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孫維民的周恩來與王鐵成的周恩來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7-31 23:19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新浪



現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海棠依舊》,使人聯想到二十五年前王鐵成主演的電影《周恩來》。兩者都以周恩來的總理生涯為表現對象,兩位演員都做到了形神兼備,表現了周總理的日理萬機,表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兩部作品的音樂也都很動人。所以,看過這兩部作品的觀眾自然要將其加以比較。

兩者的不同,感覺有二。其一是時間跨度:《周恩來》只表現文革十年,《海棠依舊》卻上溯到共和國成立之初,涵蓋了周恩來總理生涯的全部。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其二:王鐵成的周恩來是憂鬱的周恩來,孫維民的周恩來是微笑的周恩來。

不是說王鐵成扮演的周總理就沒有笑容,而是說貫穿整部影片的基調是憂鬱和傷感,周總理的笑容很少。這當然與「話語講述的年代」和「講述話語的年代」都有關係。當年,十年文革被定義為「浩劫」(即使是在1991年那個特殊時段,這一點也不曾有人質疑),處於浩劫中的總理當然是勉為其難、苦苦支撐,求挽狂瀾於既倒。王鐵成扮演的周恩來完全符合當時各種回憶錄中對文革時期總理形象的描述,也符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那段歷史的基本評價:周總理對文革不太理解,憂心如焚;但為了大局,他不得不做一些違心之事。

除了上述因素,當年周恩來的老部下和親屬故交都健在,他們對總理的深摯感情被影片喚起引燃,加之王鐵成對總理神色步態特別是講話語氣音色惟妙惟肖的模仿,銀幕上的周恩來正是當時大家理想中的周總理。這使得影片大獲成功,獲得各種重要獎項。

孫維民的周恩來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他的笑容,還有他說話時和緩、親切而又殷切的語氣。憂孫維民的周恩來與王鐵成的周恩來郁的時刻不是一點沒有,但都一閃而過。電視劇既表現總理處理的國家大事,又展示他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周總理雖然忙忙碌碌,但他過得特別充實;工作中雖不斷有困難和挑戰,但他每天都有每天的成就感,畢生都是得其所哉。在王鐵成主演的《周恩來》里,張克瑤扮演的主席很少有近景,更絕無特寫,可能是因當時導演感覺這一階段毛澤東的形象不好處理。而在《海棠依舊》中,文革作為歷史事件不是沒有表現,但非焦點、重點。唐國強的毛澤東雖然戲份並不特別多,卻有許多細節處理,例如接周恩來關於任弼時逝世的電話時,傷感的兩位偉人、兩位老人在電話線兩端相對無言;毛澤東會見尼克松之前,周恩來親手為其穿鞋、系領扣。給人的感覺是:毛澤東與周恩來工作上珠聯璧合,生活中互相關心,是賢相得明主。所以,即使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周總理的心情也基本是充實而舒暢的,因為毛澤東始終對其委以重任、授以實權,讓其充分展現內政外交方面的出眾才能。這又合乎當下主流意識形態對那段歷史的定性定位。

周總理身患絕症、在醫院打了止痛針后仍然埋頭處理國事的鏡頭,令人震撼,使人感懷: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啊!拋開藝術作品,筆者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作為真實歷史人物的周恩來,假如不那麼日理萬機、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會怎樣?也許他的病灶不至惡化擴散得那樣快?也許能夠痊癒?但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就是,假如周恩來不再任總理、假如他在七十歲時完全退休、頤養天年,他也許會衰老得更快!因為對他那樣才華橫溢、智慧過人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來說,剝奪其工作的權利,等於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朱老總與周總理地位接近,但卻早早退居二線,得享九十高壽。這是他忠於自己天性的結果。而周恩來也是忠於自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