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富不過三代」如何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9 2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越來越多的中國「創一代」面對接班難題。他們在艱辛創業時對子女教育的疏忽,對血統的過於強調,讓這個問題更為棘手。

  

英國《金融時報》

  隨著中國「創一代」們逐漸老去,越來越多家族企業開始面臨接班問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創業者們對兒女的無暇顧及、過於快速的財富積累、以及傳統文化對血緣的強調,都為家族企業的順利傳承增加了難度。中國地產大亨馮侖就曾說:這一代民營企業家族的財富,八成傳不下去。

  中國創業者們能否破掉「富不過三代」的咒語?我們採訪了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億康先達(Egon Zehnder)香港辦事處負責人、曾為多家亞洲大型家族企業提供諮詢的朱紅霞。她就家族企業對接班人的選擇標準、選擇時機、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在財富之外實現理念和價值觀的傳承,分享了西方成功家族企業的經驗。以下是我們的訪談實錄。

  FT中文網:中國有很多的家族企業開始面對這樣一個時刻,就是創始人在漸漸老去,到了他們尋找下一代接班人的時刻。您觀察到的中國企業跟西方企業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和做法上,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朱紅霞: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是西方的家族傳承做得比較多的。

  

  家族傳承要打破「血統論」

  第一,他們有些時候會要求小孩來家族工作之前,有外面工作的經驗。這一點我在香港也看到很多。好多香港家族企業的第二或者第三代,要麼在投行裡面做過分析員,要麼在戰略諮詢公司里做過一段時間,主要是訓練他們的分析能力,然後才進入家族企業。中國大陸的家族企業,可能還在比較初期,還是第一代,而第一代創業的時候非常辛苦,好多小孩可能10歲剛出頭就送去海外上寄宿學校。結果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他們跟父母之間情感上相對比較疏遠,第二,父母在艱苦創業過程中,對將來傳承的問題考慮比較少,忽然孩子一下二十多歲大學畢業,就算回來繼承家族企業,也不見得馬上接手。這本身還是一個新課題。

  還有一點,成功的西方家族企業,在職位的分配上還是根據人的能力,就是西方所謂的「meritocracy」(精英制度),而不僅僅是因為血緣。

  第三個不同的地方是,當家族企業已經歷經多代,繼承人的選擇上機會就比較多。你不光可以從自己直系的孩子里選,你還可以選擇兄弟姐妹,旁系。中國因為獨生子女政策,基本只有一個選擇,這可能成為很大的困難。當然每件事情都是辯證的,好處在於沒有家族之間的內鬥。香港這類內鬥比較多,有些老的家族企業,同一個父親有好幾個妻子,十幾個小孩。中國大陸就很清晰,至少在婚姻範圍內可能就是一個子女。挑戰在於,這個子女不見得是適合做傳承的人。

  FT中文網:中國家族企業第一代創業的時候,國力比較弱,經濟還沒有騰飛,非常艱苦,理念、想法可能和現在的年輕人很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環境更好,在國外學習眼界也比較開闊。很多第二代不想接班,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嗎?

  朱紅霞:是。第二代因為精力和見識很廣,所以對家族企業商業模式的思考可能很有幫助,但是思考之後,他又沒有父輩那種必須為了生存而做事的動機,所以他們從願望上會很不一樣,個人自我實現的要求很早就有了。我舉兩個例子,比如西方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子女很少有在家族企業裡面從事經營的,好多人變成歷史學家、植物學家、藝術家,做的都是一些自我完善的事業,而這個家族通常是請專業人士來管理家族業務。比較近一點的,香港有一個很大的酒店管理集團,我最近跟他們的董事會主席父親聊天,他有兩個女兒,都想做紀錄片製作者,因為她們希望對大的人類社會有些貢獻,而經營酒店不是她們的興趣。

  中國大陸這些家族企業,這些現象已經在發生,而且越來越多。但這個也要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如果父母跟子女之間有非常深的情感交流,就比較容易找到共通點,這個共通點既能夠讓下一代做他想實現的事,同時又能夠幫到父輩的企業更新,從原來比較傳統的商業模式進入下一代的商業模式。

  FT中文網:您接觸到的中國家族企業客戶中,在尋找繼承人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什麼地方?

  朱紅霞:很多中國創一代在創業過程中,並沒有想到有一天企業會成長到這麼大,也沒有想到要去教導子女我的價值觀和企業的精神是什麼。相反,他要專註於去創業。很多人把教育子女的任務或者交給自己的生活伴侶,或者把他們直接送去寄宿學校。在北美和歐洲的學校裡面很多十幾歲的孩子,就是中國出去的。中間會出現一個情感上的間隔期,言傳身教的機會就少了。傳承這個事情不是寫一本書教給孩子就可以,而是要孩子在身邊看你怎麼做事、怎麼對待員工、怎麼對待你身邊的人。

  第二是公司的管制結構。很多中國的創業者,他的家族和他所經營的公司是不分開的。其實仔細想一下,風險特別大。我記得看到過一個家族企業,法人全是創始人自己親戚,一旦出現糾紛的話,你可能就會失去親人,這是特別大的風險。在傳承上,中國人有一個先天的傾向,就是希望把控制權,甚至經營權,留在我的血緣裡面。這個跟剛剛我說的西方家族傳承更多是以能力為導向非常不同。

  但也有些家族想得比較長遠。有一個家族的創始人就告訴我,希望他的公司在他生后一百年還存在。他說,我希望我的子女在董事會上有監管權,但是我不需要他們每個人都變成經營者,我們還是要挑選最有能力的經營者。

  那麼再看一下CEO的選擇。中國企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現在的很多創一代是50歲出頭,以中國人非常勤勞的特質來講,可能覺得自己還可以干到60甚至70歲。尤其是在把企業從小做到大后,很多人不願意放手,怕放下后無所事事。他們的子女可能20出頭,還在尋找自己的方向,也可能希望創立自己的事業,而不僅僅是接過父輩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一個過渡階段的CEO。而創一代這時最好的貢獻,是變成董事會主席。中國企業往往董事會的作用不大,而對CEO的選擇其實是董事會最重要的工作。董事會裡,董事長一般是創始人,其他董事可能是家族成員,但如果有些獨立董事的話,他們可以帶進外部的觀點。中國企業很大一個問題是,在主持CEO尋訪工作和定CEO人選時,董事會的作用發揮不夠。

  FT中文網:對於董事會上要有多少獨立董事,中國有法律規定嗎?

  

  朱紅霞:中國上市公司沒有特別的規定。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話,有過三分之一這個規定,公司在上市的12個月內一定要找到。中國沒有明確規定,但是中國證監會一直在調整,我覺得這些東西將來可能也會出現。CEO的尋訪和任命是長期的事,當董事會以短期為導向的時候,一般是希望現有的這個班子裡面產生最大的績效。但在一個家族企業里,畢竟老一代能夠做執行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成功的家族企業很早就開始。

  FT中文網:很多一代傳承給二代,都是因為年齡、身體,已經到了不得不交棒的時候。在成熟經驗當中,有沒有其他一些時間點,是創始人考慮傳承問題的好時機,哪怕他還很年輕?

  

  朱紅霞:我覺得有,而且中國企業可以借鑒。比如說上市是挺大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很多時候,一旦上市,你就已經不再控股了,你已經面臨很大的傳承風險。這個時候哪怕子女只有5歲或者15歲,我覺得可以開始規劃。如果從這個階段開始想,上市之前這個結構就會做的不一樣,所以這是挺大的一個機會。但現在公司上市更多想的是,哪裡上市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傳承還排在後面。這個跟我們經濟發展階段還是很有關係的。

  

  「富二代現象」是「富一代」造成的

  FT中文網: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好,財富也好,當中有一個比較大的斷層,現在的很多家族企業還是第一代。用媒體上比較常見的說法,一代的財富很多是帶有某種「原罪「的,要麼是因為監管缺失,要麼是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創業者抓住了千年難得的一個機遇,可能是在一些灰色地帶獲取了財富。他們財富的積累過程也是非常快,可能快過很多其他發達國家、更守規矩的經濟體里的速度。這麼快速的財富積累,對傳承有沒有影響?

  朱紅霞:一個是財富來的如此快速,沒有足夠的沉澱去真正地讓一個家族有它的文化和精神,所以來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但如果創始人有這個意識的話,會注意讓它沉澱。

  舉個例子。我接觸一個家族企業,創始人給家族裡直系的和各個旁系的小孩,從最小的5歲,到最大的18歲,他給每個人寫了一個發展計劃。他根據小孩的心相和不同特點——有些喜歡思考重分析,有些喜歡創意,愛畫畫,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提供不同的教育發展方向。我去這家企業訪問的時候,發現辦公樓里放了很多很有趣的傢具。我問,這些傢具跟其他傢具不太配,是怎麼回事?創始人說,這是我們其中一個孩子設計出來的,為了鼓勵他的創新,把它們陳列在公司總部。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這個家族比較開放,注意培養多元化的能力群,希望每個人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發現中國的一些富人階層,像你說的,可能是有原罪的成份在裡面,但他們也知道怎麼回報。最近在有些慈善活動里,中國富人階層參與的越來越多。我覺得最好的參與不是光捐獻,而是把子女也帶進來。有些在貧困地區建學校的項目,就是有不少父母帶著他們十幾歲的孩子一起參加的。因為這些孩子出生成長的環境太優越了,跟普通人的生活相差太遠,如果沒有機會接觸普通人的生活,其實對他將來挺不利的。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要創造中國下一個階層,不是一個暴富階層,而是有傳承、有文化、有修養的階層,父母在子女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層面的投入就要更多。貴族不是一代可以塑造出來的。

  FT中文網:現在中國家族企業里,在外部尋找接班人的案例是否越來越多?

  朱紅霞:我覺得在發生。創業這一代,有些因為早年非常艱苦,健康上已經出現一些困難,讓他無法像原來那樣去奮鬥,而他的孩子還非常小。還有些情況是在他的資本形式轉變以後,比如有新的投資人加入,或者上市后,他本身的資本就稀釋了,其他的投資人就會有要求。有一個很著名的餐飲企業,在新的資本加入后,創始人和孩子最後都離開了企業。如果早一點聘請專業的CEO,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情況。有好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分析,但你會發現,如果你不去管理這個事,你可能會失去自己的企業,更別談傳承了。

  FT中文網:亞洲文化中,對家庭特別珍視。中國的家族企業在不得不尋找外部繼承人的時候,您覺得他們的思想還算開放嗎?

  朱紅霞:相對來說比較保守,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信任。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價值觀是,我寧可信任有血緣關係的人,哪怕隔了好幾輩,也不願意信任一個外人。有一次中國企業家聚會裡面,大家問一個問題,你在選外部接班人的時候,最重視的第一個品質是什麼。你猜是什麼?

  (誠實?或者說人品?)

  很接近,忠誠。忠誠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誠實,但最關鍵是忠於我。我們問,那能力呢?他說,如果這個人不忠誠,能力越高越危險。

  在西方,在CEO的挑選上,他們一般看三樣東西:第一,他對這個家族企業的尊重和維護。但這個跟忠誠不一樣,因為忠誠指的是,你不管說什麼我都聽,說到底對你不見得是最好的。西方的觀點是,我非常的尊重你、愛護你,但如果我看到你這個做法可以改善,我一定要提出來,才能對得起我的專業度。但中國的創始人沒有這個期望,甚至覺得你怎麼跟我來辯論呢。第二是看能力,這跟大的上市公司或者國企的CEO的能力要求,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三個是看潛力,這個比較有意思,我們研究了很久。這個潛力很大程度上是看好奇心、洞察力,還有跟人連接的能力,還有毅力。因為很多時候他進入家族企業之後,一開始是滿辛苦的,因為要建立信任,而且這個信任是跟不同的家族成員之間發生的,所以這個人要有很強的情商,有很強的毅力,才能夠度過開始的階段。之後的成功,就跟他的學習能力和洞察力有很大關係。你在建立信任后,能不能增加價值,能不能與時俱進,把這個家族企業帶到下一個層面,或者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跟潛力很有關係。

  但中國人在外部找CEO時,除了忠誠,第二個看經驗。所謂經驗就是,你在A公司做過這件事,你來我這也能做。但其實A公司跟B公司企業文化都不一樣,授權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很難複製。

  FT中文網:現在中國社會有很多「富二代」。這個現象在西方也有,但在中國好像特別普遍一些。這是不是和家族財富比較新、而家族傳承這件事還不普遍有關?

  朱紅霞:我自己感覺有歷史的原因。中國在七十年代時,大家都是平等的,一樣的貧窮。八十年代成長的人,如果父母開始創業的話,就有機會過不一樣的生活。過去這二十年,中國人收入的差距非常大,跟一個成熟社會相比大得不得了。這麼多的收入,第二代很明顯就會在消費上體現出來,這是必然的。

  第二個,父母在家教上並沒有往這方面注意,甚至覺得我非常辛苦,我希望下一代過得很好,於是就在物質上補償他們。

  西方經過多代的傳承,從非常有經濟背景的家庭出來的子女會很低調,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另外也是自我保護——你沒有必要成為眾矢之的。最近在美國發生一些槍擊中國留學生的案例,是很不幸的。人家怎麼知道你是富二代呢?就是你開的車,賓士什麼的,再加上行為上可能比較顯,那就變成目標,其實非常不幸。

  富二代現象是富一代造成的,是創業一代造成的。也有些創業者的子女本身也在創業,也非常低調。所以這還不是富二代本身的原因。

  FT中文網: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如果解決好傳承問題,是不是能破掉這句話呢?

  

  朱紅霞:我覺得是。我們在做調研的時候,就問過所有被調查者怎麼看這句話。而且當時參加我們調研的企業有一個門檻,就是必須是第三代的企業,也就是說,它們已經破了中國人的這個說法。

  你會發現,二代和三代確實有區別。二代往往有一個心結——第一代那麼成功,很難超越,所以第二代通常是接過來。而創業者因為自己設了那麼高的標桿,對第二代要求非常嚴。但第三代已經是孫子、孫女,又會不一樣,會放鬆。在放鬆的情況下,三代往往發揮會更好。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採訪的一個對象是美國化妝品公司Estée Lauder的創始人。這個老太太已經過世了,今天的CEO是她的孫女。她父親和她父親的兄弟姐妹這一輩,在企業裡面擔任不同角色,但真正的創新,讓這家公司呈現不同成長面貌的,是現在這個CEO,而她是第三代。

  FT中文網:最近網際網路經濟興起,出現很多年輕的創業公司。創始人一般都很年輕,而且靠的不是苦幹蠻幹,而是靠才智。他們是不是也已經開始面臨傳承問題?還是說目前太早?

  

  朱紅霞:我覺得太早。他們這代人思考方式很不一樣,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他女兒出生的時候,中國人會說,哇,這麼重要,我要給她設一個trust fund,把錢放在她名義下。而扎克伯格正好相反,把99%的財富都捐出去了。因為對他們來講,財富已經創造過了,他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做什麼,將來子女做什麼是他們的選擇。我覺得他根本沒有期望子女要繼承他的事業。而且網際網路企業變得太快了,二十年以後這家企業都不知道會再做什麼。我覺得不同業態的行業,對傳承的要求也會不一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