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海有怪魚:清朝皇帝看到的海底世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1 0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鄒振環| 來源:文匯APP

  原文標題「《海錯圖》收錄了哪些神秘的海洋動物?」

  「海錯」一詞,是中國古代對於水族之中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故宮經典」系列叢書的最新一部作品為《清宮海錯圖》。《海錯圖》圖文並茂,圖畫錯落排布,筆觸細膩艷麗,獨具匠心。根據《石渠寶笈續編》的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前三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全書不僅有栩栩如生的海物圖畫,也有作者對每一種生物、物產所作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考證與描述。每篇文字長短不一,並均以一首朗朗上口的贊詩作為小結。書中文字除對生物產地、習性、外貌特徵、烹飪方式的記述外,還有很多東南沿海一帶的坊間傳說與民間故事。與故宮博物院里所存的康熙朝《鵓鴿譜》、乾隆朝的《仿蔣廷錫鳥譜》《獸譜》和道光朝的《鴿譜》不同,《海錯圖》是清宮所藏五部表現海洋生物、飛禽、走獸等動物題材的畫譜里,唯一出自民間畫師之手的畫譜,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關於海洋生物的科學畫譜。

  

  ▲《清宮海錯圖》

  聶璜的生平記載寥寥,僅知其字存庵,號閩客,浙江錢塘人,生卒年不詳,大概生於17世紀40年代,是位生物學愛好者,也是擅長工筆重彩博物畫的高手。據《圖海錯序》,他大約在1667年前後起,在浙江台州和溫州生活20多年,於康熙丁卯年(1687)完成《蟹譜三十種》一書。他曾雲遊貴州、湖北、河北、天津、雲南等地,在中國南部海濱地區停留了很久,詳細考察不同生態環境下物種的特徵、遷徙、繁殖習性等,考察不同生態環境中水生物的種類和習性。

  康熙三十七年(1698),聶璜將其遊歷東南海濱所見魚、蝦、貝、蟹等現實和傳說中的水族繪圖成冊,即《海錯圖》。遍覽《海錯圖》圖文,我們並不能找到聶璜有意將該書進呈皇帝的詞句,可知在作者創作時完全沒有任何進獻謀名的功利之心,全然出自對於海洋動物的興趣。這一非著名的民間畫師創作的作品,是在雍正四年(1726)由副總管太監蘇培盛交入清宮造辦處的。

  圖譜中有可供作為食物的海洋生物,如收入產於黃渤海至東海北部的馬鮫魚、帶魚;有松江的四腮鱸魚;福興、彰泉的鰣魚;浙、閩、廣海中的海鰻,有真實存在的遠洋深海大型巨魚,如鮫鯊、井魚(鯨魚)等。

  令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其中有不少屬於光怪陸離的各類口耳相傳的神秘動物:如產於呂宋(菲律賓)和台灣大洋中「長丈許重百餘斤」的「閩海龍魚」,還有「頭如龍而無角」、身有金黃色鱗甲的「螭虎魚」(圖①);有「頭尾全似鼠,身灰白,無鱗而有翅,嘴旁有毛,似鼠之有須」的「鼠鯰魚」。

  

  ▲圖①螭虎魚

  據說這種生活在海中的鼠鯰魚,「其尾如鼠而善食鼠」,一些在沙塗生活的老鼠見到與自身頗為相似的鼠鯰魚,以為是同類失水,於是「舐其尾,將銜之」,鼠鯰則轉首厲齒將老鼠拖入水中「狼藉其肉」。《鼠鯰贊》稱:「魚而鼠狀,無足能行。以尾囮,包藏禍心。」海洋生物學研究者稱在大西洋50米至100米深處,確實生存著一種稱之為「鼠魚」的動物,背鰭上長著一根毒刺,由於嘴巴旁長著兩撮小「鬍鬚」,酷似水中遊動的小老鼠,故名。有頭生雙角、奮威如虎的潛牛(圖②):「南海有潛牛,牛頭而魚尾,背有翅」。

  

  ▲圖②潛牛

  潛牛還上岸與牛斗,牧牛者經過江邊,常常歌詠道:「毋飲江流,恐遇潛牛」。更有兇猛巨大的、「產海山深僻處,大者不知其幾千百年」的海蜘蛛,巨者蜘蛛有丈二車輪之大,有五彩的花紋,且「非大山深谷不伏」。一旦虎豹麋鹿觸碰其蜘蛛網,海蜘蛛立即「吐絲糾纏,卒不可脫,俟其斃腐乃就食之」(圖③)。作者在《海蜘蛛贊》感嘆:「海山蜘蛛,大如車輪。虎豹觸網,如系蠅蚊。」據說棲息在海洋里的海蜘蛛有1300多種,是否有如此之大者,不得而知。這些或存在於海中或存在於想象中的海洋生物,通過聶璜的妙筆生花而躍然紙上,彷彿置身神秘奇妙的深海世界。

  

  ▲圖③海蜘蛛

  最為神秘的當然要推「人魚」(圖④):「人魚,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粵人柳某,曾為予圖,予未之信。及考《職方外紀》,則稱此魚為『海人』。……此魚多產廣東大魚山、老萬山海洋,人得之,亦能著衣飲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攜至大魚山,沒入水去。」文中所謂「人魚」長得如人模樣,手足、眉目、口鼻齊全……被人捕獲后,也能穿衣飲食,但不會說話,僅僅傻笑。這一段明顯來自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的《職方外紀》。該書卷五「四海總說」的「海族」中記載,當年荷蘭曾在海中獲一女人,「與之食輒食,亦肯為人役使,且活多年,見十字聖架亦能起敬俯伏,但不能言。」不過聶璜在轉述《職方外紀》的過程中去掉了其中「見十字聖架亦能起敬俯伏」等與天主教相關的信息。

  

  ▲圖④人魚

  「人魚」在中西文化中都是重要的文化意象,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人魚,在外形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在歐洲「人魚」一身兼有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像海水一樣充滿神話色彩,它代表了人與水、海洋的密切關係。而在中國古代敘述人魚濫觴的《山海經》中,「人魚」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魚種:「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而聶璜筆下的「人魚」應該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

  不難看出,《海錯圖》對各種光怪陸離的水族和一些神秘的海洋動物,都通過「複合圖文」加以細緻和生動的描繪,該書在魚類方面超過了「康熙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的「異魚部」,更留下了大航海時代之後中西知識之交流的痕迹。作者試圖在海洋動物知識的敘述上,關注中西兩個不同地區之傳統下所形成的文獻,並將之作為中西海洋動物知識對話的基礎。(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