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外交亟需塑造核心價值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 0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羅建波:中國外交要真正贏得話語權,提升軟實力,最根本的是必須擁有能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 羅建波

  常言道:「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因此,中國需要從改善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角度,主動對外發聲,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及時表達中國人的立場、觀點和主張。不過,中國外交要真正贏得話語權,提升軟實力,最根本之處還在於必須擁有能夠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一、中國外交為什麼需要核心價值觀?

  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先生在一次演講中曾講道:中國鐵路修到哪裡,影響力就會到哪裡。當前,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特別是在穩步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方面,的確有助於擴大中國在海外的存在及影響力。但是,此類影響力主要還是一種經濟影響力,其所能發揮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是有限的,並且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難以持續的。

  一位法國教授曾對我講:阿拉伯人到哪裡,哪裡有清真寺;法國人到哪裡,哪裡有天主教堂;美國人到哪裡,哪裡就有多黨民主。他沒有談及中國,但卻給我們留下很多思考。

  中國人「走出去」,是不是只有工程和項目?中國一再強調與他國互利共贏,一再表示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歡迎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甚至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爆發後主動地為他國紓困解難,但為何中國卻很難真正贏得人心、很少有真朋友。英國華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總裁沙學文先生曾講到,西方人傾向於把中國當「外人」,把中國妖魔化,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價值觀與他們的不一樣,因此就不信任中國。沙學文是一個英國籍的埃及人,他還談到,中國現在使埃及人的錢袋變鼓了,但在爭取民心方面卻沒有多大作為,因此,就很容易產生誤解。

  當年歐洲殖民者征服全球,他們一手持劍,一手持經。攻城略地,靠的是船堅炮利;而征服人心,則靠的是聖經、語言和文化。二戰後美國所建立的世界霸權體系,也離不開它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對外輸出。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推動非洲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後推動非洲和東歐國家普遍地實行了多黨民主體制。在後來中亞、東歐「顏色革命」以及前些年遍及中東北非地區的「阿拉伯之春」中,美國所宣揚的民主制度與價值觀也是隨處可見。

  歐美國家的努力並非無往不勝,但確實斬獲頗多。僅以非洲大陸為例,現在半個非洲大陸信仰伊斯蘭教,半個大陸信仰基督教。非洲54個國家,使用法語(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26個,使用英語的25個,使用葡語的六個,使用西班牙語的一個,使用德語的一個,使用義大利語的一個。有些非洲國家,如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同時使用多種外來語。現在非洲54個國家中,除了史瓦濟蘭、厄利垂亞以外,其他國家都建立了至少名義上的多黨民主制度。雖然一些非洲國家只有民主之「殼」而無民主之「實」,但人權、民主、自由和良治等理念已為非盟及多數非洲國家所接受,這是不爭的事實。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先生曾講過,中非關係最大的問題是彼此不了解。他主要講的是中非之間在傳媒和語言文化領域的交往不夠充分,認為中國對非洲輿論的影響很有限。我認為,在非洲更深層次的文化、制度和觀念世界里,中國更是明顯處於「缺位」和「失語」的狀態。所以,我一直在呼籲中非關係應該儘快實現轉型升級,由政治互助、經貿合作走向更高形態的人文、觀念、制度和治理經驗層面的交流和互鑒。

  中國並不需要學習歐美的做法,因為它們的全球霸業大多包含著流血,即便是世界範圍內的「傳道授業」也大多充滿了脅迫和傲慢,這些理應受到批判。但它們也給了中國重要啟示:價值觀才是外交的靈魂。

  長期以來,中國外交主要是一種「民生外交」。中國一直致力於鞏固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一直強調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一直推動對外貿易、投資並努力踐行力所能及的對外援助。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外交」要比歐美國家的「民主外交」或「價值觀外交」更為優越,也更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要。但西方人或許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爭取他國民眾的民心更重要,並對其政策的長遠成效充滿信心。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大國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接受乃至尊重,不僅僅因為它為世界提供了貿易機會、發展援助和物質產品,還在於它能夠創造出他人能夠理解甚至認同的新制度、新觀念、新模式以及富有吸引力的價值觀念。毫不誇張地講,中國外交能否具有更為明確、更為系統、更有吸引力的核心價值觀,將是中國能否在大國成長道路上更趨成熟的重要考驗。

  二、如何塑造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觀?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外交一直就有其自身的核心價值觀,比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道路、合作共贏理念、正確義利觀。中國在過去60多年裡提出了不少外交理念和原則,特別是21世紀以來,更是不斷推出外交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舉措。但哪些屬於外交核心價值觀,哪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哪些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還需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予以認真研究和甄別。

  外交核心價值觀不是外交準則,也不是外交宣誓,更不是口號。它是對世界的發展、安全、治理等重大問題的核心信念,是對人的生存、自由、權利和福祉等理念的根本追求,具有一定程度上超越現實利益的理想主義色彩。以相互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為核心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本質上屬於外交準則,也是國際關係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平發展道路,只是中國自身的一種外交宣誓或承諾,它與外交核心價值觀沒有任何關係。

  外交核心價值觀可以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但它也應當具有普世的意義,特別是能夠引領世界發展的大勢和潮流,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和路徑。當前,世界對發展、安全問題的關注不再僅僅聚焦於國家層面,而日益從「國家本位」轉向「個體本位」,有關個人的生存、自由、權利和福祉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也是聯合國提出「人的安全」和「保護的責任」等理念的重要背景。中國外交必須對此做出應有的回應。中國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繼續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但對部分國家仍然存在的國內專制、暴政甚至屠殺行為,也應當及時表達應有的關切,並積極與國際社會一道解決相關人道主義危機。對他國暴政的容忍,無助於改善自身的形象和聲譽。

  外交核心價值觀不是講給國人聽的,它主要是講給國際社會聽的。外交核心價值觀面向國際社會,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讓外國人聽明白。因此,外交核心價值觀的創新和提煉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當諳熟國際政治專業知識,並精通歐美文化背景。中國一些外交理念和外交原則的創新,姑且不論它們是否為核心價值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相關政策部門在辦公室里推敲出來的,在中文世界里意義豐富且朗朗上口,但卻很難翻譯成外文或是翻譯后索然無味。

  中國曾經提出過「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法治化」的理念,其本意在於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維護聯合國多邊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但「民主」和「法治」在西方社會以及國際社會有其特殊內涵和明確指向,而中國在提出「國際關係民主化、法治化」時,可能甚少考慮其國際社會的通行含義,也沒有考慮如何翻譯的問題(很多場合翻譯成了「to promote greater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其結果自然是導致晦澀難懂,甚至還引發誤解。一位英國朋友曾給我來信,驚呼「中國也呼籲世界各國實現民主和法治了」,還追問「你們的觀念與我們對民主和法治的理解一致嗎?」

  外交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和創新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充分發揮智庫和學者們的智慧。學者的定位不僅僅是詮釋外交理念,他們更應是思想創新的源泉。當年「和諧世界」理念提出后,中國各大研究機構紛紛著書立說,相關著作多達數十部,各類研討會多達上百次,論文多達數千篇,學術研究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象。今天再回過頭來看,這實際上是一種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就難怪國外人有言,中國無智庫,更無真學者。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是國內政治,同樣,國家的外交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是國內核心價值觀的對外體現。西方國家對外高調宣揚民主、人權和良治,其實也是它們國內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因此,思考中國的外交核心價值觀,還需更多思考中國國內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如何明確中國未來改革的發展方向並據此提出引領中國復興的大觀念、大思想,才是創新中國外交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所在。

  註:羅建波,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外交、中非關係,近年來研究興趣涉及中國外交理念與戰略、軟實力與國家形象、中非關係、中國對外援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