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八國聯軍侵華 為何袁世凱的新軍死活不肯參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7 23: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開國元帥彭德懷在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時,曾意氣風發地說過一句話:「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彭老總所言,指的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箇舊時代。特別是在19世紀中後期,當時的清朝軍隊與英國、法國、日本分別打了4場戰爭——結果如你所知,清朝軍隊一敗塗地,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痛定思痛。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的第二年,即1895年,清朝政府指令袁世凱訓練一支新式軍隊,以此來與西方列強抗衡。

  袁世凱訓練軍隊的地方在天津小站——這是一個位於天津東南七十里的無名小鎮。順便一說,最初奉旨在小站練兵的並非袁世凱,而是大臣胡燏棻。胡燏棻在練兵之初,聘請德國人為教練,按照西方模式進行訓練,幾個月下來頗有成效。只不過,胡燏棻並非武官,對軍事方面不太熟悉,因此朝廷將他調走另有任用,繼任者就是我們熟知的袁世凱。

  袁世凱從小就喜愛兵法,自誇:「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果然有一個千古難逢的機會擺在了他面前。袁世凱沒有浪費。他利用小站練兵的機會,從山東、安徽、江蘇、河南等地招兵買馬,擴大新軍的規模,使得這支軍隊的規模達到了7000多人。

  袁世凱聘請更多的德國人充當教練。在這些德國教練的幫助下,新軍按照德國近代陸軍制度,組建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等兵種。同時,從德國購買新式武器裝備,組成了中國第一支多兵種合成的軍隊。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軍隊執行跪拜禮儀。下級見了上級,必須跪拜。而在西方軍隊中是沒有這個禮儀的。袁世凱在新軍中廢除了這個規定,另外按照西方軍隊制定了一套禮儀制度。

  「軍令如山」。袁世凱為軍隊制定了嚴格的紀律,約束官兵的行為。在這套紀律規定的約束下,袁世凱新軍絕少發生擾民的事件——當時天津小站周圍一帶是農村。每年秋季,農民往往在新軍訓練的場地脫粒揚場。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軍隊在飛揚的稻穀灰中穿行,卻絕不打擾勞作的農民。兩者相安無事,場面極為和諧。

  

  很快,袁世凱就訓練出一支頗有戰鬥力的新式軍隊。以至於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實施「戊戌變法」時,第一個就是想依賴袁世凱的新軍,來「圍園劫太后」。只不過,聰明的袁世凱選擇站在慈禧太后一邊,還通過榮祿向慈禧太后告密「圍園劫太后」一事,導致譚嗣同等人喋血菜市口。

  袁世凱本人,自然獲得了慈禧太后更大的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時年40歲的袁世凱被任命為山東巡撫,成為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順理成章,袁世凱所訓練的新軍,也從天津小站調到山東,參與血腥鎮壓屠殺義和團。

  就在袁世凱前去山東的第二年,即1900年初夏,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俄國、奧匈帝國組成的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進犯北京。

  一時舉國震驚。

  

  此前,袁世凱所訓練的新軍,已被編入榮祿統領的武衛軍,為武衛右軍。八國聯軍武裝入侵后,清朝政府召集武衛軍抵抗入侵。武衛軍的前、后、左、中四軍都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加入戰爭,唯獨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按兵不動,以各種理由拒絕增援。

  當天津大沽炮台淪陷后,天津城門洞開,朝不保夕。而天津一旦失陷,北京就直接面對八國聯軍的槍炮了。在這危急時刻,清朝政府再三催促袁世凱派兵救援。袁世凱被迫無奈,只好從山東抽了一支兵勇部隊濫竽充數。此後直到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袁世凱都不曾動用新軍的一兵一卒。

  1901年,八國聯軍已經撤軍,袁世凱才在慈禧太后的一紙調令下,從山東率軍回到北京,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有意思的是,雖然袁世凱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屢屢抗命,可由於武衛軍的前、后、左、中四軍在戰爭中被消滅殆盡,唯獨袁世凱的新軍碩果僅存,所以他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成為當時清廷最有實權的人物。

  

  歷史,就是如此弔詭而富有戲劇性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3: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