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錢鍾書為何一生不願提魯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10 0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批評家而言,批評的深度,即是靈魂的深度,批評與做人,只在精神或靈魂深處彼此相通。

  ・1・

  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都會注意到大學問家錢鍾書在他的文字中,似極少涉及魯迅。對此現象,不少人說錢鍾書學貫中西,在他眼裡,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地位不高,他看不起他們,包括周氏兄弟。所謂對魯迅不屑一顧,似有些道理。錢先生以研究西方文學為專業,在牛津大學受過嚴格訓練,西方古今文化典籍,無不涉獵,且極為精通。西方哲學他也通曉。比如他對黑格爾建立的哲學體系,就有批評,認為這是「造個大房子沒人能住」。錢先生的「中學」造詣更深厚。其父為清華教授,家學淵博,二十歲左右即已走上清代博雅考訂之路,其《談藝錄》《管錐編》便是證明。

  錢穆先生是浩博寬豁的通儒。早年錢穆作《國學概論》一書,曾請錢鍾書之父錢基博作序。結果這個序由年輕的錢鍾書執筆完成,其國學功力和深邃見識,令國學界震驚。

  幾十年過去,錢穆名聲大噪,錢鍾書在20世紀80年代與余英時談話時,說他和錢穆是老本家,敘起譜來,他應該算是錢穆的「小長輩」。余時英將此語告之錢穆,錢穆卻說他們兩家不通譜,是分不出輩分的。但據我所知,他們兩家都是吳越王錢鏐的後代,都是「吳越王孫」,大約是不會錯的。20世紀80年代,錢鍾書曾致信台北的錢穆。信上說,蘇州即將慶祝兩千五百年建城紀念,準備舉行大會。「有關方面」托他寫信「先容」,後面將有正式邀請函。後來錢穆說,信不知何人從大陸帶來,放在他信箱中的。信封上無郵票,且是敞開的。他便未回信。這顯然辜負了錢鍾書的好意。對此,楊絳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提及此事,對於錢穆置之不理,似有微詞。

  其實,錢穆此舉,事出有因。他曾見楊絳寫的一篇文章中,稱頌錢鍾書為絕世天才,特別舉的例子,正是1931年錢穆的名著《國學概論》上原有錢基博寫的序。為此錢穆還在《自序》中,特別向「子泉宗老」致謝。誰知,經楊絳第一次披露,這個序竟是錢鍾書代筆,而且「一字未易」。那時錢鍾書是清華大學一年級學生,年紀僅二十歲。錢穆得此信息,其感覺可想而知。他原以為「子泉宗老」之序,極為鄭重嚴肅,不料竟不是他親自下筆,卻委之年甫弱冠的兒子。後來在台北聯經出版的「全集」本《國學概論》中,撤去了錢基博之序。連《自序》中感謝「子泉宗老」的句子也刪去了。遂不搭理錢鍾書的來信,也算「事出有因」,可以理解。

  錢鍾書才高八斗,且有知識分子胸懷,說他看不起周氏兄弟,似無根據。錢鍾書並沒有留下輕視周氏兄弟的文字。早年,錢基博作《現代中國文學史》,其間有這樣的文字:

  周樹人以小說,徐志摩以詩,最為魁能冠倫以自名家。而樹人小說,工為寫實,每於瑣細見精神,讀之者哭笑不得……樹人《阿Q正傳》,譯遍數國。

  出版於1933年9月,錢鍾書融進了自己意見的《現代中國文學史》中,針對魯迅與好友林語堂反目而批評其「小品」之舉,態度鮮明地站在林語堂一邊,先是以「『魯迅年可坐得版稅萬金』以為盛事」,表達不屑,接著說,「語堂方張『小品』,魯迅則視為有『危機』,謂:『在風沙撲面、虎狼成群之時,誰還有閑功夫,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指出魯迅之論,未免偏激。這或是錢鍾書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指名道姓對魯迅的批評。

  錢鍾書以學者眼光,審視魯迅作品時,常以曲筆,不點名發表意見,從未見攻訐之態。比如,錢鍾書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小說識小》數題,借批評《儒林外史》,沿用蹈襲古人舊材料多,缺乏創造性為題,順便論曰,「近人論吳敬梓者,頗多過情之譽」。若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會發現「近人」系指魯迅無疑。

  錢鍾書也曾指名道姓論述過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文。那時,二十二歲的錢鍾書,正在清華大學讀書,那篇文章他是以筆名「中書君」在193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月》第四期上發表的。文中有抽象肯定「這是一本可貴的書」,更多的是具體的否定。出語鋒利卻很有分寸。

  錢鍾書還在自己寫於1946年的小說《貓》中,極形象生動地為周作人畫了像,可就不那麼客氣了:陸伯麟(小說主人公)「就是那個留一小撮日本鬍子的老頭」,他「是滬杭寧鐵路線上的土著,他的故鄉叫不響;只有旁人背後借他的籍貫來罵他,來解釋或原諒他的習性」,「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沒有像他那樣親日的人或東西」,「中國文物不帶盆景、俳句、茶道的氣息的,都給他罵得一錢不值」。大凡了解中國文壇人物的,怕早已會心一笑,知道這是寫誰了。特別是小說中的「他主張作人作文都應該有風趣」一句,幾乎就是明指周作人了。小說中,另一人物陳俠君,對陸伯麟評價道:「(陸伯麟)地道是『日本通』的話,平時的日本通,到戰事發生,好些該把名稱反過來,變成『通日本』。」說白了,《貓》是篇有史實依據的紀實小說。

  抗戰結束,淪為漢奸的周作人,已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錢鍾書辛辣地諷刺鞭笞周作人,並非僅僅出於對周氏兄弟的恩怨,而有民族大義在其間,有文人的良知道義在其間。那些說這是錢鍾書糾纏於周氏兄弟恩怨而落井下石的人,讓人懷疑他的動機。

  ・2・

  錢鍾書與楊絳很少提及魯迅,除了錢鍾書從骨子裡看不起魯迅外,怕也與1925年「女師大風潮」有關。魯迅在「女師大風潮」時,正與該校的學生領袖許廣平談戀愛。魯迅在「風潮」之後的1926年,寫了後來一直入選語文課本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我就是在課本中讀到此文的。那時年少,對推行封建奴化教育,無恥鎮壓學生的軍閥鷹犬楊蔭榆,充滿仇恨。

  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歷史被抹去塵埃后,漸顯真相,那位被魯迅譏諷為「上海洋場上惡虔婆」的女師大校長楊蔭榆,也漸露真容。後來經歷過「女師大風潮」的許廣平回憶說:「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親歷「女師大風潮」的許廣平之說,應該是可信的。魯迅的文章凸顯劉和珍的反抗精神和被害的慘劇的同時,顯然把楊蔭榆小說化了。魯迅為了揭露和抨擊反動政府的血腥罪行,並無過錯,只是魯迅的如刀之筆,無端傷害了一個無辜的人。

  楊蔭榆若是普通人,其冤屈也可能永埋塵埃,孰料她偏偏是楊絳的三姑母,得以有還其本來面目的機會。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一文中,是這樣記錄三姑母之死的:

  日寇侵佔蘇州……三姑母住在盤門,四鄰是小戶人家,都深受敵軍蹂躪。據那裡的傳聞,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見日本軍官,責備他縱容部下姦淫擄掠。軍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還他們從三姑母四鄰搶到的財物。街坊上的婦女怕日本兵挨戶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裡去。

  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兩個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麼話哄他們出門。走到一座橋頂上,一個兵就向她開了一槍,另一個就把她拋入河裡。他們發現三姑母還在游泳,就連發幾槍,看見河水泛紅,才揚長而去……楊蔭榆之死,算不上壯烈,或可如魯迅所說,「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但是我們卻可在楊蔭榆淡紅的血色中,依稀看到一位女性的善良天性和勇毅。其殞身不恤的事實,與劉和珍何異?嗚呼,我們說不出話,但以此紀念楊蔭榆女士。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並未提及給楊蔭榆定性為「惡虔婆」的魯迅,其行文風格如錢鍾書,「一九二四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從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條『落水狗』」。其深意盡顯其間,比那殺氣騰騰的文字,更有殺傷力。

  錢鍾書自會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文人仍是人,他心中就仍然有是非有愛憎,就是非越分明,愛憎也越強烈。正如魯迅自己所說:「一有文人,就有糾紛,但到後來,誰是誰非,孰存孰亡,都無不明明白白。」(《再論「文人相輕」》)明白了真相以後,錢鍾書選擇了不屑一顧,是對對方的輕蔑。偶爾,錢鍾書也會難得地涉及魯迅。比如1956年,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討論何其芳寫的《論阿Q》時,一些「左」得出奇的批評家批評何其芳未用階級觀點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弄得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不知如何相對。錢鍾書慢條斯理地打破僵持的局面,他指出,阿Q精神在古今中外的某些文學作品中可隨手拈來,算不得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原創人物。會上,楊絳也支持夫婿的觀點。這一觀點,讓與會的專家和何其芳都驚呆了。須知,那時被政治化的魯迅,是至高無上的集政治與文學之神。敢於否定他的被視為經典作品的典型人物,非慷慨磊落之人,不敢為之。

  1986年10月9日,在北京召開了「魯迅與中外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文社老領導秦兆陽因身體不適,派我代他出席討論會。已成了社科院副院長的錢鍾書致開幕詞,他說:魯迅是個偉大人物,人物愈偉大,可供觀察的方面就越多;「中外文化」是個很大的題目,題目越大,可發生問題的範圍就越廣。中外聚會一堂,各個角度、各種觀點的意思都可以暢言無忌,不必曲意求同。

  錢鍾書式的開幕詞,簡短而精妙,聽者會心一笑,掌聲也熱烈。可後來有人著文,說錢鍾書的致辭「換來的只是一片沉默的抵制」,純屬造謠,不懷好意。至於有人抓住錢先生所說「偉大的人物是不需讚美的」,加以指責,更無道理。自古即有「百年往事丹心裡,千古聲名直道間」,偉大人物與天地同存,活在人們心間,何須讚美。批評者,只是不滿錢鍾書未為魯迅大唱讚歌而已。當然,這也可反映錢鍾書對魯迅的一貫態度。

  一個對同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極少正面評價的批評家,錢鍾書能說出魯迅是個偉大人物,並在《現代中國文學史》里給予了魯迅很高的評價,說明錢鍾書在犀利的理性背後,有一顆仁和之心。對批評家而言,批評的深度,即是靈魂的深度,批評與做人,只在精神或靈魂深處彼此相通。

  本文節選自 汪兆騫 《文壇亦江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