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當自個愛國?林則徐:以奸民攻夷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1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端木賜香 原題:不好意思,醬油都不讓打了
  

  溫故知新系列04

  閻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里分析,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偶然的。他說,戰略上,清朝國力不小,以逸待勞,民心在我云云。

  這些論斷,有些信口開河。

  首先,他所謂的國力大不外是人多、兵多。民間百姓都知道,人多作亂,雞多不下蛋。一國的國力,包括硬體(工業與船炮)和軟體(制度與文化)兩方面,且這一切有效的整合起來才構成力量,以清政府當時的條件,啥也構不成!

  

  其次,他所謂的以逸待勞,就是英國大老遠的跑過來了,而我們是本土作戰。老先生沒有考慮到,清朝的六百里快遞,怎麼能趕上英國的火車;中國士兵的兩條腿,怎麼能賽得過英國的輪船。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沿海兵丁遠遠不夠用,清政府主要是從內地調兵增援東南戰事。諸多省份,少者調兵500人,多者調兵7000多人,整個戰爭期間動用總兵力大約10萬,而內地調往沿海的大約5萬,也就是一半左右。這一半兵力的調兵速度,據茅海建先生推算:鄰省約30至40天,隔一二省約50天,隔三省約70天,隔四省約90天以上。相形之下,倒是英國反賓為主了,英國軍艦從南非的開普敦駛至香港,需60天;從印度開過來,需30至40天;從英國本土開過來,也就是4個月。所以,清軍遠遠談不上以逸待勞,而是從內地到沿海,一片折騰。

  

  至於所謂的民心在我,更是閻教授自作多情。清政府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意政府,民眾與政府不但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相反,清政府的執政理念中,始終把人民當作了終極敵人——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專制政府的終極敵人!而人民再傻,也知道朝廷畢竟是朝廷,一家一姓的江山,於我何干?中國政府與中國百姓的這種隔膜甚至敵我關係,早在16世紀就被西方殖民者發現了。

  最早的代表是西班牙殖民者桑迪博士,1576年他從菲律賓寫信回國,說:中國人「是一群卑賤、無恥而且可惡的人」,中國的國王與官吏「虐待窮人」,「以聞所未聞的暴政」對待他們的人民,而他們的人民「也沒有一個人會對他們的國王效忠」。

  這一點英國殖民者也明白,所以政府的訓令中,專門指示他們不要與中國民眾為敵。事實上,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沿海百姓經常平靜地圍觀自己的朝廷與外夷作戰,用現在的流行語,百姓都是路過打醬油呢。麥天樞對此評論說:「如果以為沿海和長江的炮聲與白旗,已經在國民中掀起了多麼巨大的精神波瀾和情緒風濤,那便是屬於今人想當然的自作多情。」看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撫記》,給人的感覺,整個鴉片戰爭,英軍步步勝利,大半功勞都得記在中國漢奸的身上!揚威將軍奕經在浙江組織戰事時,給道光皇帝的摺子中也重點談到了漢奸問題:「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來」;最可惡的是,「每逢打仗之際,百姓男婦,毫無畏懼,從旁指點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道光硃批曰:「憤恨何堪,筆難宣述!」

  

  道光的「憤恨」是真實的,但是如何讓百姓不做這種看客,卻是家天下的專制統治者在其執政倫理中永遠無解的一個問題!

  道光手下的一些能臣,曾試圖想改變民眾的看客位置,讓他們參與其中。

  比如鴉片戰爭中的第一任欽差林則徐,曾跟道光建議用民力抗夷。但是這種抗,在他們君臣之間,是這麼個說法:「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一句話,咱招募的這些愛國志士也不是啥好玩藝兒,讓他們上戰場,跟英夷兩害相殘吧。

  比如鴉片戰爭中的第四任欽差是裕謙。被道光派到了浙江戰場。在浙江,他跟林則徐一樣,招募水勇,且動機沒啥大的區別:「浙江之鄉勇、水勇,亦不過羈縻匪類,不使內訌而已」。裕謙身在浙江,也沒忘關注廣東戰事。他跟道光說,粵東方面傳有一本手抄本,叫番鬼錄。裡面說了,中國之人,柔弱不善戰,水師軍器皆不中用,惟廣東岸上干粗活的那些人和水中營生之人,還有把子力氣。歐洲人都抵不上他們,若編為士兵,定為精兵云云。也許是怕皇上不同意,裕謙還補充說,這些水勇,都是匪類,在廣東被人稱作爛崽。用他們去攻打夷人,可謂以毒攻毒。偶有死傷,也不足惜。既不至有損天威,並可為地方除害。

  看看這些能臣的戰略,人民能不悚然乎?

  

  一句話,你得弄清你的位置。說愛國,您自作多情,人家背後不過拿你當炮灰,死了正合人家心意;說賣國,不自量力,別說您了,就是林則徐與裕謙,還不是主子棋盤上可隨意擺置的一枚棋子?你賣一寸試試,你有啥權呢?別說國土了,你家房子、你家財產、你的妻妾甚至你的小命,還不是主子說抄就抄的?

  這兩天,爛崽們不是圍攻肯德基,就是砸麥當勞。這些東西不見得好吃,何況有些孩子想吃也還吃不起呢。但是,三聚晴氨總不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發明的吧?砸他們可以,我就問一句,你們的孩子現在都喝啥奶粉呢?或者說,洋鬼子的奶粉你家能喝得起不?咱還要不要去外國搶購,甚至為了搶購當場打架呢?別說奶粉了,咱就說說漿糊吧——中國人民連個漿糊都做不好。許廣平同學當年在天津,為了抵制日貨,跟同學們收集現成的雪花膏瓶子,做出許多的「萬年糊」,這名字起得真牛逼,廉價的托著盤子向各處賣。結果還是賠錢不討好,因為做的不如市上賣的好,人也就不肯熱心來買,……她在給周樹人老師的情書中說,不用日貨自然好,可是真能做到么?近來不是日本花紋的各色布又便宜又時興嗎?小姐們一套一套的買進來,……穿在街上高喊不買英日貨物,低頭一看,豈不羞死?最後需要聲明的是,小鬼現在給你寫信的信紙也是日貨!

  阿呸,一百年了也沒長進——許廣平同學這情書是1925年寫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2: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