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華爾街日報
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聯席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雲(Jack Ma)長期以來一直自豪地強調,阿里巴巴成為電商巨頭沒有靠政府的資金,甚至連銀行貸款都沒有。阿里巴巴是由雅虎公司(Yahoo! Inc. ,YHOO)和軟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 ,9984.TO)等公司的風險資金提供融資。
事實上,馬雲與政府打交道的原則在中國非常有名:要和政府談戀愛,但不要結婚。
但當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務關聯公司螞蟻金融服務集團(Ant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簡稱:螞蟻金服)於4月份宣布了一輪45億美元的融資時,其投資者幾乎全部為國有金融機構,包括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601939.SH, 簡稱口建設銀行)、中國最大保險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Co., 601628.SH, 簡稱口中國人壽)、中國郵政集團公司(China Post Group)、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這些公司的子公司。
一位阿里巴巴發言人稱,聯手國有金融機構的原因不是為了其資金,而是為了戰略合作,因為中國的銀行和金融領域是由國家機構主導。
這種反差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面對的一個新現實。網際網路行業雖然一直在政府管控之下運作,但該行業也一直是中國最具企業家精神的行業之一,創始人們在有意無意之間促使政府放鬆了對信息和服務的嚴密管控。但如今,這類企業越來越需要與政府密切合作以實現成長。相比顛覆者,他們更像是體制的一部份了。
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轉變發生的速度非常快。2014年3月,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還對客戶從自己賬戶上向阿里巴巴的支付寶(Ailpay)轉賬的金額設置了更為嚴格的限制,這相當於在阿里巴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前向支付寶宣戰。馬雲當時在一篇發表在社交媒體上的帖子中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他說:決定市場勝負的不應該是壟斷和權力,而是用戶!
那年晚些時候,馬雲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主辦的一個大會上說,他希望阿里巴巴繼續顛覆中國的金融體系。他說,如果銀行不做改變,就讓我們來改變銀行。
現在,四大國有銀行中的中國建設銀行( China Construction Bank)已成了支付寶的戰略投資者。
香港科技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社會科學教授蔡欣怡(Kellee S. Tsai)稱,最大的獨立企業和政府各部門之間出現了程度很深的相互嵌入。她說,如果能夠獲得政府的扶持依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製造業和出口業等傳統的經濟支柱陷入困境,中國政府非常希望把科技創業者拉到自己這一邊來。2014年以來,政府把創新和創業作為一項關鍵的國策。馬雲和騰訊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簡稱口騰訊控股)首席執行長馬化騰(Pony Ma)等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家陪同國家領導人赴海外進行國事訪問。中央和地方政府機關設立了各種「政府引導基金」和孵化器來培養科技初創公司。各級政府還向科技公司發放補貼。
中國搜索引擎巨頭百度在線網路技術公司(Baidu Inc., BIDU)首席執行長李彥宏(Robin Li)近期向一家中國雜誌表示,百度對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十分樂觀,理由之一就是中國政府願意為了容納這種新科技而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出改變。他提到,去年12月份他在一次會議上向中國主席習近平介紹了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當時工信部部長也向習近平表示,政府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幫助科技公司降低難度。
百度對此不予置評。中國工信部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本周曾報道稱,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可能參與騰訊控股以86億美元收購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 Oy的交易。
然而,伴隨著上述「胡蘿蔔」而來的還有「大棒」。中國政府對網際網路行業控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公司也都知道,如果不遵守審查要求,它們就完蛋了。
筆者最近曾與中國兩家視頻初創企業的高管進行過對話。按照他們的估計,每家公司都聘請了大約500名員工來內容監控,而負責運營的員工有200人左右。當筆者表示,這對初創企業而言肯定是一筆不菲的成本時,其中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說,跟被監管部門關門相比,這個代價要小得多。
中國科技初創公司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以前並非如此密切。中國政府屏蔽谷歌(Google)和Facebook等西方網際網路網站的做法確實幫助了一些中國本土網站。不過,總體而言,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之所以能有目前的局面,是因為早期發展階段未受到政府和仍在中國大部分經濟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大型國有企業的過多干預,這意味著,相比中國的其他很多行業,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也更加市場化。
中國企業家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常常風險叵測:一些企業家選擇不斷試探促進變革與鋃鐺入獄之間的微妙界線。在本周發布在網上、由筆者和《華爾街日報》同事共同製作的名為《挑戰中國》(Challenging China)的紀錄片中,我們探討了中國企業家與政府之間的這種關係,講述了三位試圖觸動官方對自由市場、言論自由和獨立思考等理念容忍界線的商界富豪的故事。
這三人都不是網際網路企業家。儘管這三人都成長於黨國體制中並從中獲益,但他們了解這一體制的缺陷和問題,並在利用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改變這一體制。
與此同時,一些最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家正試圖拉近與這一體制的關係,希望從中獲益。
4月底,筆者曾報道過中國政府正考慮在網際網路公司持有1%的股份,以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並對這些公司的內容和審查政策施加更為直接的影響。筆者詢問過很多高管對此有何看法。有一些討厭這種做法。但也有人表示歡迎,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與政府合作的投資將使企業能夠更加容易獲得相關許可。
一家視頻網站的高管說,當監管部門詢問他們是否同意這一提議時,他們毫不猶豫地表示了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