉志軍作為鐵道部長,竟然不顧官德和人格,屈尊於一個江湖人士,寄託於一塊石頭,終成笑柄。
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十:恐婚症
如今,不少國人缺乏婚姻安全感:對婚後平淡生活的恐懼,對婚後應該承擔的責任的恐懼,對婚後將失去自由的恐懼。很多人因此推遲結婚,甚至寧願獨身,也不願意「受罪」。這些對婚後生活的過多考慮在面臨婚姻時的表現形式就是對結婚的恐懼和逃避,而這也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心理問題——恐婚症。恐婚症是許多現代都市白領的通病,絕大多數恐婚者認為:愛情使人睡不著,婚姻使人打瞌睡,延長愛情的唯一辦法,就是推遲結婚的時間。據不完全統計,90%的准新人患有「婚前恐懼症」。還有一部分人,面對周圍人離婚或者婚姻不幸,心理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作用。有時候,家庭親屬中若有人離婚,便會對周圍人產生很大影響。比如,父母離異,對孩子安全感的剝奪;兄弟姐妹離異,對兄弟姐妹之間的影響等等,這種環境氛圍讓尚未走入婚姻的人們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