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緬甸共產黨是如何滅亡的:中國不支持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13 0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文史參考》  文|徐焰

  

  聽過20世紀60年代後期國內政治宣傳的人,對報紙和電台上曾大力宣傳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都會記憶猶新,部分紅衛兵還曾憑著一時衝動搞過「國際支左」。改革開放后,國內報道對緬共不再提及,其滅亡情況也不為人所知。1994年,本人曾到中緬邊境考察,聽當年「國際支左」的紅衛兵談過這段經歷。其實,從自己的影子中往往最容易看到本身的缺陷。緬共的前車之覆,對我們今天的反腐敗鬥爭是很好的鏡鑒。抗日鬥爭中興起,學習中共革命道路緬甸與中國山水相連,歷史上交往很深。明朝末年一些反清的內地人逃入緬境,成為「果敢」人的最早祖先。1939年,在英國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的末期,德欽丹東等讀過馬列著作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了緬甸共產黨。他們在普遍篤信佛教的居民中起初並無太大影響。1942年日本侵略軍入緬,打出「幫助大東亞共榮圈內的國家獨立」的旗號,當地主張民族獨立的德欽黨多數領導人竟歡迎日軍,只有緬共提出抗日口號,併發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從而威信大增,連後來長期執政的奈溫也曾參加緬共並成為候補黨員。

  

  1945年緬共組織反日起義時,曾建立起2萬人的武裝,在英國恢復統治后成為一支重要力量。1948年緬甸獨立時,緬共提出「和平發展」口號,曾放棄武裝走和平議會道路,卻未獲成功。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后,緬共主席德欽丹東提出要「面向東方,學習毛澤東思想」。在此情況下,如何對待緬共,中共中央一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列寧認為世界革命是連成一體的,按這一原則要求,一國共產黨掌權后便有義務支援同一信仰的他國黨進行革命,1919年成立的共產國際便以此原則要求下屬各黨。但根據現代國際關係的共識,一國又不應干涉他國內政,這種黨際關係要求與國際關係準則存在的矛盾,曾使共產黨當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陷入「兩難」處境。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開始處理國家外交事務后,很快便感受到理想主義與現實的矛盾,在對外宣傳中便停止鼓動世界革命,與緬甸、印度等國政府都建立了正常外交關係。當時周恩來強調,中國想支持各國的革命進步事業,關鍵是把自己國家建設好,以榜樣的作用去影響他人。緬甸政府於1950年初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中最早同新中國建交,因為緬共的存在,其政府對華自然抱有擔憂情緒。1954年緬甸吳努總理首次訪華時,曾於北京飯店的宴會上坦率地講了自己的心態,那便是:「中國如同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時刻提心弔膽。」當時因美國大力組織反華包圍圈,爭取緬甸中立和對華友好,便成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環。1954年周恩來訪問緬甸時,同吳努總理一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首次宣布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時又說明「革命是不能輸出的。」周恩來、劉少奇訪緬時,也都說明中國從來沒有支持緬共來推翻政府,並以朋友的態度表示希望緬甸政府領導人與緬共坐下來一起談,中緬兩國關係由此進入非常友好的時期。

  

  1955年以後,緬共因得不到實際外援,開始與政府和談,其內部也分裂為「白旗派」和「紅旗派」。60年代初中蘇分裂后,緬共重新凝聚起來並表態支持中共,並自稱「國際共運由ABC支撐」。所謂A,即是Albania(阿爾巴尼亞),B即是Burma(緬甸),C指China(中國),緬共儼然與阿爾巴尼亞、中國並列為馬列的最正統繼承者。當時中共因在國際共運處於孤立狀態,自然欣賞這一表態。1964年9月,緬共中央會議上提出「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的路線。不久,緬甸國內發生了經濟動蕩和大規模學潮,在此形勢下緬共於1966年進入了鼎盛期,其根據地在國內發展到九塊,人口近百萬,還建立了3萬軍隊。「黨內革命」內部濫殺 人人自危1966年夏,中國掀起「文革」風暴,緬共中央很快加以仿效,其根據地內每個村口都搭起竹木做的牌坊,上面並掛毛澤東、德欽丹東像,每天人們都要舉行宗教儀式般的「早請示、晚彙報」。從1966年底起德欽丹東還展開了「黨內革命」,將與他過去有派別糾紛及不同意見的領導人,都上綱定為「修正主義分子」,隨後又模仿中國的政治口號,將他們宣布為「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緬共的代理人」。此時的中國因處於極「左」思潮泛濫的狀態,對緬共公開表示支持,1967年允許緬共第一副主席德欽巴登頂在群眾集會中亮相,《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他的文章《緬甸的蔣介石——奈溫軍人政府必敗!人民必勝!》。緬共黨內此時的鬥爭方式,完全重演了中共在30年代內部「肅反」的悲劇。在德欽丹東直接掌握勃固山脈的中央根據地內,所謂「黨內革命」進行得最為殘酷,鬥爭方式是一撤職、二開除、三處決,為節省子彈,對被批鬥者都由「紅衛兵執法隊」用竹尖刺死。兩年前政府鎮壓學生運動時逃到根據地的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過去曾被認為是「革命新鮮血液」,隨著深入清查成份,這些家庭出身較富裕的學生幾乎全被殺光。看到緬共內部發生大動亂,政府軍於1968年春季以後,以主力第77師、第88師向勃固山區進攻。德欽丹東提出「以我們的進攻粉碎敵人的進攻」,採取硬打硬拼,反對這一主張的軍隊領導人波吞迎於同年8月底被公審處決。內部濫殺造成了人人自危,緬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巴刻被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后,逃至仰光,下層也掀起投降風潮。同年9月,眾叛親離的德欽丹東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向東轉移,9月24日在途中休息時被身後的警衛員謬苗開槍打死,此人隨之也向政府投降。事後,緬共另一個副主席德欽辛接任中央主席,並宣布「謬苗」是「敵人派來的姦細」,中國《人民日報》於1969年全文登載了這一公告。緬共這種遇災禍不檢查自身缺點,反而一味推諉客觀原因的做法,只能延續錯誤。緬東北根據地由第一副主席德欽巴登頂直接掌握的「中央遠方委員會」領導,在「黨內革命」中注意學習毛澤東強調的「一個不殺,大部不抓」,政策上多少寬大些。緬共中央轉移到當地后,背靠雲南邊境,周圍多是少數民族,政府軍進攻也緩和了許多。但新任主席德欽辛繼續沿襲德欽丹東的極「左」一套,於1975年春在與政府軍作戰時戰死,德欽巴登頂回國接任主席。1971年,緬甸領導人奈溫再度訪華,中緬兩國政府恢復了友好關係,緬共得到的外援隨之減少。此後十年間,緬共主要靠佤族山民和果敢等地的武裝來勉強支撐,成員中還有不少抱著「世界一片紅」幻想而越境的紅衛兵。毒品開禁,利益擊敗理想緬共中央退到貧瘠的東北山區時,根據地內百姓糧食自給尚未不足,百年來都是靠種植販賣鴉片彌補生計,對「人民軍」及脫產幹部2萬多人自然難以供養。緬共領導人多年間習慣於住茅屋、穿草鞋,身無私物,中央級領導才配一台中國產半導體收音機以了解新聞,便以自身榜樣號召學習「延安精神」,幹部戰士都耕地生產。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差,種糧收穫不多,緬共只好嚴重依賴外援「輸血」,起初還嚴禁任何幹部戰士參與當地鴉片貿易。1976年中國粉碎「四人幫」后,開始調整對外政策,70年代末完全中止了對緬共的支援。嚴重依賴外援而自身又沒有「造血」功能的緬共,為增加收入,於1978年內在東北根據地進行了「階級排隊」,按中國土改的模式清查地主、富農。其實當地叢山中的經濟形態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級分化尚不明顯,連土地買賣都未產生,哪有什麼「地主」!硬性採取的「階級排隊」,只能將住竹樓、養水牛和口糧勉強夠吃的人劃為「地富分子」,並展開鬥爭沒收他們幾背籮就能裝下的可憐財產。同時,為了滿足下屬的四個軍區和十個縣委的撥款要求,緬共中央政治局只好在根據地加收糧米,結果造成大批百姓逃亡。當緬共在經濟上捉襟見肘、陷入困境時,一些人提出利用鴉片貿易解決經費來源。在中國深受傳統教育的德欽巴登頂主席堅決反對,認為影響既壞又會腐蝕隊伍。但緬共領導人政治威信此時已大幅下降,無法約束下屬。各軍區見部隊僅能吃鹽水泡飯,決定自籌經費,不擇手段「創收」,德欽巴登頂主席最後只好妥協。緬東北山區中的特產有柚木和寶石,當地人卻缺乏銷售經驗和渠道,只有對鴉片最為熟悉。70年代末緬共開始進行秘密的「特貨」貿易時,中央曾做出嚴格規定,只限指定的「五一小組」經營,得錢全部歸公,不許向中國販運,也不準在「解放區」內銷。其外銷方式是將老百姓種植的大量鴉片提煉成「黃砒」,以秘密渠道向泰緬邊境輸送。當時緬共只允許加工「黃砒」,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黃砒」體積較之鴉片要小得多,便於運輸;二是「黃砒」不能直接吸食,當地老百姓即使得到也沒有用,便能達到不毒害解放區人民的目的。緬共中央的這番考慮用心不可謂不苦,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放出來的魔鬼就難以控制了。「五一小組」將鴉片生意作為中央主要經費來源后,四個軍區乃至一些游擊隊看到毒品的巨額利潤,也紛紛經營此道,獲利后留為單位小金庫或直接收入私囊。緬共過去的「黨內革命」已把知識分子為主體領導的黨委、黨支部砸爛,各民族武裝實際形成了首長個人專權,經商后造成「槍-錢」結合,變成中央無法控制的一個個「獨立王國」。80年代中期以後,緬共「人民軍」各部都各顯神通賺錢,一些單位由販黃砒發展為直場賣鴉片,甚至設廠加工海洛因,緬共中央的禁令在拜金主義衝擊下完全失效。據知情者透露,至緬共後期,除德欽巴登頂等幾個人還潔身自好,其他中高級幹部都或多或少捲入鴉片貿易。歸公的經費越來越少,某些領導(包括個別政治局委員及其親屬)個人的腰包卻畸形膨脹起來,有的軍區司令員還由茅棚住進了模仿雲南私人豪宅而修起的小樓,根據地內還不斷出現謀財害命的兇殺,過去生死與共的團結戰鬥精神蕩然無存,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矛盾不斷加劇。

  

  緬共後期,「人民軍」的主力已是彭家聲的「果敢指揮部」部隊和鮑友祥(佤族)指揮的中部軍區。他們長期感到「大緬族主義」壓制排擠其他民族幹部,對中央嚴重不滿,最後發展到對抗地步。此時,德欽巴登頂主席仍然拘守《毛澤東選集》中的教條,不能與時俱進地提出新理論,制定新政策,僵化的傳統政治教育已近乎對牛彈琴。在這種黨內凝聚力完全喪失的情況下,隨著國際國內大氣候的變化,緬共解體已勢在必然。緬共鏡鑒:如何跳出盛衰周期?1988年,國際大氣候發生變化,緬甸奈溫軍政府下台,蘇貌執政后宣布施行多黨議會制和對外開放,對國內各派武裝也採取「對話溝通」。緬甸新政府同彭家聲談判並承認果敢地區「自治」,彭本人也決定同無法再革命的緬共分家。前些年彭家聲接受記者採訪還說,自己很珍惜擔任緬共人民軍副司令員的多年戰鬥歷史,「3•11起事」反抗緬共中央是順應形勢和為當地軍民謀福利的不得已之舉。1989年3月11日,這一天彭家聲宣告歸順政府宣告了緬共中央走向覆亡。面對彭部脫離組織,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認定此舉是「反革命叛亂」,卻已無力鎮壓。4月11日,佤族縣長趙尼來和鮑友祥也起兵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將德欽巴登頂及其他中央領導人「禮送出境」。八天後,「815」軍區也宣告脫離緬共領導,成立「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德欽巴登頂和政治局其他幾名委員又組成臨時中央,於6月下旬遷回境內基本由克欽族組成的101軍區。該軍區過去便對中央若即若離,此時司令員丁英接待也不熱情。同年9月,因緬甸政府又同意這裡「自治」,丁英最後通知臨時中央要其離開,緬共中央失去棲身之地只好解散。德欽巴登頂再次被「禮送」去一個地方,那裡既不干涉鄰國內政,對昔日的朋友還會養老送終。公正地回顧緬共由建立到覆亡的50年歷史,應該承認,緬甸像德欽丹東、德欽巴登頂這樣的知識分子,引來共產主義學說建立黨組織,浴血奮鬥多年,還是為著國內人民擺脫貧窮壓迫的理想。沒想到美好的奮鬥理想與可悲的結局,差距竟如此之大。緬共興起於民族解放和階級鬥爭,衰敗於極「左」的內部鬥爭,最終亡於腐敗,這種教訓在不少落後國家帶有規律性,有識者不能不站在時代高度進行深層次反思。一個革命政黨,出於對民族、階級雙重壓迫的反抗心理,可以一呼崛起,但是如果不能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當初進行的革命勢必會出現異化。其具體表現形式往往是──先由內部狂熱的極「左」自殘,造成理想破滅,接著又是腐敗滋長導致組織崩潰或「易幟」。要跳出這種由盛至衰的周期率,不僅要靠社會結構的改造,更要靠實行民主。當人們站在雲南邊境,望著對面那片仍然長有罌粟花的土地,有必要對本國發展道路展開更多的思考。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18
沙發
總裁判 發表於 2016-7-13 21:25 | 只看該作者
革命輸出的典例,中國干涉別國內政的歷史事實。中國將廣播電台設在緬甸境內,以緬共的名義對國際廣播,也對華廣播,欺騙中國百姓。
說真話,毛主席萬歲是假,毛澤東萬碎是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