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對中國考古學史來說除去王懿榮在藥鋪的龍骨上發現甲骨文這件震驚中外學術界的大事外,還有一件事則與真正的「龍骨」本身有關。德國駐華使館的哈伯勒(K. A. Haberer)將在北京搜集到的一批「龍骨」也在一八九九年運回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研究這些化石后認為,這裡面大約有九十種哺乳類動物,並且包含著一枚像猿但又像人的牙齒。
報告發表的最初,似乎並沒有什麼人注意,後來遠在中國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J. G. Andersson)注意到了。尋著這個線索,他不斷奔走在華北各地.一九一八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北京西南名叫雞骨山的地方有化石出土。循著這個蹤跡安特生來到了周口店,舉世矚目的「北京猿人」遺址就這樣被發現了,雖然當時還沒有人骨化石。
這卻給中國的考古學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機會,新成立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它的負責人丁文江接納了安特生,對安特生調查古生物化石的計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接下來的幾年,在丁文江的支持下,安特生奔走於許多化石發現地點,並有一些重要的發現,在一九三四年安特生出版的自傳《黃土的兒女——中國史前文化研究》(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中有過這樣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