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怎樣坐上了椅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12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趙廣超/陳漢威/馬健聰

  來源:《一章木椅》「高足坐具」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

  「藝術史」專欄編輯:何鑒菲,北山堂

  高足坐具

  

  【摺疊坐具】

  高足坐具最遠可以追溯到古地中海文明、古埃及,然後古希臘,再而近東、中東,最後經由胡人傳至中國。

  

  原先,坐(菩薩)與被坐(椅子),兩者皆非原生於中國。後來,都成為了非常中國的象徵。

  

  「胡」泛指中國以北邊境接壤的鄰族及其器物,後亦包括印度、波斯至羅馬人、胡商、胡僧、胡琴等。

  椅子傳入中國, 應不遲於東漢。到底是來自哪一個「胡」, 很難說得上,來到之初,各式坐具均稱為胡床(可摺疊的輕便坐具)。

  有原為上馬所用,稱馬扎; 四足相交,又名交杌,再加上靠背,即為交椅。

  有佛教僧侶所坐的禪床,以坐面為繩編織(有利久坐散熱),故名繩床,是有靠背的坐具。

  

  敦煌二八五窟內的西魏禪床

  

  另有坐墩,中土自古已有(因坐姿不配合正統禮儀, 一直備受冷落),至入唐後,隨菩薩蓮坐及腰鼓墩而得到較大發展。

  來了! 或者說應用高足坐具的提議終於來了! 經宗教(佛教)和軍事(五胡亂華)兩個比通商、雜處更為有效及迅速的途徑進入中國。

  專家說:「直至魏晉時期( 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高足坐具的習慣依然只流行於上層貴族和地位較高的僧侶之間,往後才普及於民間。」

  不過,翻開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裡面「種桑、柘」部分卻以尋常的筆調記述:「種柘十年, 可以做⋯⋯ 胡床(值百文)。」

  「胡床」(交椅,馬扎子)連價格也詳列出來, 一百文在當時可買一個酒杯,屬於一般消費。《齊民要術》是為平民而寫的務農要術,可見椅子在魏晉時已普遍應用於民間。

  

  婦人一邊紡車,一邊哺乳,所坐的簡單方凳,一直在民間應用,料非外國款式。

  (《紡車圖》宋.王居中)

  古代農村並不像城市那樣受「市禁」 的嚴格約束,為應付趁墟之類的戶外活,出現方便的坐具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相信用不著等到從外國輸入,或貴族影響才坐下來。

  

  無論如何,既然名之為胡,這類坐具,定是胡人帶來無疑。塞外牧民,一味流於水草之間,策駿馬,靜騎「馬扎」。看那交杌,活脫就是一匹馬,在公元一世紀從關外跑進來,即被受落(例如漢靈帝)。至魏上層社會即流行「交脛肆踞」的胡坐之風。

  文字的變化

  1

  隱晦 ·《詠胡床應教》(節錄)

  南朝梁.庾肩吾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2

  較淺白·《演繁露》宋.程大昌

  「交床以木交午為足,足前後皆

  施橫木,平其底,使錯之地而安

  。足之上端,其前後亦施橫木而

  平其上,橫木列竅以穿繩條,使

  之可坐。足交午處復為圓穿,貫

  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

  以其足交,故曰交床。」3

  很淺白·《明式傢具研究》王世襄

  交椅:指足部相交,可以摺疊的

  椅子。交椅可分兩種:一種是直

  靠背交椅,一種是形似圈椅的圓

  靠背交椅。

  文字(想法)和器物(做法)都是每一個時代的當然反映,一直都與時並進。

  宋人形容「交床」結構的文字比南朝庾肩吾詠胡床的詩淺白得多,到現代又被更淺白的文字所取代。作為溝通工具,文字的變化顯然易見。

  可是二千年來,馬扎一直都是保留著原先的基本結構。不但經得起歲月變遷,甚至無懼物料不斷變更。在任何時候,只要想有一張可以摺疊、可以攜帶的輕便坐具,就是馬扎子。

  

  明代有踏床小交杌

  

  加上踏腳,舒適了,名貴了,就是坐向限制亦大了

  摺疊器物

  可以這樣

  

  又可以這樣

  

  (宋《清明上河圖》)

  

  

  「怎樣叫活腳竹枕?乃是一片大毛竹,兩頭安兩片短毛竹,有樞軸,支起來像個小几,放下來只是兩片毛竹,不佔地方,北方人行路常用的,取其便當。」(《老殘遊記二編.第三回》)

  

  在古代,像孔子那樣長年周遊列國或「負笈遊學」的知識份子,行篋自然輕巧,惟留下的記錄不多。《世說新語》內常提到「巾箱」,可知當時已有方便文人出門閱讀的「巾箱裝」書籍,巴掌般大小,實為最早的「袋裝書」。照看也應有其他輕巧配備。

  

  【禪床】

  這椅結構與劉松年所繪的很接近,但並非明代椅子。

  

  成為文士喜愛的形式

  禪床寬大,仍為席地坐勢。

  可以很樸素

  

  唐《大乘比丘十八圖》中繩床

  

  

  《聽阮圖》宋.李嵩

  靠背單獨上了床

  

  菩薩尊貴

  

  北宋《六尊者像冊》

  也可以很奢華

  

  炕椅靠背的淵源是憑幾, 更有一個別有況味的名字,叫做「養和」

  

  清雍正年間的仿洋漆填香炕椅靠背

  

  《孔子聖跡圖》(清.焦秉貞)內帝王所坐靠背,惟春秋尚無此型制

  

  清代《紅樓夢》插圖中人物所用炕椅

  馬扎之外,西域禪床進入中國,亦順勢和傳統的坐具結合,作不同方向的發展(如右圖)。禪床在尺寸上較大, 可以以床視之。結構且被選擇性地應用於床上。

  據載曹操以靠背作「懶架」(《 物原》),又名「欹案」(《太平御覽》),指讀書時用來托書的架,是憑幾與椅子靠背的混合,依舊用在床上。

  欹床:「高尺二寸,長六尺五寸,用竹藤編之,勿用板,輕則童子易抬。上置椅圈靠背如鏡架,後有撐放活以適高低。如醉臥、偃仰觀書,並花下臥賞俱妙。「(《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牋.下卷《明.高濂)

  

  高足坐具的出現,帶來很大的改變

  席地而坐

  把房子抬高(桿欄式)防潮,或坐在炕、床上。

  活動受到低重心的限制

  

  生活用品最好設置在容易接觸到的範圍

  傢具較低矮(不妨礙視線)

  細小(方便移)

  盡可能作水平方向配置

  保持最大可能的單純(適應多種需要)

  內宮女替貴婦人整妝情形。所見鏡台,漢式銀扣漆奩及盛載脂粉、梳篦的漆盒,均隨需要而分散在地上。

  

  《女史箴圖》(傳晉.顧愷之)

  宮女髻後垂下一縷飄飄青絲,本為漢代流行髮式,相信是畫家刻意求「古」所致。

  垂足而坐

  從水平到垂直兩個面均可作傢具配置

  

  抽屜桌在元代出現,為几案提攜低矮載具,或低矮載具爬升到桌子下的組合。案頭活加上抽屜相關物品,傢具已不可能再隨意移動,意味著高足坐具已全面取代席地而坐。

  

  宋《繡櫳曉鏡圖》

  古代畫作所展示的富人家居生活,每有移師戶外的自然趣味,大可以古代室內情調設計視之。

  晉代《女史箴圖》內隨意置於地上的鏡台及化妝用品到了宋代均整齊安放在桌上。人的生活習慣亦改為「隨傢具陳列」而活。由舉案齊眉(見第四十八頁)變成雙雙走進飯廳。

  抽屜桌在元代出現,為几案提攜低矮載具,或低矮載具爬升到桌子下的組合。案頭活 加上抽屜相關物品,傢具已不可能再隨意移 ,意味著高足坐具已全面取代席地而坐。

  這些改變,帶來很大的影響。

  

  編排:@二師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