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球狀閃電究竟是什麼?中國科學家提出新見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6 0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torm Wolf / Flickr

  只要條件合適,我們周圍大氣中會出現小型球狀發光體。這些難以理解的發光體在夜間猶為顯眼,它們無疑會在人們心目中產生極強的神秘感。局部大氣的發光現象有多種叫法,比如所謂的鬼火,以及球狀閃電。它們有的懸停在墓地上空,有的在河畔逡巡,有的是地震徵兆,有的出現在飛機上。即使是今天,我們也不是很清楚它們的成因和原理。但科學家並沒有放棄對它們進行研究。最近,中國科學家武慧春在英國《科學通訊》雜誌上對這一現象作了一番讓人信服的新解。

  我們見到的部分火球其實是生物有機體的產物。在沼澤、濕地,甚至大型墓地中,有機物的腐敗會產生甲烷和含磷氣體——如磷化氫,這些物質在接觸到大氣中的氧後會發生自燃,在半空中形成忽明忽暗的光點。部分火球是放電造成的。地震發生時,受到應力作用的岩石會向地表釋放出電流,電流在與空氣發生作用后,便會出現閃光。而有一些球狀發光現象出現在大氣中,它們通常發生在雷雨時,因此得名「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色彩各異,大小也都不一樣——小的像彈珠,大的像健身球。它們有的出現在封閉的空間中,有的會沿著煙囪進入室內,有的會直接穿過關閉的窗戶。除了發光,球狀閃電還會濺出火花,產生吱吱聲,散發難聞的臭氣。它們持續的時間通常只有幾秒,亮度和家用燈泡差不多。難以預測的特性,和各種各樣的成因,導致人們無法對其作出一個結論性解釋。但是與之相關的各種離奇故事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

  

  大火球:1901年一幅描繪球狀閃電的版畫。維基共享資源

  1963年春,天文學家Roger Jennison乘坐的夜航班正在穿越一團雷雨雲,飛機被閃電擊中,隨後他就目睹了一個火球的出現。這個火球如籃球般大,它「從駕駛艙出現,並順著過道一閃而過,」他說,「它的高度一直沒變,因此整個過程都能夠被看到。」英國的一位女子,也曾和媒體說,她在家中時,「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一個柚子般大、邊緣並不是很清晰的橙紅色火球,從前窗飄了進來,它竟能穿過關閉的窗戶和百葉窗,在齊肩高的位置上水平飄移了大約10秒鐘,隨後頭頂便響起了一聲炸雷。」

  球狀閃電這種能夠穿窗入室,且能出現在飛機內的特性,註定了對它觀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對球狀閃電成因的解釋,甚至比其本身的物理特性更為繁多。有人說它是一團熾熱的硅粒子云,有人說它是一個自然生成的核聚變反應堆,有人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有人說它是一個迷你黑洞,有人說它是一堆高分子聚合物,還有人說它是一個等離子微波泡。

  假如這個泡被弄破,那麼微波便會泄漏,整個球體就會炸裂。

  中國杭州浙江大學的科學家武慧春,把注意力放在了微波泡上。大部分專註於這個方向的科研人員認為,這些微波泡是從雷雨雲或大氣激波釋放出的微波輻射中形成的,但武教授認為這些微波,是閃電產生時,被加速到近光速的電子束擊中地面時產生的。在強大電場的作用下,被加速的電子會形成一個電子通道,從雲端逐步向地面移動,形成我們通常認為的閃電。「閃電前端一旦擊中地面,」武教授說,「就會產生一個相對論電子束,激發出強烈的微波輻射。」

  通過在周圍空氣里積蓄電荷,大氣微波能夠製造出等離子體。輻射則會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足夠的向外壓力,使之形成一個泡,這個泡就是我們所見的球狀閃電。球狀閃電內部是被困在其中的微波,它們在繼續製造等離子體,進而維持了球狀閃電短暫的存在周期。被困在泡中的輻射一旦消散,球狀閃電就會消失。假如這個泡被弄破,那麼微波便會泄漏,整個球體就會炸裂。

  微波等離子泡說能夠解釋球狀閃電的許多特點。比如微波能夠穿越玻璃,因此窗戶無法阻止球狀閃電進入室內;微波能夠產生人耳可以聽見的雜訊;等離子體也能把大氣中的氧轉化成味道難聞的臭氧等氣體。

  武教授理論的出眾之處在於,它能夠解釋飛機上的球狀閃電。電子和原子相比更為微小,它在飛機外部被閃電加速后,能夠穿透飛機的金屬外殼,進入機內的電子隨後便會釋放出微波,進而產生球狀閃電。電子-微波-等離子體這樣的形成過程,能夠解釋球狀閃電的尺寸之謎,被閃電加速后的電子束長度,通常能夠產生直徑約20-50厘米的微波泡。

  按照科學中的慣例,武教授的理論要得以確立,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這一理論是基於粒子模擬提出的,因此需要實驗進行驗證。包括需要對雷擊產生球狀閃電的方式進行驗證,以及尋找高速電子和微波的存在。

  假如這個理論成立,武教授說,那麼它對研究雷雨產生的高能電子和微波輻射,會對靠近這些區域的人身造成什麼樣的威脅具有重要意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2: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