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要罵小鎮青年,小鎮已經沒青年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0 0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豐 大家

  

  

  

  文 | 張豐

  小鎮青年,如今是一個貶義十足的片語。它可能暗示某種不佳的品位,比如有人說《平凡的世界》是小鎮青年最喜歡的讀物;它也可能是指某種狀態,指小城鎮那些缺乏上升通道而又充滿了青春熱情的人。最近,人們又發現,一群對肯德基都不怎麼了解而跑去抵制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小鎮青年」。我看到甚至有網友評論:大概只有在基層已經基本原子化的北方,才會對肯德基大驚小怪吧。

  

  ▲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配圖與內文無關

  在中國,城與鎮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河北樂亭這樣的縣城,嚴格說來是小城市,而並非小鎮。真正的北方小鎮,暫時還沒有肯德基可以抵制。在當下的語境中,可能要對小鎮與小城做一個區分。我的意思,當然並不是為小鎮辯護,認為那裡的人更淳樸,事實上小鎮比小城市更慘。在我熟悉的故鄉小鎮,平常已經看不到多少青年了。只有到了農曆臘月,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成群結隊回來,小鎮才恢復了青春。這時,小鎮甚至會被傳染上城市病,最典型的就是堵車。小鎮青年已經十足城市化了,那些從東南沿海開回來的轎車,讓小鎮的破路不堪重負。

  

  ▲ 擁堵的小鎮道路,東方IC供圖

  日常的小鎮,已經是典型的中老年氣質。街上行人少了,人走得越來越慢,當然,打架鬥毆的少了,處處透露著一種和平氣息。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地打著招呼,這些留在小鎮上的人們,已經認命,他們將在此終老此生。他們擁有的是無窮無盡的回憶,已經沒有心情再書寫新故事了。農村越來越富有了,樓房一棟接著一棟,更能幹一些的打工者,會在縣城買一套房子。即使是省城,也能看到針對那些外出務工者的樓盤廣告了。這讓小鎮顯得有些尷尬,在村莊和縣城之間,它被忽視了。年輕人回來過年,不再想到小鎮上閑逛。他們的交際應酬,大多在縣城進行,即使喝得爛醉,也有計程車送他們回家。有媒體報道,中國各地正在建造和已規劃的新城,足足可以住上30億人,這是一種空洞而巨大的引力,會把小鎮抽空。小鎮就這樣老了。在它年輕的時候,街上人潮湧動,雖然面積小,但密度並不亞於大城市步行街。孩子隨父母一起逛街,往往使勁拉著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走散了。它甚至擁有一家電影院,像《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影片,也讓小鎮上的人與城裡人一起落淚。電影院在小鎮的正中心十字路口,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禮堂」,這是當時小鎮唯一的地標。八九十年代,最晚不到1995年,那是小鎮的黃金時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讓農民擺脫了赤貧狀態,而大規模的農民工外出,還沒有開始。這15年,是小鎮最有希望的15年。每個人都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在這兒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他們還沒有見識外面的世界,因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現在」就是最好。不需要回憶,也不需要做夢,每天上街,就會開開心心。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小鎮的中學竟然有相當高規格的籃球賽。來訪的隔壁鎮中學的球隊,由青年教師和鎮上的青年一起組成,他們騎著自行車,來勢洶洶,而我們鎮上的球隊,當然也不甘心失敗。籃球場沒有塑膠,甚至也沒有水泥,那是純粹的土場地,用白灰畫出了邊界。裁判由我的鄰居、本校體育老師擔任,他儘力維持公正。那場比賽,觀眾很多,以至於籃球根本不可能出界。喊聲震天,最後我們贏了,那個中投很準的青年教師,後來做了這個學校的校長。除了打球,打架也很常見。幾個好朋友一起,就可以組成一個「幫派」,在打架時會互相支援。很多摩擦都和愛情有關,想一想,這應該是殘酷而美的青春吧。在這個意義上,小鎮青年確曾發展出一種審美。他們曾經迷戀軍用皮帶、運動服、大頭皮鞋;他們也曾唱著鄭智化的歌曲,從操場招搖而過。當然,他們的愛情,對學校的女孩來說,可能意味著恐懼。小鎮青年經常來學校,那些漂亮一點的女孩,就沒法好好學習了。不管怎樣,這塊土地上曾經聚集了那麼多青春和荷爾蒙,並且幾乎發展出一種「小鎮精神」。如果這樣的比賽,能夠持續100年,小鎮就會成為一代代年輕人真正的故鄉,小鎮就會像英格蘭的很多小鎮一樣,擁有自己的俱樂部,自己的旗幟。最好的時候,小鎮上的人們,差不多形成了一種精神共同體,他們會把小鎮的未來當成自己的未來。雖然西街和北街的青年,互相都不服,甚至發生過械鬥,但是在面對整體榮譽的時候,大家就會團結起來,這就是小鎮精神。可惜,這樣的比賽我印象中只有一次。

  

  1980-1995,屬於小鎮的黃金時代,只有這短短的15年。這也是農村最有希望的時代,甚至讓人能夠想象農村的另一種可能。鄉村自治、文化建設、圖書館,這些名詞一度和小鎮扯上一些關係。長輩們認為那些在小鎮上閑逛的青年很幼稚,但他們又讚許地看著這一切。誰沒年輕過呢?只要別進局子就好。但是,誰也不會想到,年輕有可能意味一種全新的、誰也沒有見識過的生活,那些小鎮青年,再也無法長成小鎮中年。是誰第一次把二手小轎車開到了學校操場?車轍讓操場很久都不能得到恢復;什麼時候開始,球場上爛掉的籃板,沒人再關心了?這些細節,沒有誰能記得,但正是這些事情的發生,讓小鎮的沒落初現端倪。當然,最重要的是,小鎮青年們已經開始到外面闖蕩世界。最初去打工的人,就成為工頭,他們帶走了更多的青年,最終,小鎮就空了。這不是小鎮青年的問題,也不是小鎮的問題,這是時代的問題。沒有誰能阻擋小鎮的變遷,當縣城開始大規模吸納那些外出務工者的積蓄時,小鎮的沒落就成為必然。電影院早就拆掉了,那是真正的鎮中心,但是,再也沒有崛起什麼地標建築。那曾經十分擁擠的十字路口,如今也通暢了很多。在人們心中,可能也早已認清道路,不會再有人願意在此駐足,停留。

  

  【作者簡介】

  張豐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讀書人,媒體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3: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