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史隨筆】扯淡的大清雞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1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義銀 文史天地
  一個王朝的滅亡總有著若干或同或異的原因,如秦亡於暴政,漢唐明皆曾苦於閹宦專擅,史家亦云「宋亡於儒,元亡於吏」,然則大清王朝之亡其因何在呢?其所面對的內憂外患固然空前,論者向以清廷腐敗一言蔽之,但腐敗也並非清朝專屬,此說蓋有泛泛之嫌。窺一斑而知全豹,治史者當從細微處審視大歷史。
  常言道「禍從口出」,其意本為因言獲罪,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口腹之慾也會帶來麻煩。如果一個人因為「好一口」走上歧途,也不過禍及其身;但如果一個政權的胃口出了問題,江山可能就有點搖晃了。
  謂予不信?有史為證!
  其實,無論是「王謝堂前」還是「尋常百姓家」,雞蛋都是一種常規食材。「雞蛋」又名雞子、雞卵,《山海經》《漢書》中均有記載。是母雞所產的卵,富含各類營養,是人類常食用的食品之一。
  但如果翻開大清朝的歷史邊角,隱約可見雞蛋非同尋常的身影。
  近人徐珂所編《清稗類鈔》皇皇48冊92類,其中「飲食類」、「豪侈類」讓我們得以了解大清時酒食徵逐之繁盛,至晚清時此風更盛,史載「光緒季年,京曹官風尚豪侈,即以飲饌言之,無不羅列珍錯,食前方丈」。
  「康乾盛世」可謂大清歷史上的輝煌一頁,但就在乾隆朝時有關雞蛋的一則趣聞,則讓人們提前嗅到了王朝坍塌的氣息。據說,乾隆帝有一次召見大學士汪由敦時,溫語相問:「卿昧爽趨朝,在家曾吃點心否?」這對於乾隆帝來說,自然也是一種籠絡大臣以示關心的一種客套話而已,和今天中國人相遇就說「你吃了沒」如出一轍。汪由敦說:「臣家貧,晨餐不過雞蛋四枚而已。」汪由敦的回答卻讓乾隆帝愕然變色:「雞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則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乃自言貧乎?」原來負責皇上膳食事務的內務府提供的賬目上,當時一個雞蛋要十兩白銀,難怪乾隆對汪由敦老是哭窮卻如此「奢侈縱慾」有點莫名驚詫了。
  汪由敦對乾隆帝的問話大驚失色,知道自己無意中戳穿了「盛世」背後的貓膩,內務府是京師中旗人的優差,其中負責宦官和宮中事務的五品郎中一年就有二百萬兩的「灰色收入」,這幫人因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即使汪由敦這樣的大學士也不敢輕易得罪。汪由敦急中生智,趕緊向乾隆帝解釋,說自己吃的雞蛋都是外面所賣的殘破不堪的,很便宜,每個僅幾文錢,和皇上吃的「特供」雞蛋不可相提並論。汪由敦的一番話,既滿足了乾隆帝的「面子」,又沒得罪那幫惹不起的內務府官員,一場風波由此煙消雲散,但王朝腐敗的氣息卻從中悄然滋生。
  需要說明的是,汪由敦在乾隆朝時擔任大學士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汪由敦卒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此事的發生當在這十年左右,意味著這時的乾隆既不是易於糊弄的懵懂幼帝,也不是老眼昏花的暮年天子,而是在而立不惑之際春秋正盛的時候,但他對內務府雁過拔毛的腐敗行徑卻一無所知,居然也就相信了汪由敦臨時編出的瞎話,看來這位自詡「十全老人」的盛世明君也不過是個經不住「忽悠」的「冤大頭」。
  以節儉聞名的道光帝一次偶問曹振鏞褲子補丁價格,曹對以三兩,道光大怒,立即召來內務府官員痛斥一番。原來他此前一補丁耗費上千兩,內務府官員辯解后,道光決定此後衣服縫補由宮中后妃進行。其後再問曹雞蛋價格時,曹死活也不說了,怕得罪內務府,還怕道光在宮中再搞個養雞場。
  類似的荒唐在晚清仍在不斷上演。
  一次,光緒帝和帝師翁同龢閑聊,他知道翁是江蘇常熟人,就問:「南方餚饌極佳,師傅何所食?」翁同龢就說經常吃雞蛋,光緒帝的臉上重現了先祖乾隆帝類似的驚詫表情。原來,光緒帝用膳時的雞蛋報價是四兩白銀一個,因為價高,平時並不常備。
  從乾隆時的十兩一個,到光緒時的四兩一個,如果考慮到貨幣貶值的因素,似乎並無多大問題,但內務府的習慣性「揩油」卻頑強地得到了傳承。
  大清承平時期的雞蛋只是貴了點,王朝落難時則更顯得彌足珍貴了。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城下時,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等倉皇「西狩」。清人佚名的《西巡迴鑾始末》中的「兩宮西狩記」記載,慈禧太后等人逃到懷來時,對前來迎駕的懷來知縣吳永拍桌大呼,讓快上點吃的,原來慈禧太后離京兩天就喝了點小米粥,吃了仨雞蛋,餓得不行了。當事人吳永在後來的口述《庚子西狩叢談》中也提到,說自己在榆林堡接駕時,李蓮英告訴他老佛爺特別想吃雞蛋,吳永好不容易在鎮上找到5個雞蛋,親自煮熟後進呈,老佛爺很不顧形象地吃了3個,光緒帝吃了兩個,其他人就只能在一旁乾咽口水了。不過,吳永的雞蛋很快就有了回報,從接駕開始的五天內,他迅速由原來正七品的懷來知縣飆升到從四品的知府,5個雞蛋,五天之內,連升五級,這在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
  當慈禧太后一行終於逃到西安后,最初帶來的恐慌很快就被得過且過的享樂思想所取代,隨後趕來護駕勤王的官兵如同蝗蟲過境,將西安的物價迅速哄抬起來。史載當時雞蛋要三十四文一個,將通脹因素排除在外,約相當於今天人民幣近11元一個。難怪岑春煊為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制定每天二百多兩的膳食標準時,老佛爺很體貼地說:「向來在京膳費,何止數倍!今可謂省用。」並且囑咐太監,今後「不必多辦菜,從前御筵一百餘種,皇上不過食一二品而已」。
  經歷「西狩」之苦的慈禧似乎知道了節約,卻渾然忘記了這正是當年宮中日耗四萬兩的奢華帶來的必然結果。據康有為的調查,宮中費用幾乎是三七開的例規,三成為實際費用,七成均為層層分割,而且這三成也未必就能保障,據說內務府為慈禧太后看戲搭建的一個防雨涼棚就報銷了三十萬兩,其實即使按三七開的比例來算,一個防雨涼棚可能再貴也用不了九萬兩白銀。
  當然,也有有心人看出了內務府的積弊,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初筆》中就曾感慨道:「內務府堂郎中,皆視為脂膏窟澤,相沿積習,幾無一洗手奉公之人。有心國計者,倘能奏請裁汰內府冗員,凡宮中歲費,定為常經,按季由戶部承應,則亦慎重度支之一端也。」不過內務府卻是伴隨大清王朝的滅亡才真正裁撤掉了,倒也應驗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說法。
  宮廷的奢糜之風必然會帶來社會上的追逐效仿,據《清稗類鈔》中「鹽商起居服食之奢靡」條所載,揚州某鹽商,每餐皆備十幾席,吃飯時夫婦並坐堂上,侍者將各色菜肴進呈上來,凡是他們不想吃的就搖頭,侍者就很有眼色地迅速予以撤換。
  還有位號稱兩淮鹽商之冠的黃均太,每天早餐是喝燕窩湯,吃兩個雞蛋。有一天,黃均太無意中翻看賬簿,發現每個雞蛋標價一兩,大為驚異,認為雞蛋就是再貴也不至於要一兩一個,懷疑廚師從中搞鬼。廚師告訴他說,每個雞蛋一兩並不貴,如果不相信就換其他廚師試一下,倘若其他廚師能做出同樣味道的雞蛋,自己願意以這差事相讓。黃均太依言換了幾個廚師,發現雞蛋的味道果然不同從前,於是就讓原來的廚師繼續過來。第二天早餐的雞蛋味道居然和過去一樣,黃均太大惑不解,廚師就告訴他:「小人家中畜母雞百餘只,所飼之食皆參術等物,研末摻入,其味乃若是之美。主人試使人至小人家中一觀,即知真偽也。」黃均太派人一看,果如其言。
  雞蛋在清朝宮廷和富豪生活中的「身價」折射了專制王朝的腐敗奢糜,從「扯淡」的大清雞蛋,再聯繫到當前社會熱炒的「天價」、「特供」商品,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嗎?
  版權所有:文史天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