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2日傍晚,馬尼拉街頭聚集了大批年輕人,慶祝菲律賓在仲裁案中的勝出。海牙常設仲裁庭的裁定結果可以說是一面倒地滿足了菲律賓的訴求。即使是所有人事先都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菲律賓勝訴,但是這份完全喪失中立性的裁決書卻依舊令人感到驚訝。為什麼該仲裁案最終會是這樣一面倒的結果?
仲裁案結果公布當日,菲律賓個大城市聚集不少人群慶祝仲裁案結果
詭譎的裁決書
若說是出於法理原因,中國完全不佔理,那不僅中國首先會強烈反對,世上70餘個國家和全球相當一部分的法律學者都不會同意。那既然此一面倒的裁斷結果不是基於法理,又是什麼呢?
中菲之間的海域爭議長期存在,不過在阿羅約(Gloria Arroyo)政府時期,兩國通過雙邊對話協商建立了互信的正確途徑,有效地解決了不少海域爭議。然而自阿基諾(Benigno Aquino III)政府上台之後,菲律賓便關閉了和中國對話協商的大門,轉而全面投向美國,並於2013年1月就南海問題單方面提起強制仲裁程序,從而導致中菲關係急轉直下。隨後,美國媒體大力炒作、軍方也與之配合,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南海仲裁案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出爐。此前便有不少人士懷疑該仲裁案的中立度。6月22日,美聯社報道披露,美國國務院一名高官說仲裁庭裁決將可能「很大程度上將爭議問題解釋清楚」。可是,為何美國政府會提前知道結果性質?仲裁案是否受到美國強權政治影響,不言而喻。
什麼才是「秩序」應有的樣子?
當然,或許有人會說,美國強權政治的確影響此案了,但那又如何呢?美國的存在正好為菲律賓這些地區小國提供了底氣。如果沒有美國在該案中的存在,那麼該仲裁案的結果可能就會完全的倒向對中國有利的另一個極端。對這些人而言,叢林法則就是這個世界應有的樣子。
當今世界,即便人們以及部分大國努力地嘗試著建立「平等的國與國」之國際關係;但是叢林法則卻也依舊是切實的,國力的不同決定著該國在國際環境下的影響力。不過,人們卻需要撫心自問,在未來的國際政治關係中,是要靠努力協商,還是靠政治影響下的「一錘定音」來處理爭端呢?這又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
既然各國都公開宣傳「平等的國與國關係」,那「平等」則必將奠基在協商之上。正是因為這樣,菲律賓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勞羅·巴哈和前外長羅薩里奧·馬納洛才會都呼籲政府儘快與中國就南海展開雙邊談判。因為,在單方面發起仲裁案的情況下,無論接下來的結果是中國在壓力下讓步還是地區衝突加劇,更何況中菲之間的關係都會因此惡化,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大國實力卓絕,完全可以以霸制勝的時候還選擇努力協商,這是大國所該有的操守。而對小國而言,如果本著「小國只能仰仗大國才能對抗另一個大國」的心態,本能地認為只要與大國進行雙邊談判,自己只會吃虧,那麼,這世界恐怕只會繼續停留在紛爭當中。
所以說,對於全球各國都想建立,或者至少是聲稱想建立的「國與國之間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而言,這次仲裁案,是一個很不好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