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網際網路「無敵艦隊」為何擱淺中國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滴滴出行1日宣布與Uber全球(優步)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這起收購在美國及西方媒體中引起強烈反響,美媒普遍將之描述成Uber向滴滴「投降」「舉白旗」,此外它們還認為優步中國被收購延續了美國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失敗的趨勢。《紐約時報》寫道:「亞馬遜、臉譜、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就像駛離北美西海岸的帝國艦隊,在其他大洲搶灘坐大,但當它們進入中國這個世界最大規模網際網路市場時,這支無敵艦隊卻擱淺了。」

  美國媒體沒好意思把責任全都歸結在「中國的問題」上,但是它們宣揚這是美國高科技無敵艦隊擱淺中國的重要原因。它們的說法是,世界網際網路正在分為兩部分,一是中國的網際網路,二是中國以外的網際網路,中國網際網路有從不透明到政府偏袒性監管等一系列問題,最後只能是中國本土公司玩得轉。

  我們認為,網際網路是中國公眾參與性最強的領域,它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監管體系,但是這種監管應當說對本土及外來公司是相當公平的。一些外媒抱怨中國網民有民族主義,讓中國本土公司佔了便宜。但另一個事實是,中國最「崇洋」的人群也都在網際網路上,他們很容易被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吸引為「鐵粉」。

  按說美國網際網路巨頭掌控著網路技術發展的大方向,中國本土公司總體尚不具有方向性的引領能力,美國公司的優勢是先天的。那麼中國本土公司究竟贏在了什麼地方呢?

  中國網路大公司在技術模式上大多源於對美國公司的複製,但它們從一開始就立足中國現實,針對中國用戶開展大規模的技術再創新,具體經營方式也更積極地適應中國市場環境,並且順應中國社會的其他非市場因素。它們顯然更加做到了與中國社會「打成一片」,為普通中國人所喜愛。

  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在中國經營時,不僅有點「端著」,而且常常搞錯什麼是「中國公眾」,搞錯中國用戶最核心的訴求。谷歌是個典型例子,它囿於自己的價值觀和盈利模式,並且也得到中國部分對西方頗具好感網民的支持。它於是「端上了」,還似乎有了要「改造中國」的雄心,但當它與中國政府發生激烈衝突時,大多數網民卻沒有支持它,事實證明它對中國市場情況做了戰略性的誤判。

  谷歌是個極端例子,但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在中國市場放下架子,真正服務於中國社會,將自己「中國化」,而是多少想堅持自己那一套,希望中國市場適應它們,或者「中國化」不夠堅決,措施不到位,這些情況卻不同程度上存在於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中間。

  此外,中國本土網際網路公司的實力越來越強,它們的集體自信也在不斷成長,它們的員工團隊更肯於付出,這些都增加了它們戰勝外來公司的幾率。

  除了網際網路企業,其他一些外資企業也受到中國本土公司越來越強有力的競爭。比如美國快餐巨頭在中國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幾乎沒有對手,肯德基被迫在早餐中加上油條豆漿這些完全的中國飲食元素,很值得玩味。

  中國自身的商業活力正不斷釋放出來,外國公司要想贏得中國市場,就必須花更多心思。只要是外國的好東西拿到中國來就肯定贏,那個時代很可能過去了。不要拿政治當敗退的借口,那樣的自我安慰於事無補。反思,調整,為新的成功奮鬥顯然更可取。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