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媒:宇航員警告「小行星撞地球」威脅迫在眉睫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媒:宇航員警告「小行星撞地球」威脅迫在眉睫2016-07-06 10:42:27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賈元熙

  核心提示:由「阿波羅9號」宇航員搖身一變為地球捍衛者的拉斯蒂·施韋卡特說,超過99%能毀滅一座城市的小行星(以及90%能摧毀若干個國家的小行星)沒有出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地圖上。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道 英媒稱,假設一個皇家艾伯特大廳大小的小行星正向倫敦猛衝過來,本來應該用火箭讓它偏離軌道以免撞向地球,但這麼做有7%的可能性使該小行星撞向紐約。英國要如何說服美國為了人類更大的利益去冒這種風險呢?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7月4日報道,由「阿波羅9號」宇航員搖身一變為地球捍衛者的拉斯蒂·施韋卡特說,全世界需要考慮如何應對這類狀況,而且動作要快。

  施韋卡特警告說,超過99%能毀滅一座城市的小行星(以及90%能摧毀若干個國家的小行星)沒有出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地圖上。他上周在西班牙特內里費參加「斯塔穆斯節」(斯塔穆斯節是每年舉辦一次的盛會,以太空、科學和天文學等領域的知名專家談論重大話題為特色——本網注)時說,「問題不在於搞清這些小行星中的某顆撞擊地球時我們該怎麼做,而在於撞擊何時到來」。

  他對一群諾貝爾獎得主和科學愛好者說:「這與你們息息相關。你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員……在地球的歷史上,這已經發生了千百萬次。未來還會發生。但如果我們人類正確行事,這將再也不會發生。」

  報道稱,在引力的作用下,已有成千上萬星際「移民」被驅逐出小行星帶,它們往往會進入內太陽系。

  施韋卡特說,「我們的預警系統不夠用」。

  報道稱,1998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發現超過1.5萬顆近地小行星,包括大部分最大的小行星,但絕大多數較小的小行星仍未得到標明,它們也可能造成大規模破壞。他說:「這些也是很危險的小行星。在直徑為30至100米的小行星中,我們已描述過的不足1%。目前來說,我們知道大約93%能造成大規模滅絕的天體。」

  他說:「至於能導致大洲水平(而非整個星球範圍)災難的天體,我們對其中的40%一無所知。如果不了解情況,我們就無法保護自己免受其害。」

  好消息是,如果我們的確看到有一顆小行星飛來,我們有辦法讓它偏離軌道。第一個選項是用火箭實現這個目的。如果火箭無效,可以發射太空飛船作為引力牽引器,將小行星稍稍拉向一邊。在極端情況下,一枚與電影《世界末日》中用過的類似的核彈也夠用了。不過,它可能將小行星炸成很多影響難以預測、可造成致命破壞的石塊。

  施韋卡特說,最困難的問題在於讓各國就風險分配達成共識。有時,讓來襲小行星轉向意味著有很低概率它會撞向地球的另一個區域。

  報道稱,聯合國大會已爭論過這個問題,並將它移交給了一個處理太空事務的小組委員會,但進展一直很慢。無所作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1908年,一個直徑不超過200米的天體撞向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個針葉林地帶。隨之而來的爆炸將大約770平方英里(約合1994平方公里)的森林夷為平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小行星飛掠地球想象圖。

格外小心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沙發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04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美媒:哪些小行星會撞地球 NASA其實也沒譜?

  視頻:還在擔心「小行星撞地球」?  來源:央視新聞

  中新網5月26日電 據美媒報道,哪些行星會撞地球,NASA其實也沒譜?一位經常以數據質疑科學家的微軟前首席技術專家,最近把標靶對準了美國航天局(NASA),並就該機構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簡稱WISE)獲取的數據與之陷入爭執。

  文章稱,超過1.4萬顆已知小行星有穿越地球周邊的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它們全都會與地球擦肩而過。但是,另有數以十萬計的小行星還沒被探測到,沒人知道其中是否有一顆正在撞向我們的星球。所以我們需要尋找和跟蹤所有可能與地球運行軌跡相交的小行星,這樣專業人員可以提前發出警告,就可能有時間扭轉危險小行星的運行方向。

  文章指出,深入考慮出現這種危急時刻的可能性的科學家圈子人數很有限,彼此之間的交往相當友好——至少在內森·P·邁爾沃爾德(Nathan P. Myhrvold)闖入之前是如此。邁爾沃爾德曾經擔任微軟的首席技術專家,之後轉向其他事業,比如撰寫六卷本、2438頁的烹飪知識百科全書,這套書在廚師中已頗具名氣。

  他也成為以數據質疑科學家的人。此人最近的標靶是美國航天局(NASA),並已就該機構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簡稱WISE)獲取的數據與之陷入爭執。

  於2009年發射入太空的WISE捕捉到了一些圖像,可以顯示出7.5億星體、星系和其他小行星,其中包括小行星的熱排放。一個名為Neowise的分支項目利用這些熱量排放數據,計算出了15.8萬顆小行星的大小和反射率。

  邁爾沃爾德稱Neowise的分析存在嚴重的缺陷。「壞消息是它基本上完全是錯的,」他說。「不幸的是,其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永遠不會像他們原本希望的那樣準確。」

  他把自己針對Neowise的成果所做的分析提交給了《Icarus》雜誌。

  邁爾沃爾德並不是要爭辯NASA忽略了來自已知小行星的威脅。他所質疑的是,這些科學家是否如自己想象的那樣了解這些東西。

  他也把槍口瞄準了一個計劃中的、造價超過5億美元的天基望遠鏡,即近地天體望遠鏡(Near-Earth Object Camera,簡稱Neocam)。領導該項目的一些科學家,與他正在質疑的、獲得了相關成果的科學家基本是同一撥人。

  這幾百萬顆小行星大部分發現於火星和木星的運行軌道之間,只是其中有一些更加靠近太陽。有朝一日,其中一些勢必會撞上地球。

  小行星的體積越大,潛在災難的規模就越大。行星的表面反射率——天文學家稱為反照率——決定了它有多容易被探測到。

  「從發現小行星的實際角度講,」邁爾沃爾德說,「知道它們直徑分佈和反照率分佈的確非常重要。」

  據NASA的科學家講,Neowise估算出的小行星直徑與實際數值的誤差通常在10%以內。但邁爾沃爾德表示,這種不確定性要大得多,在很多情況下大於100%。

  對此,宇航局的工作人員不敢苟同。「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在NASA負責防止地球遭隕石撞擊項目的林德利·約翰遜(Lindley Johnson)說道。「但這不代表他在任何領域都是專家。」

  其他一些科學家則表示,邁爾沃爾德的批評有它的價值。

  「我真的認為他做了一項非常有益的工作,」太空科學研究所(Space Science Institute)的資深科學家阿蘭·W·哈里斯(Alan W. Harris)說道,「更仔細進行誤差分析,然後警告人們你不該只是從WISE的數據表中拿出一些數據,然後就對它們深信不疑。」

  不過哈里斯表示,就算邁爾沃爾德是對的,Neowise的數據「也足夠有效,可以滿足大多數需求。」

  邁爾沃爾德是在倡導星球防禦的非營利機構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請他為哨兵(Sentinel)捐款時開始涉足小行星研究的。哨兵是一艘探測小行星的航天器,由私人贊助,造價4.5億美元。

  「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對致命小行星感興趣已經很久了,」

  邁爾沃爾德說。畢竟,人們一直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導致恐龍時代終結的原因。

  不過,邁爾沃爾德了解到,還存在好幾個類似的項目,包括NASA預計耗資5億美元(外加用來發射它的火箭的費用)的Neocam項目和一個正在智利建設的地基天文台——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

  對於還有多少未知的小行星有待發現,每個機構都提供了電腦模擬結果,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假設。

  在今年3月發表於《太平洋天文學會彙刊》(The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上的一篇論文中,邁爾沃爾德採取一種更簡單的策略,提供了一種具有可比性的對照。他查看了每座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太空面積,然後計算出有多大比例的不可見小行星將會穿越這片太空。

  「我認為這一切看上去很合理,」在加州帕薩迪納市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擔任高級研究員的史蒂芬·R·切斯利說。「內森絕對給出了一種新辦法。」

  邁爾沃爾德在3月發表的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曾和參與了不同項目的人聊過,包括Neocam和Neowise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艾米·邁因策爾(Amy Mainzer)。

  邁爾沃爾德說,邁因策爾認為用地面望遠鏡無法探測地球軌道以內的小行星,因為它們離地平線太近了。

  在邁爾沃爾德看來,這種觀點有點奇怪。因為就連業餘愛好者也可以很容易地觀測到地球軌道內更為靠近太陽的天體——譬如金星,它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短了2600萬英里。

  邁爾沃爾德說,邁因策爾回應稱大型望遠鏡並非為觀測如此接近地面的點而設計。但他指出,智利的那架卻是為此設計的。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切斯利正安排就這一望遠鏡發現小行星的能力進行更為細緻的分析,預計今年夏末會有初步結果。

  在最近的展示中,NASA官員更傾向於把Neocam描述為互補性項目,而非競爭者。「這是一項團體運動,」約翰遜說。「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夠提供我們需要的所有數據。」

  NASA拒絕讓邁因策爾騰出時間接受採訪。對於以書面形式提交的問題,她回應說,Neowise項目團隊為這些發現背書,而且相關結果已經被獨立觀察和其他研究人員證實。

  燒烤架原則

  令邁爾沃爾德感到震驚的是,Neocam項目團隊的反照率計算違背了一個物理學的基本原則,即所謂的基爾霍夫熱輻射定律,該定律稱,較為閃亮的物體散發的熱能較少。

  邁爾沃爾德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這個道理:餐館里的燒烤架表面鍍了一層鉻,閃閃發亮。而表面較為暗沉的燒烤架所散發的熱能會讓用餐者被熱浪包圍,很不舒服。他說,Neocam項目團隊使用的模型沒考慮到反射的陽光所帶來的影響。

  接著,他也對Neowise進行了更為仔細的審視。邁爾沃爾德發現的頗為奇怪的一點是,在超過100個實例中,Neowise項目團隊所報告的小行星半徑與此前經由雷達測量和航天器近距離觀測等方式得到的結果完全相符。「我認為這絕對可以表明,有些地方出毛病了。」

  邁因策爾則表示,報告值和以前的測量結果完全相符的那些小行星是用來校準的,因此報告值被設定成了以前觀測到的數值。

  (2016-05-26 14:28:01)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3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06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木星疑遭小行星撞擊 外媒:像盾牌一樣保護地球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道 外媒稱,業餘天文學家約翰·麥基翁3月17日在家中利用11英寸望遠鏡觀測木星衛星的時候,突然一個物體出現在他的視野,並撞上了木星。驚訝的麥基翁捕捉到了一個亮點撞擊木星的畫面,並將定時拍攝視頻上傳到YouTube網站上。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3月30日報道,雖然還無法確認到底是什麼撞上了木星,但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負責人保羅·喬達斯表示,在畫面中看到的可能是一顆小行星,而不是彗星。

  這一天文事件同樣被奧地利的另一位業餘天文學家格里特·克恩鮑爾捕捉到,而且他也將視頻上傳至YouTube網站上。克恩鮑爾在視頻描述中寫道:「視野並不好,因此我沒有及時處理視頻。但10天後我偶然在視頻當中發現了一個異常的亮點。這個出現在木星外圍光圈邊緣的亮點持續了不到一秒時間。考慮到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的情況,我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是一顆進入木星大氣層並迅速燃燒或爆炸的小行星或彗星。」

  報道稱,這並不是木星首次被隕石或彗星砸中。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2010年和2012年都曾發生木星被撞擊的天文事件,並被業餘天文學家捕捉到。木星之所以容易遭到撞擊,是因為這顆體型龐大的行星具有強大的引力。木星就像一塊巨大的盾牌一樣,保護著地球等其他星體。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指出,木星被直徑為10米左右的物體撞擊的情況每年會發生12至60次,這個頻率是地球的數百倍。(編譯/劉麗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片來源於網路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4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07 | 只看該作者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天文學愛好者拍下的木星遭不明物體撞擊畫面。

  (2016-04-01 00:11:02)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5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08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英媒:盧森堡欲成太空開採中心 支持開採小行星
參考消息網2月7日報道 路透社2月3日報道稱,盧森堡這個坐落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之間的歐盟小國家有一個新的遠大目標——它想成為一個太空開採中心。
一直以來,盧森堡主要憑藉其基金管理和私營銀行業而出名。如今這個國家正在籌劃一項法律,使其成為歐洲第一個對商業開採小行星作出法律規定的國家。
這樣的開採至少要在10年後才能實現,如果不是更久的話。但盧森堡的舉動預計將吸引美國行星資源公司和深空礦業公司等業內先驅的興趣。盧森堡經濟大臣艾蒂安·施奈德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從長遠來看,太空資源有可能帶來一個新興的太空經濟,以及人類向太陽系的進一步擴張。」
去年11月,美國通過了一項類似法律,允許美國公司擁有從小行星和其他天體上開採到的資源。
從天體獲取資源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國際條約呼籲開採需要出於所有國家的利益。
不過支持者說,太空開採不僅有助於為資源愈發稀缺的地球提供資源,還能為探索遙遠的行星提供幫助。
歐洲航天局前局長讓-雅克·多爾丹表示:「探索太空需要使用太空資源,因為如果你要帶的水、燃料和食物都來自地球,你就走不遠。」多爾丹目前在盧森堡擔任此問題的顧問。
法律框架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與此同時,這並不是盧森堡第一次把手伸向太空。全球最大的通信衛星運營商歐洲衛星公司的總部就位於盧森堡。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太空開採小行星示意圖。
(2016-02-07 13:55:02)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6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11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直徑30米!美媒稱一顆小行星下月將近距飛掠地球

  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道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月4日發表題為《直徑30米的小行星下月將飛掠地球》的報道稱,下月,一個直徑為籃球場長度的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不過科學家仍不確定到底會有多近。

  這顆近地小行星名叫2013 TX68,直徑大約為30米。今年3月5日,它將匆匆飛過地球。美國航天局官員說,它可能來到近至距離地球1.77萬公里的地方,這還不到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5%,不過在飛過地球時,它也可能遠在1450萬公裡外。

  3日,美國航天局官員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個天體可能的軌道變化範圍很大,導致它與地球之間可能的最近距離也變化很大。這是因為自2013 TX68被發現以來,人們追蹤它的時間還不長。」

  科學家於2013年10月首次發現了2013 TX68。研究人員說,它這次路過沒有與地球相撞的危險。不過在2017年9月28日,它有極小的可能性會同地球相撞。這一可能性不足二點五億分之一。而在2046年和2097年,它也會飛掠地球,但同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會更低。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保羅·喬達斯說:「在未來三次飛掠地球期間,它同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會引發多少擔憂。我預計,未來的觀察活動可能還會將這些可能性降得更低。」

  就在兩年前,2013 TX68在距離地球200萬公里的地方飛過。

  2013年2月,一顆近地天體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上空爆炸,導致許多房屋受損,並造成1000多人受傷。科學家認為,那顆天體直徑大約為20米。美國航天局官員說,如果2013 TX68或另一顆類似大小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它在空中爆炸的威力可能是車裡雅賓斯克事件的兩倍。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小行星飛掠地球想象圖。

  (2016-02-06 13:00:24)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7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7-6 22:12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西媒:小行星採礦引發各國太空「淘金熱」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道 從小行星上開採礦產資源已經不是科幻小說情節,而是隨時可能實現的現實,它正在全世界各國和企業引發太空「淘金熱」,這個想法從原則上來說很簡單。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月24日報道,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數百萬大小不同的岩石(直徑1000千米到幾米不等)形成環繞太陽的一個環。它們是在遙遠的太陽系形成時代留下的殘餘,已經成為實際上取之不盡的礦產和元素儲備,而這些礦產和元素在地球上已經稀缺或者被過度開發。黃金、鉑、鐵和水僅是其中少數代表。此外行星帶中的很多岩石因為相互碰撞離開了行星帶,穿過行星系統沿著軌道全速前進,其中不少岩石飛向或者飛近地球。從原則上來說,這些行星對於人類來說最容易登陸。

  報道稱,它們的通用名是近地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在自身軌道的某個點上,與人們相距不到0.3個天文單位,或者說不到4千萬公里。自從天文學家有了更好的工具發現這些小行星后,它們的數量就不斷在增加。至2015年6月,我們已經發現了12745顆直徑為1米到32千米不等的近地小行星,其中不超過981顆直徑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曾經靠近過地球,人們已經認識了它們當中的逾90%。但是同樣的推算告訴我們,或許有超過100萬顆直徑小於50米的小行星靠近過地球,而人們或許僅了解其中的1%。每年有100顆近地小行星靠近地球,但是人們仍不認識這些太空岩石的絕大部分。

  因此美國航天局在2013年4月宣布,打算研發開採太空礦產的必要技術,並且實行了一項測試任務,即捕捉一顆小行星,把它帶到月球軌道上,然後派遣航天員登陸小行星。毫無疑問,這個活動將是下半個世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美國政府的下一步是在去年11月25日,奧巴馬總統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其目的就是鼓勵私人太空開發,其中一條規定便是允許具備必要技術登陸小行星的個人或企業佔有行星以及其他太空資源。美國政府不會幹涉這些太空開發活動,並保證那些有能力在行星上採礦的人有權「擁有、運輸、使用和出售」他們發現的資源,但他們不對小行星擁有主權。

  報道稱,因此,「行星資源」、「深空工業」等私企正在躍躍欲試,發布它們雄心勃勃的太空採礦計劃。這些計劃的核心內容不僅包括直接開採資源,還包括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殖民地提供後勤支持(水、燃料等)的豐厚合同。「行星資源」公司表示,僅僅是供應行星上含量充沛的水,就有可能創造一個盈利萬億的業務。

  至於礦產開採,僅一個直徑500米的行星蘊含的鉑金數量就有可能相當於地球上至今開採的全部鉑金。私有部門估計,開採一個直徑只有50米的小行星或可獲利5000億美元。

  報道稱,為了確保這個外星新產業的成功,不少企業和機構幾年前就開始尋找最佳目標。這並不是說要捕捉靠近地球的第一顆小行星,而是仔細篩選,並事先了解其中蘊含的礦產。根據它們的組成成分,小行星被分為三大類:

  C類:數量最多,占我們認識的小行星的約75%。它們的成分與太陽差不多。

  S類:占我們認識的小行星的17%,含有大量的鎳、鐵、鎂礦。

  M類:它們是最稀少的,但是含有大量的鐵礦和鎳礦。

  此外這三種小行星還蘊含不同數量的其他元素,例如鉑或水等,總之,礦產非常豐富。美國航天局的一項報告指出,僅一個直徑1千米、重量20億噸的小行星,就可開採3000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

  報道稱,「行星資源」公司正在太空檢查一系列的觀測衛星,以便找到最適合開發的小行星。當然找到合適的小行星並不足夠。接下來必須要登陸它們,建立必要的設施,然後進行礦產開發。這些活動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比在月球或者火星上採礦便宜得多。原因在於,小行星上幾乎沒有重力,因此不必使用太重的機器。雖然還沒有人確切知道如何在這些岩石上採礦,但對總體要求大家都見解一致。

  例如機器必須使用太陽能供電,這就大大減少了需要從地球運往小行星的燃料。同樣道理,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機器人的體重必須夠輕,因此有可能會限制搭載人員數量。所有飛船和設備必須緊緊固定在小行星上,以防因為失重而飄走並迷失在太空。失重帶來的一個優勢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運走大塊材料。  

  「行星資源」公司總裁克里斯·萊維基表示,「我們想要創造的是一個以太空為基礎的產業,它將成為為未來經濟打開太空大門的經濟引擎」。(編譯/王露)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澳大利亞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完全由鑽石組成的行星,是地球的五倍大。(圖片源於網路)

  (2016-01-26 00:13:01)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