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利用」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20 01: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0后,是中國執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人。更年長的人們習慣了從他們身上尋覓新氣質:來自家庭的寵溺,發於個性的標新立異,別於傳統的價值觀……而轉眼間,這一代新新人類也早已經邁入而立之年,其中不少人已經為人父母。新生命的到來往往伴隨著複雜、沉重又微妙的壓力。而即使尚未養育子女的80后,掛在他們嘴邊的,也常常是生活的種種壓力與茫然。

  復旦大學曾進行了一份名為「80后的世界」的社會調查,其中顯示出這一代人生存的真實境遇:應試教育的重壓、工作的捆綁、物質生活的艱辛……全然解構了之前加於他們的標籤,調查得出的結果更是饒有意味:80后的價值觀趨傳統與保守。此前網傳一篇比較中西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文章,作者質問中國年輕人怎麼不去四處漫遊晃蕩?這個調查大概可以算是一個回答,生存不易,保衛生活就來不及青春爛漫。

  

  面對生存、子女、養老的重重壓力,年輕人們不無悲哀與惶恐地發現:除了父母,他們仍然無所依靠。於是,許多年輕人轉而投向父母,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一種「親密有間」、「互相有用」的功利式的親情關係。在北上廣等大城市中,我們不難看到:許多年輕人的房子由父母掏錢購買;許多年輕人的子女由父母出力養育;甚至許多年輕人的結婚對象也由父母張羅相親包辦。

  這種「互相利用」的依賴,往往是子女與父母之間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乏,導致年輕人無法在社會公共空間尋找到足夠的依靠與安全感,經濟壓力、養育子女、買房、養老、看病,所有的生活重壓似乎只抗在個體肩頭。

  

  在中國家庭中,這種互相依賴的親情關係是否是一種純粹的親情?我們是否還能夠擺脫功利的依賴,與父母建立更獨立、更純粹的感情?

  城市家庭之困:要獨立還是要依賴?

  

  盛夏的周日,廣州某公園一角,一位老太太手裡拿著奶瓶,推著小推車晃悠悠走在小道上。

  走累了,她在一處石椅上坐下,一邊抱著孫子一邊揉自己因長時間走路而酸痛的膝蓋,開始對石金群倒苦水:「兒子兒媳上班都緊張,現在哪兒都競爭激烈。我開始還以為堅持兩三年把孫子帶到能上幼兒園就可以解放了,結果一來才知道,這日子何時才是頭!孫子上幼兒園我更不能走了,要人接送啊,每天早8點晚5點,跟上班似的。兒子兒媳哪有時間接送?我又能怎麼辦呢,想回自己家又不忍心,看著孩子這麼累,也沒辦法,但待在這兒我又很不習慣……」石金群告訴老太太,她可以說是城市「老漂族」的一員。

  

  《獨立與依賴:轉型期的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係》

  作者: 石金群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4月

  隨著「80后」一代逐漸成家立業和生兒育女,他們本該安享晚年的父母,卻開始了「年老的漂泊」——不遠千里「漂」至陌生大城市,幫兒分憂,照顧孫輩,為兒養兒。日益龐大的「老漂族」成為大城市裡一道無奈的風景。

  中國家庭正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代際關係也在變化、更新和調整:更多年輕人離開鄉村「熟人社會」,湧入城市的「陌生叢林」;傳統大家庭日漸消弭,家庭呈現「4-2-1」結構;第一代獨生子女「80」后陸續結婚生子,新的「代溝」促使家庭代際關係重新洗牌。這正是石金群新書《獨立與依賴:轉型期的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係》要探討的現象。

  作為一個研究養老問題的社會學學者,作為一個小學一年級男孩的母親,作為一個長期遠離在老家湖南鳳凰某小縣城獨居的年邁雙親的女兒,70后的石金群是一塊「上有老下有小」的典型「夾心餅乾」。由自我的生活經驗出發,她經常會用一個觀察者的視角深入社區,體察鄰里如何處理家庭代際矛盾。積累起來的大量感性材料,借著社科院課題研究的契機,她找到了調查、研究的突破口。

  廣州調查:「純粹的親情」在哪裡?

  2008年,石金群參與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的「五城市家庭調查」。調查組選取了哈爾濱、鄭州、蘭州、廣州和杭州五個城市作為調查點,每個城市的市轄區抽取40個居委會,每個居委會抽取20戶,每戶確定1位被訪者,每個城市800個樣本。石金群被分配到廣州調查點。

  從前人的研究文獻以及五城市調查數據的研究來看,她發現,五個城市中,廣州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發達、個體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城市,家庭或家族制度居然保持得最完整。廣州,成為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係複雜性和多樣性的典型。

  2012年7月,她再下廣州,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深入廣州城區各種生活場所,如茶樓、公園、喜宴、家庭等地,根據影響家庭代際關係的主要變數(年齡、性別、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結構、職業、家庭成員彼此的居住距離等)挑選了31個個案進行訪談。

  

  石金群在調查走訪

  訪談的結果喜憂參半。喜的是,她發現轉型期的中國城市,成年子女與父母在家庭代際親密度方面普遍延續著中國傳統;憂的是,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功能性依賴和交換」成為了現代城市家庭代際關係的顯性特徵——「就是一種『親密有間』、『彼此都有用』的代際關係」,石金群如此概括。儘管這看起來是一種「偽親密」,但她並不悲觀。之所以強調功能性,是因為,中國城市養老和撫育方面的制度缺失,讓代際之間無奈地重拾了這種功能,是功能掩蓋了背後的情感。不容忽視的是,有許多家庭的代際關係是單向、不求回報的。

  廣州以其兼容並包提供了解讀範例。在實地調查的一個月中,石金群經常看到這樣的和諧場景——廣府人在茶樓里同家人和朋友看著報紙、哼著粵劇、閑談家常;潮汕人在生意場上奔波,閑暇時組織各種家庭聚會或信仰活動;客家人在家裡供著祖先牌位,節假日里舉家老小回老家拜山;外省人在咖啡廳或現代酒樓里和老鄉暢敘情誼……面對現代化的衝擊,嶺南文化不同支系的核心——以父權製為特徵的孝道責任和家庭規範仍紮根於人們心中。

  

  在石金群看來,中國家庭代際之間的親密情感,更多是一種「親密有間」、「互相有用」的代際關係。

  傳統的孝道依然是社會的主流意識。調查數據顯示,不僅99.8%的人贊成「子女要孝敬父母」,而且在孝道責任感上沒有明顯的年齡組別差異;在選擇配偶等有關家庭延續的重要事項上,孝道責任依然佔據人們心中的重要位置;81.02%的成年子女與父母依然保持著以周為頻率的聯繫,92.9%的人認為自己與父母的情感很親密。

  但這種親密的代際情感,卻非西方國家所言的「純粹的親情」。「現在中國老人被戲謔地稱為『廉價勞動力』——退休了就去子女家上班,不領工資帶孩子做家務。」石金群說。從廣州看,迫於養老和撫育的壓力,90%以上的成年子女希望同父母保持一定距離;68.74%的人在近三年內都出資或照料過父母的日常生活,而55.86%的已婚子女從父母那裡得到過大量的勞務及資金支持。尤其是近年來不斷上升的父母在子女結婚、婚房和婚後生活(主要是伺候月子、帶孩子、做家務等)方面的資助已成為尤具中國特色的家庭代際現象。

  80后樣本:回歸家庭,多因「只能靠父母」?

  工具色彩濃厚的中國城市家庭代際關係,背後是深深的無奈。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古德曾經頗有洞見地分析過現代社會中親屬關係活躍的原因——當親屬關係被當做一種互助的源泉,當社會經濟環境還不能提供好的選擇機會時,各種親屬模式就不容易瓦解。

  

  《家庭》

  作者: 威廉 J. 古德

  譯者: 魏章玲

  版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86年

  石金群認為,當下中國社會激烈的職業競爭,教育和住房制度的缺失,保姆市場的不完善等外部環境,加之子代個體化意識的興起——來自結構和個體的兩股力量,使得中國城市家庭出現了在某種契約而非自願基礎上的功能型代際關係。

  這種「契約」,社會學者王躍生有精準的描述:「青壯年時期兩代之間(青年兒子、兒媳和中年父母)交換關係的存在,能為老年時的贍養關係維持打下基礎——父母在兒女成年時仍然無盡地為子女付出,以換取年老時對他們的贍養;出於撫育和養老功能上的需求,成年子女也盡量和父母保持不太遠的距離,保持頻繁互動。」

  石金群注意到,經過「權衡」后形成的功能型代際關係中的子代,常會經歷一種矛盾的心理體驗——既想獨立,又不得不延續家庭承上啟下的角色需要;既考慮個人的利益,又不得不考慮道德責任;既愛對方,但同時又感到為維繫情感而不得不付出代價和承受精神壓力;既渴望行動自由,同時又期望得到源於家庭制度的支持。這種「矛盾心境」,她概括為「自主而不獨立」。

  

  《中國當代家庭結構變動分析》

  作者: 王躍生 版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10月

  在此心理壓力下,「80后」成年子女的表現,成為最耐人尋味的樣本。調查顯示,本該個體化意識最強的「80后」,卻遵循著傳統家庭代際關係的許多核心內容:比如在擇偶、就業和購買大件商品的決定權上,更願意徵求甚至聽從父母的意見;認為「子女要孝敬父母」的認同比例在各年齡組別中最高;和其餘年齡組別相比,「80后」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性最強。

  長期關注私人生活領域的人類學家閻雲翔指出,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種全新的個體主義,以「80后」為代表,在這種道德變遷中,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應該為保持傳統(如保持家庭血脈)而奮鬥,卻會選擇傳統中可利用的部分為自己的生活服務。並且,隨著「80后」陸續為人父母,他們和父輩變得越來越像——前兩代人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讓第三代人接受最好的教育,找到最好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因為第三代的存在,使得前兩代人在情感上越來越近,甚至產生了傳統中國家庭生活中不受鼓勵甚至遭到壓抑的親密性。石金群的調查結果,無疑是對閻雲翔觀點的印證。

  「80后」為什麼更「聽話」了?閻雲翔認為,這是「80后」成年子女的「理性回歸」——公共生活沒有留給年輕人足夠空間,轉了一圈,發現還是父母靠得住,又回到了家庭當中。石金群看到,「80后」缺少社會保障,也只能依靠父母。

  文/柏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7: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