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孩子坦然的面對挫折!你做對了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16 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今社會壓力這麼大,有心理問題的人那麼多,如何讓孩子能承受,坦然面對挫折、失敗、不如意,是很多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有一種方法,不需要孩子有很粗壯的神經、天生堅毅的性格、不需要大風大浪的磨練,不需要有意製造挫折,只需要好好利用生活中自然出現的小挫折、小失敗、不順心、不如意、小意外、批評,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坦然面對,並且學會真正的堅強!

  你會問,那是真的嗎?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方法嗎?你難道《哈利波特》看多了,也相信魔法了?這是真的,這就是認知療法

  我們回憶一下認知療法的簡單原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直接導致了你的情緒和行為。所以,改變了對事情的認知,就改變了對你的情緒和行為。

  這個原理可以簡單地應用到挫折和失敗這些事情上:不是挫折和失敗本身,而是對挫折和失敗的認知直接導致了你的沮喪、消沉、憂愁的情緒和灰心、畏懼的行為。

  所以,如果對挫折和失敗有一個合理的、積極的習慣性思維,這些合理的習慣性思維就會形成一個牢固的防火牆,在面對挫折時,這種認知就會改變這些消極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你對每一次挫折都能如此習慣性地積極看待,自然坦然面對挫折,那麼堅強的性格就形成了。

  

  什麼是真正的堅強?

  這是一種真正的堅強,因為你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雖然最初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衝擊,但用合理積極的習慣性思維去看待它們,就會比較坦然,甚至有一些積極的態度,這樣就很容易承受挫折,根本不用費什麼力氣。

  就像毛主席說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就是因為你有了一個牢固的防火牆。

  而一般意義的堅強是什麼?是認為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痛苦、壓力、煎熬、難受是「必然」的,所以,所謂的堅強就是忍耐力強,能挺住,受得了,不被打垮。

  聽起來很讓人佩服,很勇敢,但是有些愚昧!就像義和團當年勇敢地向洋槍洋炮發起衝擊一樣!而且這也是一件不容易、困難、折磨人的事情,有時會把人壓垮了。

  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容易、可靠的方法:認知療法,形成合理的習慣性思維。

  

  形成合理的習慣性思維,坦然面對挫折

  每一個合理的習慣性思維其實都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一、壞事變好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是一個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所以在遇到事情時很少習慣地從這個角度去想,所以這個道理雖然知道,但是不會想到去用。

  我以前很疑惑,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為什麼對自己沒有用呢?後來才明白,就是因為沒有把這些道理和具體的事情多結合,逐漸地把它變成習慣性思維,所以事到臨頭,根本想不起來。

  我現在就很習慣於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失敗、挫折:經過努力,壞事是可以變成好事的。

  比如最近腿受傷了,雖然是件壞事,但是可以在家裡安心地呆著,寫寫博文,也很好。

  孩子也是這樣,比如孩子測驗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好好分析一下卷子,找到學習、習慣、技巧、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改進了,就會促進孩子的學習。孩子遇到的所有挫折、失敗,其實都是鍛煉孩子的好機會,善於引導,她體驗的道理比你磨破了嘴皮子還管用。

  在女兒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也和她一起探討,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她遇到的事情:

  逐漸地,壞事變好事就成了女兒的習慣性思維,自然,面多挫折的時候,就不那麼愁眉苦臉,甚至會高興了。

  

  二、這些是正常的,沒什麼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敗的確關係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絕大部分挫折、失敗不是那麼重要,只是一個生命長河的一個波瀾而已。

  為什麼有些不順利會給人造成負面的情緒?運用認知療法的原理來分析一下:其實往往不是事情本身嚴重,而是人對這個事情的認知誇大了它的影響,把它看得嚴重,而一個事情你覺得後果嚴重自然會有負面情緒。

  最重要的是家長會很容易把這種誇大的思維模式「傳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長不打不罵,什麼也不說,孩子也會從家長緊張的表情、沮喪的態度中體驗到。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誇大事情的後果,心態如何,可想而知了。

  《道德經》中說:知常曰明,這有多種解釋。

  我的理解是,知道了哪些是常理,知道這些事兒是正常的,就不會迷惑,就會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其實是沒什麼的。

  我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多大的事兒啊,有什麼啊!如果都這樣想,應該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淡定,這樣的認知自然會有淡定的情緒和行為。

  我沒事兒和孩子聊聊天,在她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之後,告訴孩子很多事情是很正常的,也沒什麼。

  

  三、順其自然

  我的核心思維是既努力,又順其自然。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自然會去努力,爭取把壞事兒變成好事兒。但是,自然不可能都變成好事兒。所以,此時需要順其自然。

  此時順其自然就像「盡人事,由天命」中的「由天命」,說通俗點兒就是「聽天由命」,「服從命運的安排」,這好像是個很消極的詞兒,是「封建思想的餘毒」,因為不都是說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嗎?要掌握住自己的命運嗎?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那絕對不是說著玩兒的。

  近代的聖人「曾國藩」年輕時是「人定勝天」主義者,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他說:志之所向,金石為開,誰能御之?他的確也靠意志和才能做出了許多事情。

  但是,在由「大榮」轉瞬變成「大辱」之後,他陷入了抑鬱、失眠之中。才體悟到人力的無可奈何,命運的難以琢磨。而體悟之後,曾國藩一改過去的急切急躁,在處理大事時變得從容不迫,用我的話來說:心理成熟了。

  聽天由命,看似是一個很消極的思想。但是在「盡人事」之後「由天命」就是很積極的。

  假設你不聽天命,不順其自然,是個「自虐狂」,把這些事情都歸罪於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完美,那結果會怎樣,懊悔、自責,這些多了,會逐漸毀了一個人的。

  所以,我會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慢慢告訴她順其自然的思想。

  潤物細無聲,逐漸地,順其自然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那麼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後,即使失敗,也就可以安心地順其自然了。

  

  從小就開始學習

  這個方法應用到孩子身上是最適宜的。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還沒有形成根深蒂固的認知體系,可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之後,結合這些事情慢慢地把一些合理的認知告訴她,逐漸地,這些就成了她的核心思維或者習慣性思維。

  但是如果小時候播下的是不合理的核心思維的種子,長大就會成為一個不合理思維的參天大樹,根深蒂固,改變起來就很困難了。

  但是這需要家長有更深的體會,因為如果家長自己都不真正地懂得,思維都是不合理的,是不可能在遇到具體事情時有一個合理的分析,更不可能把這些道理令人信服地傳授給孩子的。

  所以,其實原理很簡單,但做到絕對是需要功夫的,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