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命大臣:帝制時代打不開的死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5 2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公元1861年,也就是咸豐十一年(辛酉年),8月22日子時三刻,咸豐皇帝從昏厥中醒來,看上去還有些精神,但他清楚,這是迴光返照,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他招來老婆孩子以及隨侍重臣,為6歲的兒子載淳安排了八名大臣輔佐,當晚便駕崩於承德行宮煙波致爽殿。

  11月2日,顧命大臣之一肅順護送著咸豐的靈柩從承德回歸北京。護靈隊伍上下疲憊不堪,肅順很快就睡著了。到了半夜,一陣喧鬧把肅順驚醒,還沒來得及穿戴,一夥全副武裝的侍衛沖入了他的睡房,醇郡王奕譞奉上諭捉拿肅順。此時這位剛剛獲得咸豐顧命,權傾一時的肅順,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就在罵罵咧咧中束手就擒。

  咸豐當時的安排是讓帝后一方與顧命大臣互相制衡,達到皇權的平穩過渡。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老婆慈禧,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野心女人,甚至是可以和武則天、呂雉並列的后黨頂尖精英。只兩個多月就幹掉顧命團隊,收回大權。

  伊霍開了壞頭,小皇帝都要留神

  

  

  在中國古代君權政治中,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小皇帝年幼,無法統治帝國,最常見的就是「顧命大臣」體制,幫助小皇帝完成過渡。但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顧命大臣要麼是皇帝宗室,要麼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時便掌握大量政治資源。盡心輔佐者有之,飛揚跋扈者有之,直接廢小皇帝的亦有之。不管是哪種顧命大臣,他們必然與君權存在矛盾。

  古代政治話語中,有這樣一句,「行伊霍之事」。這是小皇帝最不願意聽到的,一旦有人嘮叨這個,小皇帝便如末日來臨。

  伊是商朝的伊尹,霍是西漢的霍光。此二人都是顧命大臣中的佼佼者,他們忠心用事,身前雖然權傾朝野,但都沒有成為篡逆者。所以先帝們都希望自己的臣子,能以他們為榜樣,盡心輔佐兒子。但是伊霍二人卻有著令小皇帝驚悚的手段。

  伊尹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顧命大臣,這位先生不簡單,以一個廚子出身,做到商湯的宰相。在商湯死後,伊尹接受了顧命之責,成為商湯長孫太甲的師保(太師、太保)。他在顧命任內做了一件大事,他稱因為太甲不守爺爺的祖訓,治理國家亂七八糟,便將其發配到爺爺的墓地桐官守墓,面壁思過。直到太甲知錯悔過,方才放回國都,將王權奉還。最後君臣相得,成就一番盛世。但《竹書紀年》講了另外一個更為驚悚的版本,伊尹廢太甲自立,將其囚禁,7年後太甲出逃殺伊尹,才得以恢復商朝社稷。無論哪個故事,都告訴世人,伊尹手中握有廢立君王的大權,而且幼君根本無法抵抗。

  霍光則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在漢武帝晚年深得信任,武帝臨終前,將其招來,以幼子劉弗陵託付之,「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霍光遂以大將軍職為顧命。只是這位爺同樣手段非常,在漢昭帝劉弗陵駕崩后,因其無嗣,便引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後就以其淫亂無道,報請上官太后廢除了他。另立武帝廢太子留在民間的兒子劉病已繼位,是為漢宣帝。

  據說明萬曆皇帝小時候,因為貪玩飲酒,被自己親娘李太后招去教訓一番,最後扔給萬曆一本《漢書》,讓他好好學習《霍光傳》。這下可了不得,其中潛台詞萬曆如何不知?當時他的顧命大臣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張居正,足見顧命大臣對小皇帝的威懾力。

  明知有野心,顧命卻是緊箍咒

  在歷代政治話語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主少國疑」。誰都明白,一個年幼的君主在中國政治版圖中可謂九死一生,特別是生逢亂世的小皇帝,被權臣幹掉、取而代之的例子多如牛毛,舉不勝舉。於是,那些對權術精通的皇帝們採取了各種方式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其中一種手段是殺大臣,這一招用得最狠的是朱元璋,他將跟隨其開國的文臣武將殺個乾淨,就是為孫子、年幼的朱允炆日後登基掃清隱患,同時又安排孫子一眾叔叔在外領兵。朱元璋手段不可謂不狠,安排不可謂不周到。但還是不行,大臣中沒有棘手的了,卻被領兵在外、制衡中央的兒子(朱棣)篡了孫子的帝位。

  誅殺權臣也不是保險的辦法,在某種情況下,君王為了社稷的安全,無法對權臣動手。託孤顧命,有時候也成了剋制臣下野心的一種妙法。

  最著名的託孤之一,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的託付:「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顧命之辭一語點破諸葛亮與他那傻兒子劉禪之間的關係。但這種託付重若千斤,讓權臣諸葛亮不僅沒有二心,還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蜀漢的對手曹魏政權身上,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彌留之際,把司馬懿召到近前,「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什麼後事,自然是幼子曹芳啊。

  他以司馬懿和曹氏宗親曹爽(曹操族子大都督曹真之子)為顧命大臣。其中對司馬懿的託付與劉備白帝城託孤頗為相似,也是籠絡權臣,不至其有二心的手段。而且曹叡還以曹家宗室的曹爽為制衡。這樣的方法在他看來可謂萬無一失。但是,他的設計只成功了一半,雖然司馬懿終其一生都沒有對曹芳不利,篡奪其位,但他卻消滅了大將軍曹爽,為兒孫輩篡位掃清了障礙。

  

  顧命大臣,幾千年政治實踐下的無奈之舉

  顧命大臣是相權對皇權的侵奪,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會取而代之。如此一來,如何能讓小皇帝與顧命大臣相安無事?再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的近臣,肯定是與他性情相近,政見相同的人。但對於小皇帝來說,就未必了,他自然也有與自己性情相近的臣子。從個人感情上也決定了,顧命大臣和小皇帝尿不到一個壺裡。但為什麼即使如此,老皇帝還是篤信顧命大臣?從某種程度上,顧命大臣制度是極其無奈之舉,是由皇權繼承製度,無法克服的內在原因決定的。

  但皇帝專制是子承父業,無論多麼英明神武的皇帝,未必一定能生出同樣英明的兒子,而且也不可能每個太子都已成年。怎麼辦?有的時候,會採取「兄終弟及」。最著名的就是北宋初年,太祖趙匡胤與太宗趙光義之間「斧聲燭影」的典故。但「兄終弟及」始終不符合古代繼承製,也容易造成紛亂殺戮。所以在政局穩定的時代,不會有市場。

  另一種辦法就是太后垂簾。本來自己老媽看護兒子,自然再好不過。但事實上,也會出問題,那就是外戚干政。兩漢400餘年,外戚干政一直是非常嚴重的政治隱患。漢高祖劉邦的老婆呂雉,以太后臨朝,造成呂家權勢熏天,竟然打破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封呂氏數人為王。如果不是周勃、陳平兩位漢初名臣平定呂氏篡位的叛亂,漢室江山或許真得姓呂了。到了唐朝,還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真正克制住外戚干政的,是從宋朝開始,宋朝雖然仍有數次太后垂簾,但強大的文官制度,終於將外戚干政的隱患消除。

  延伸閱讀

  「顧命大臣」在宋朝最安全

  雄才大略的後周皇帝柴榮,帶著滿心的遺憾,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一年,39歲的柴榮只有一個6歲的小兒子柴宗訓,他又面臨著許多皇帝不願又不得不面對的狀況,只能委任范質、王溥、魏仁浦並相,顧命輔佐幼帝。宋乾德二年九月,范質病逝。其他二位王溥、魏仁浦,也都以宰相高位退休,得以善終。在這裡,宋王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跟前面五個短命王朝不一樣的氣質——以寬仁之精神立國。

  兩宋三百餘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便即皇帝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十二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繼位時只有四歲。但仁宗與哲宗親政之後,都沒有對輔弼他的老臣大開殺戒。由此來看,若要當顧命大臣,還是呆在宋朝最安全。

  據南宋筆記《避暑漫抄》記錄,宋太祖趙匡胤取得帝位后,在太廟寢殿之夾室中立了一塊石碑,叫做「誓碑」,平日用黃幔遮著,夾室的門也緊鎖。凡有新君即位,到太廟拜謁完畢,都要入夾室恭讀誓碑上的誓詞。外人都不知所誓何事。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太廟大門洞開,人們才看到石碑真面目——碑高有七八尺,闊約四尺余,上面勒刻三行誓詞,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神宗曾因西北用兵失利,欲斬殺一名轉運使,卻受到大臣蔡確與章惇的堅決抵制:「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開始破例。」宋臣未必知道太廟中的誓碑,但經過一百年的運作,朝廷不得殺士大夫的誓約,顯然已成了宋朝眾所周知的習慣法。皇帝最後只好發了一句牢騷:「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一個生活在宋代的大臣,只要不是犯下罪大惡極的刑事罪行,一般是用不著擔心有一天會被皇帝殺頭的,即使他處處跟皇帝作對。不管是宋仁宗,還是宋哲宗,登基時都還是孩童,當然離不開一班老成持重之大臣的輔政與教導。不過宋朝未設「顧命」制度,老皇帝在臨終前,並沒有特別指定若干重臣為託孤大臣。儘管如此,那些先帝時代的朝中大臣,在政權交接過程及新朝開局中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乾興元年,宋真宗駕崩,留下遺命:十二歲的兒子趙禎繼皇帝位,「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根據真宗的遺命,輔臣商議如何起草遺詔,宰相丁謂欲討好劉后,提出將「權」字刪掉。「權」有從權、暫時的含意,去掉這一字,即意味著承認太后擁有聽政的正式權力。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曾堅決不肯讓步,說:「女主臨朝,已是非正常情況,稱『權』已屬無奈,你還想將『權』字刪去,是什麼意思?」丁謂不敢再堅持己見。

  (摘自《新周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