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88萬倒戈國軍是如何被我黨改造 看完給跪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 0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8-3 00:56 編輯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和接受和平改編共188萬人,包括將領1500餘名,涉及陸軍240個師,海軍大小艦艇97艘,空軍飛機128架。

  

  188萬來自敵對營壘的官兵,全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消化、改造了。在此過程中,解放軍派去一名指導員,就能徹底改造百十人的一個連;派去幾百人工作團,就能徹底改造幾萬人的一個軍或一個兵團。在世界五千年的戰爭史上,譜寫了空前絕後的輝煌篇章。

  魚龍混雜的倒戈「國軍」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呈現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抗戰勝利后不久。比較而言,國民黨軍隊在這一時期的倒戈數量不多,但政治影響很大。此時,「國軍」和「共軍」力量對比懸殊,很少有人能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明前途,蔣介石、陳誠也曾誇下海口,要「三個月剿滅關內共軍」,結果,不但「共軍」沒有被如期「剿滅」,青天白日旗下的「國軍」卻接二連三地在戰場上倒戈,把槍口指向了行將就木的蔣家王朝。先是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率新編第8軍在河北邯鄲起義,接著是1946年1月郝鵬舉率第6路先遣軍在山東台兒庄起義,再就是1946年5月30日潘朔端率第184師一部在遼寧海城起義。「走高樹勛、潘朔端的道路」,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了共產黨軍隊對敵軍開展工作的一個很響亮、很能震撼人心的口號。

  第二次高潮,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戰略決戰期間,其中重大起義對戰略決戰的進程都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吳化文率整編第84師的濟南起義,使攻城時間縮短了一半多;曾澤生率第60軍的長春起義,使人民解放軍首創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並及時抽調原圍困長春的部隊去堵截企圖借營口海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完成毛澤東「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殲滅」的戰略意圖;何基灃、張克俠率第59軍和第77軍的三個半師在江蘇賈汪等地的起義,讓解放軍通過其防地迅速完成了對黃伯濤兵團的戰役包圍;廖運周的第110師於淮海戰場起義,使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黃維兵團的突圍行動遭受了致命打擊;傅作義率北平20萬守軍接受和平改編就更不用說了,千年古都免遭兵燹,傅作義功彪青史。

  第三次高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大江」風捲殘雲之後。此時,國民黨軍隊的最高統帥雖然還有偏安一隅重整旗鼓的念頭,但成建制部隊起義、投誠可謂「風起雲湧」,這期間起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第7兵團在四川郫縣宣布起義。

  這188萬起義、投誠的國民黨官兵,成分非常複雜,什麼樣的人都有。

  

  國民黨軍隊內部等級森嚴,兵隨將轉。起義,都由上層將領謀划、決策,絕大多數下層官兵以及部分中層軍官基本上是茫目隨從、被動選擇。雖然絕大多數士兵都是被抓來的壯丁,貧苦農民居多,但他們長期麻木於逆來順受的奴隸地位。軍官的成分最為複雜。國民黨軍官相當一部分是富家子弟,其中一些軍官,或者其家人是為富不仁橫行鄉里的土豪劣紳,或者本人是剝削欺壓士兵的「小軍閥」。這部分人,雖然在戰場上掉轉了槍口或放下了武器,但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紀律約束,談何容易?

  幾乎每支部隊都有國民黨中央直接控制的政工系統,並安插了帶有特務性質的政訓人員,甚至還有潛伏的國民黨中統、軍統特務,和一些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黨團及幫會。川軍中的袍哥組織更是門戶繁雜,堂口林立,無孔不入。在第16兵團,兵團副司令、第47軍軍長和3個團長均系袍哥大爺,全兵團有近半人員參加了袍哥組織。范紹增的「國防部挺進軍」乾脆就是一個袍哥武裝。

  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后,國民黨當局為了消除影響,其宣傳機構常常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攻擊共產黨「要兵不要官」、「要槍不要部隊」、「吞併異己」。

  鑒於解放戰爭初期敵強我弱的戰場形勢,最大限度地分化敵對營壘是戰勝強敵所必需的戰略和策略,所以,當時共產黨對起義部隊的組織整編,曾在保持其原建制、保留起義軍官原職權的基礎上,採取了一些非常特殊的策略措施:

  一個是授予「中立」的番號。其中,高樹勛部叫「民主建國軍」,郝鵬舉部叫「華中民主聯軍」,潘朔端部叫「民主同盟軍第1軍」。中共中央當年之所以同意如此命名,主要出於統一戰線的策略考慮。

  另一項措施是「擴編」,「陞官」。高樹勛起義時,共產黨軍隊答應其「在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之下,與劉伯承、鄧小平同輩」。潘朔端的第184師更有意思,雖然實有不到半個師的兵力,但還是擴編成一個軍,隨之「見官升一級」,師長升軍長,團長升師長,營長升團長,連長升營長,排長升連長。「陞官」之後,由於官兵一律實行解放軍的供給制,一些軍官又大發牢騷:「升了官還是不發財!」

  起義部隊不用共產黨的番號,卻要改造成共產黨的隊伍,難度可想而知。

  共產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本質不同,為勞苦大眾打天下,需要的不是炮灰,而是懂得「我為誰扛槍,我為誰打仗」的自覺戰士,所以,對來自敵對營壘的官兵,必須進行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上課、做報告、討論。

  對共產黨的政治教育,國民黨官兵不但生疏,而且最初很不理解,很不習慣。原成都科技大學副校長盧昭1946年6月奉命進入海城起義部隊執行改造任務時,曾在起義部隊的軍官輪訓隊擔任政治教導員。

  據盧昭回憶,上課通常很順利,頗費周折的是討論。一開始,討論沒人發言,盧昭很奇怪:「你們怎麼不講話呢?」

  軍官們一個個大眼瞪小眼:討論?什麼叫「討論」?只聽說過「討飯」、「討口」、「討賞」,沒聽說過「討論」呀!

  盧昭只得耐心解釋什麼叫「討論」,如何「討論」。幾乎每一期輪訓隊都是到最後一個星期,軍官們才習慣中國共產黨的學習制度和學習方法。應該說,中國共產黨在起義部隊中開展的正面教育,轉變了相當一部分官兵的立場,然而,從整體上看,溫和的正面教育方法要想徹底解決起義官兵長期在舊軍隊里養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問題,尚需很長的時間。

  原國民黨第184師在海城起義改編為「民主同盟軍第1軍」,在安東地區整編期間,雖然接受了共產黨4個月的正面教育,但並沒有從整體上和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1946年10月,當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我南滿根據地時,時任「民主同盟軍第1軍」即原184師副師長的楊朝倫,利用舊軍官對起義部隊的控制,借起義部隊向北滿大後方轉移之機會,在吉林省白山市的石人車站附近,策劃並組織實施了大規模的叛變,使擴編后的「民主同盟軍第1軍」所轄的第184師1300餘人被裹脅叛逃,史稱「石人車站叛變事件」。

  筆者曾採訪過多名參加這次叛變行動的海城起義官兵,他們告訴我,舊軍隊講究人身依附關係,實行「愚兵政策」,「長官叫幹啥就幹啥」,所以,當一些軍官策動:「走,我們回去找曾軍長!」不少士兵就稀里糊塗跟著跑了。

  血與淚的大控訴

  如果把改造起義、投誠部隊看成是一場政治戰役,那麼,戰役的突破口就應該選擇在對方最要害、最薄弱的地方。

  闖出這條新路並找到這場政治戰役的突破口,源於一次「倒過來講」的政治教育嘗試。

  據「民主同盟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徐文烈1947年主持撰寫的《民主同盟軍一年來的改造工作》記載:

  由於起義之初安東整訓期間的政治教育,多是從正面講國民黨反動派「賣國獨裁」、「發動內戰」等大道理,結果,不但與起義官兵親身體會的剝削、壓迫距離太遠,還常常與起義官兵長期形成的「正統觀念」相抵觸。後來,徐文烈等政治工作幹部採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具體考察了一個連隊,結果發現,在139名士兵中,對國民黨、蔣介石有敵意的只有2人;覺得國民黨、蔣介石的黑暗統治不好,但認為自己的命該如此的有5人;對鄉鎮保甲長及惡霸地主沒有敵意的只有11人;其餘全都痛恨鄉鎮保甲長和地主惡霸。另一個連隊的84名士兵中,有83人挨過軍官的打,沒挨過打的只有一位某軍官的親戚。

  在此調查的基礎上,徐文烈等政治工作幹部做了個「實驗」:「倒過來講」,先從士兵親身感受鄉鎮保長、甲長和惡霸地主的剝削壓迫講起,從士兵所遭受長官的欺壓講起,再來講蔣介石統治集團維護階級壓迫制度。

  果然,一「倒過來講」,幾乎是瞬間,便激發了起義士兵的階級仇恨和政治覺悟。

  自此,以「控訴舊社會,控訴舊軍隊」為核心內容的政治整訓,就成為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的主要辦法。

  在國民黨軍隊,絕大多數士兵和部分軍官都出身於貧苦農民,都是被抓來、逼來的壯丁,誰沒有一肚子苦水?誰沒有一把辛酸的眼淚?國民黨士兵在舊軍隊中所受的階級壓迫是駭人聽聞的。

  在經濟上,軍官「吃空」(就是虛報士兵人數,以貪污空額的薪餉和糧代金)貪污司空見慣,剋扣士兵的伙食更是「家常便飯」,有的軍官甚至還要以「保管」、賭博等形式,勒索士兵的錢財。

  在人身權利上,國民黨軍隊內部通行殘酷的體罰、肉刑制度,軍官對士兵、上級對下級,有隨意打罵的權力,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地方軍閥部隊是這樣,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不例外。以胡宗南第7兵團為例,據該部士兵揭發,一些軍官虐待、殘殺士兵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其430團的副營長陳××當機一連連長時,士兵劉炎春開小差被抓回,陳××將劉炎春吊起來毒打,打死後,屍體扔到野外喂狗,還把死者的雙耳割下來,懸掛在牆上,然後集合全連宣布: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 00:56 | 只看該作者
  「你們看這是什麼東西?以後誰再逃跑,就這樣辦!」

  其473團副營長王××接新兵的時候,遇見幾位病號走不動路了,就欺騙他們說:「誰走不動了,說一聲,我放你們回家。」有4名士兵剛扭頭往回走,便被王××叫住,王讓他們跪在四五丈高的崖邊,抄起一根棍子,一棍子一個,把他們全部打到溝底,然後揚長而去。

  其158師軍官鄧××揭發,他當排長的時候,一次跟著迫擊炮連連長到四川接新兵,親眼看見這位連長殺死了20多名開小差的新兵。多是用鍘刀鍘死的,還有用「五馬分屍」等辦法殺死的。有一位新兵跑了,連長便帶人到新兵家裡去抓,沒抓到,就放火把新兵家裡的房子燒了。還有一次,沒抓到逃兵,就下令讓4名士兵抬起逃兵的家屬放在火上燒,直到燒死。

  在第144師的2451名士兵中,母親、姐妹、嫂嫂被強姦、霸佔以及被迫改嫁的,總計達850人。這些士兵中被棒打過的1238人,被打殘廢的22人,槍斃未死的33人,活埋未死的24人……

  控訴運動開始后,該兵團的士兵一個個哭得撕心裂肺、驚天慟地。第472團2營召開控訴大會,第一次就哭昏了31人,第二次又昏倒了35人。

  控訴大會下來以後,有的士兵兩三天吃不下飯,還有的甚至一時精神失常。一位叫何思勤的士兵訴苦后,哭得精神失常,耳朵聽不見了,也不吃飯了,誰勸他,他都不理睬。後來人們發現,何思勤訴苦以後特別敬重毛主席,於是,到吃飯的時候,就給他寫個條子:「毛主席叫你吃飯!」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如果大吵大鬧,就再給他寫個條子:「毛主席叫你睡覺。」只要看到是毛主席叫做的事情,何思勤非常聽話。後來,何思勤在上級批准他參加人民解放軍后,喜出望外,逐漸恢復了正常。

  從「算細賬」、「挖苦根」到「思想還家

  轟轟烈烈的控訴運動,徹底撕開了改造舊軍隊的「突破口」。

  隨後,便是思想改造的「縱深戰鬥」。控訴運動的第一步,是「倒苦水」。接下來,就是「算細賬」,結合駐地附近的土地改革運動,先算「剝削賬」。

  原國民黨第158師警衛連士兵張正全過去給地主當長工,一年到頭受苦,自己的母親卻活活餓死。算賬后他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窮的,老是怨命窮,怪上一輩沒有留下什麼家產。算了賬才知道,原來是被封建地主剝削窮的!」

  算完「經濟賬」,再算「政治賬」:看看周圍的村子,地主、富農佔多大比例?不超過百分之十。再看國民黨軍隊,士兵有幾個不受剝削壓迫?共產黨依靠人民,發動人民,總有一天會徹底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第三步是「挖苦根」:雲南地主老財剝削人,四川的地主老財剝削人,東北的地主老財也剝削人,為什麼?萬惡的剝削制度是勞動人民的「苦根」!

  開展控訴運動之前,起義官兵在「國民黨消極抗戰」、「國民黨反動派必然滅亡」等一系列問題上常常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爭論中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掉學習積極分子,但經過淚血大控訴后,從前的爭論戛然而止,廣大起義官兵與國民黨反動派不共戴天!

  覺悟了的起義官兵,只聽共產黨的話,起義部隊除了共產黨,誰都拖不走了!

  一位起義團長曾感慨地說:「要講改造思想,共產黨的辦法太多了,上下五千年,中外八萬里,沒有誰能比得上!」

  據當年集中到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的原國民黨第60軍的起義軍官說:開展思想鬥爭最激烈的,是坦白運動,當時叫「思想還家」運動。

  所謂「思想還家」,就是說起義只是形式上回歸人民陣營,靈魂深處舊社會、舊軍隊的那一套並沒有根除,因此,要真正從思想上回歸人民陣營,就必須與舊我進行毫無保留的徹底決裂。

  與舊我的決裂,是心路歷程上一個異常痛苦的過程。每一位起義學員都要寫一份自傳,交代自己的全部歷史,尤其是要坦白在反共內戰期間做過哪些對不起人民的事情,哪怕是摘了老百姓一個西瓜,都必須一件不落寫上去。不僅如此,對別人的罪惡也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發。

  「思想還家」運動的政策相當明確:在思想領域,共產黨不搞「既往不咎」,不管是誰,歷史上的罪惡,以往的醜事陋習,必須從思想認識上作徹底清算。在此基礎上,不管有多大歷史罪惡,只要自己主動坦白了,就不再追究。

  「思想還家」運動在部隊和軍政大學以不同的方式同時展開,並定期交換揭發材料。

  後來,在起義部隊中也搞了,但名稱不同,改造海城起義國民黨第184師時,叫「坦白運動」;改造長春起義的國民黨第60軍時,叫「階級自覺運動」;改造在四川德陽起義的國民黨第7兵團時,叫「揭發與批判舊思想的民主運動」;改造在四川彭縣起義的劉文輝部、鄧錫侯部、潘文華部時,叫「反對不良風氣運動」。

  群眾發動起來了,人間的什麼醜事、惡事都遮蓋不住。在昔日蔣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隊里:

  第473團軍官馬××坦白:1949年該部從寶雞撤退下來時,胡宗南下令向寶雞縣政府要100輛大車。縣長受命后,支派警察到街上、路口,見到老百姓的大車就抓,然後交給馬××。一些車主為了要回大車,就把馬××請去下館子、打麻將、洗澡、玩妓女。結果,錢大把大把地花了出去,不但大車一輛都沒有要回來,車夫也全被編入部隊當了二等兵。

  第27師情報參謀傅××交代:他直接、間接槍斃、刀砍、活埋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員、解放軍官兵和老百姓共101人;在山東作戰時,還殺了4名農會幹部,並把他們的心臟挖出來吃了。

  運動之初,一些官兵滿不在乎,個別老兵油子講述自己調戲姦汙婦女、嫖宿娼妓的時候,津津有味,參加討論的士兵鬨笑一堂。

  壓住這種苗頭的辦法還是訴苦:在舊社會,你的家人,包括你的母親、姐妹是怎麼受苦的?在舊軍隊,你自己又是如何給人民群眾帶來災難的?這不是忘本是什麼?所做的壞事,全推給舊社會、舊軍隊行嗎?自己就一點責任沒有嗎?花街柳巷的那些妓女是真正「自願」嗎?不,那是一群被金錢和權勢摧殘的階級姐妹!

  果然,經過訴苦、評議,沒人再笑了。有的起義官兵甚至邊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邊嚎啕大哭,當場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表示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建立士兵委員會,確立「黨指揮槍」

  破舊,是為了立新。一邊改造,一邊建設。在起義部隊建立全新的民主制度,其典型標誌,是建立士兵委員會制度。

  據當年改造曾澤生起義部隊的連指導員浦紹林回憶,建立士兵委員會頗費了一番唇舌。你要打消士兵的顧慮,因為士兵當奴隸慣了。你還得打消軍官的猜疑,告訴他們,成立士兵委員會不是和軍官作對,是八路的規矩,解放軍所有連隊都要成立這個組織,這是人民軍隊性質決定的。

  那時,連隊士兵沒幾人識字,選票只好用黃豆代替。投票完畢,監票人當眾數黃豆,得黃豆多的幾位當選。

  士兵委員會成立后,先實行經濟民主,由經濟委員協助幹部管理連隊的伙食,監督收支情況,並定期檢查,逐月公布賬目。每月節餘下來的「伙食尾子」,分給大家。指導員還介紹說,這是毛主席、朱總司令20年前在井岡山上訂的規矩。

  第一次領到「伙食尾子」,錢雖不多,但士兵那個激動啊,一個勁地說:「共產黨好,共產黨好,共產黨就是好!」

  起義士兵徐樹禮將領到的「伙食尾子」攢起來,攢了半年,買了一支自來水鋼筆:「革命了,不加強學習咋行?」

  軍官們也感慨:「就憑這一件事,國民黨軍隊也該敗給八路!」

  在經濟民主中嘗到甜頭的士兵委員會,在政治民主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整個控訴運動的摸底、發動工作,指導員都得到了士兵委員會的有力配合,各級召開的控訴大會一律由士兵委員會或士兵委員會主任聯席會議主持。

  從前見了當官的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士兵,如今,理直氣壯地主持控訴舊軍隊的軍人大會。變化,如同地覆天翻。

  在提高思想覺悟的基礎上,起義部隊開始陸陸續續發展中共黨員,由上而下地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發展新黨員最初是秘密進行的,一個一個地發展,只與指導員保持單線聯繫。等到每個連隊發展到三五個黨員以後,團政治處舉辦新黨員訓練班,對外稱「政治訓練班」,成批培訓新黨員和積極分子。到政治整訓後期,黨的各級組織已經自上而下全部建立,連有小組(整訓結束不久,支部開始建在連上),營設支部,團設黨委,整個起義部隊完全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

  全軍各級黨組織公開后,黨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軍隊的各項政治工作也熱火朝天地開展了起來,並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多少年後,不少起義官兵回憶,當年的指導員、教導員、政委們不僅平易近人,還給他們留下了讀書多、見識廣、思想深刻的印象。其實,這些政治工作幹部多數文化程度並不高,只不過他們宣傳官兵平等、軍民一致的啟蒙道理,給了那些奴化意識根深蒂固的起義官兵以耳目一新、沒齒難忘的人權啟迪,進而實現了麻木靈魂的徹底覺醒。

  靈魂裂變的鏈式反應

  改造舊軍隊,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有一項創造:培養先起義的官兵,去滾動改造後起義的部隊。

  以改造國民黨地方軍閥武裝之滇軍為例,國民黨第60軍之184師於1946年5月30日在遼寧海城起義后,就讓他們撤往後方根據地集中「學習」,其中,有五六百名官兵先後被送往軍政大學和輪訓隊接受系統的政治教育,占這支起義部隊兵力的四分之一左右。

  顯然,在戰場形勢十分嚴峻、戰爭資源極為緊缺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耗費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徹底改造這支起義部隊,並在起義官兵中下大力氣培養一大批共產黨的幹部,其著眼點在戰略上。

  1948年10月17日,滇系國民黨第60軍在長春起義后,東北軍區迅速向起義部隊調派解放軍幹部410人,其中海城起義的雲南籍官兵在60%以上,且多安排在改造起義部隊的第一線,擔任連指導員或營教導員。

  1949年12月,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第20兵團(前身是北伐時期的黃埔軍校教導團)和范紹增(電視連續劇《傻兒師長》、《傻兒軍長》、《傻兒司令》的歷史原型)的袍哥武裝「國防部挺進軍」在四川起義后,交由長春起義部隊成建制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負責對其實施改造,由軍政治部副主任張梓楨帶領幾百名幹部進入這兩支起義部隊。這幾百名幹部骨幹,90%以上為海城起義和長春起義官兵。

  用控訴運動改造舊軍隊的經驗,在解放戰爭後期得到了普遍推廣。渡江戰役后,毛澤東主席就起義部隊的改造工作,曾親擬電報指示中共華中局:「按照改造曾澤生、吳化文部的方法加以改造。」

  這裡尤其要提到的是,在百萬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中,成建制改編並長期保留下來的野戰軍,只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0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該軍首批出國,先後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戰役,渡海攻島等戰役戰鬥,以及朝鮮北部西海岸防禦。其中,在第三次戰役中,其所屬第149師創造了兩個步兵營用爆破筒、炸藥包、手榴彈,全殲英軍第29旅一個坦克營的戰爭奇迹,其所屬第442團1營率先攻佔漢城;隨後的第四次戰役,該軍以極為簡陋的武器裝備,在彈藥補給極為困難等惡劣條件下,於漢江南北兩岸頑強堅守50晝夜,勝利完成了掩護我軍主力在中線集結並實施反擊的戰役任務,獲得了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交口讚譽。彭總曾拍板:「有我彭德懷在,50軍不但不會編散,而且優先換新裝備!」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團以上單位被志願軍總部批准授予稱號的,只有「白雲山團」,即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該團堅守白雲山主峰的第5連,是長春起義部隊唯一發生叛變的連隊。據當年曾被叛兵綁架過的該連指導員高汝雲回憶,叛變平息后,他將多數叛兵從監獄裡帶回連隊,經過教育,其中不少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的還被提升為幹部,還有部分戰士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流盡了最後一滴熱血。

  該部起義將領隴耀師長的長子隴滌湘聞知此事後,脫口就是一句:「共產黨就這點,太神奇了,真的!」

  在百萬倒戈官兵靈魂裂變后營建的精神家園裡,廣大起義官兵實現了重樹人生目標的心靈皈依。在筆者採訪過的起義官兵中:

  參加長春起義的中校副團長馬占偉轉業到地方后,被打成右派,開除公職,勞動教養3年,然而在69歲那年,還是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了卻夙願。

  長春起義的中校副團長、代理團長李崢先,第三次在中國共產黨黨旗下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時,88歲。

  海城起義少尉趙霖芝患癌症臨終時,在其散發的《告戰友書》中,述說了其畢生追求的理想天國:「我去的地方,風景秀麗鳥語花香;我去的地方,沒有階級,更沒有壓迫;我去的地方,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所有的人一律平等;我去的地方,每周開一次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非常歷史》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9

帖子

8萬

積分

貝殼一級功勛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5267
3
bobzhou 發表於 2016-8-4 02:14 | 只看該作者
寫得好,看來作者就是過來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46

帖子

298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89
4
growingfox 發表於 2016-8-4 23:11 | 只看該作者
理想天國:「我去的地方,風景秀麗鳥語花香;我去的地方,沒有階級,更沒有壓迫;我去的地方,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所有的人一律平等;我去的地方,每周開一次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真的是理想天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17
5
總裁判 發表於 2016-8-7 11:15 | 只看該作者
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滅絕人性之本質, 還需要用此類粉飾太平的文章來美化嗎,文革是運動之高潮,還用再解釋嗎。  
說真話,毛主席萬歲是假,毛澤東萬碎是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85

帖子

1707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07
6
南冰洋 發表於 2016-8-8 11:08 | 只看該作者
要是把今天的農民工抓去當兵, 然後讓國民黨來改造, 效果只會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