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銀行理財的這些坑 你到底知道多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5 0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銀行理財的那些坑……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覺得銀行理財就是信譽的代表,似乎認為銀行就可以等同於「絕對安全」。殊不知,基於這樣的非理性認識去購買理財產品,投資人很容易忽略銀行理財產品的一些缺陷,阻礙投資人通過合理的判斷做出專業正確的判斷。下面小編就扒一扒銀行理財那些你要小心的坑。

  一、理財產品 or 保險傻傻分不清

  購買的一款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實際上是一份保險。這樣的事情絕不是小編胡謅的。據媒體報道,有客戶在某銀行辦理業務,遭遇到銀行員工推銷一款理財產品,並稱該理財產品附送一份保險產品,可保障至80歲。但過了段時間,該客戶去銀行支取本息時才被告知,他其實購買的是一份分紅險。如果該客戶辦理退保,則需要扣除3萬多的違約費。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新華網此前也曝光過類似的案例。

  

  Tips: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以及認購合同,其實只要投資人注意,就能避免這個坑。

  二、不注意區分產品投向

  一般,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銀行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此種產品一般具有保障性;

  

  第二種是銀行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比較大,尤其在股市波動的情況下,風險也比較高。

  第三種是銀行代理產品,這類產品種類非常多,投資人一般難以判斷,其中絕大多數以信託類產品。

  這裡要特別提醒投資人的是第三種類型產品。有些銀行推出的此種產品是員工與社會人員勾結私自銷售的代理產品。此類產品一般承諾預期收益高於銀行正規發行產品的2-3倍。一旦該產品出現問題,投資人要想找銀行承擔責任就非常困難,到時銀行會撇清關係,而投資人只能自認倒霉。

  Tips:其實投資人只要掌握一個技巧就能避免這樣的被動局面。投資人只需要盯住該金融產品的管理人,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產品,管理人就是銀行,而第三種情況的產品管理人就不一定是銀行,往往是某公司。

  三、不清楚產品的風險性

  不少人即使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還是搞不清產品的類型和結構。其實產品的類型和結構的不同意味著產品的風險性不同。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產品。簡單來講,如理財產品投資於債券,總體而言風險較小,風險程度視投資債券的級別而定,債券型具有最低的風險水平,同時收益率也較低,但是適合投資風格較保守的投資者。

  Tips:要了解產品風險關鍵是要高清楚產品的投向。比如短期產品主要投向貨幣市場類金融工具以及債券類資產(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企業超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等流動性強、風險低的資產。

  四、忽略募集期

  媒體曾報道,有位客戶反映,他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后,收益只有自己計算的2/3。經記者調查發現,該產品的募集期長達半月,且又有1個工作日的提現時間,而這些信息,理財經理並沒有對客戶強調。

  

  Tips:募集期即是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時間。倘若募集時間過長,即增加了投資人資金閑置的時間,攤薄了實際收益。投資人可以盡量選擇在募集期最後一天認購會比較好,其間可以投資貨幣基金活期理財產品獲得一定的收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