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家更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6 05: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個歷史話題,從來爭的面紅耳赤:明朝和清朝,到底哪家更好?
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皇帝,八卦,類似能拿來當板磚的論據,明清兩朝的愛好者們,基本都拿來互拍個遍。卻基本是唇槍舌劍,越戰越亂。
為啥亂?彼此的立場都如此堅定,看問題的角度,自然各有不同,丁點好的優點,總是往大了誇,但凡是個缺點,逮住也往狠了踩,於是你誇我踩,自然混亂一片。
不妨找個中立角度:與明清同時代的歐洲人,都是怎麼看待這兩個朝代的?
從這些來自西方,關於明清兩朝各個環節的記載里,彼此的高下可以立判!

1,農業水平
在十六至十七世紀,造訪明朝的西方人筆下,中國的農業生產,讓他們頂禮膜拜。最出名的就是傳教士利瑪竇的評語:「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為什麼比歐洲富裕?傳教士曾德昭讚揚中國農民體質好,生活態度開朗熱情,有比歐洲農民先進的農具。西班牙人拉達驚嘆於中國農村琳琅滿目的農具,比如風力揚谷的扇車,能在山頂灌溉的超級大水車。水稻全是一年三熟,產量相當高,另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種類更相當多。好些中國司空見慣的農具,當時倒賣到歐洲,全引起瘋搶。
拉達還曾這樣評價明朝農民生活: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
利瑪竇尤其盛讚了廣東省,說廣東就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麗富饒交通方便。至於大明朝?「他(明朝)整個看起來就是個大花園,並有無可形容的寧靜與安詳」。

這個「大花園」到了清代,又變成什麼模樣呢?以曾出使中國的英國使團成員巴羅的哀嘆說:康乾盛世時代的中國農村,簡直是「極端的貧窮,無助的困苦」。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沿途常見遺棄的死嬰,北京城周圍每年就有九千多棄嬰,場面觸目驚心。
同樣叫英國人難忘的,就是清朝人的飢餓。當時英國使團的食物里,有些死掉發霉的豬和家禽,就被英國人隨手扔掉了。接著驚呆他們的一幕出現了:周邊的中國人全湧上來,瘋搶這些食物。巴羅的驚嘆說:「(中國人)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的也不放過!」

對傳說中富饒的像花園的中國農村。巴羅的評價說:沒有看過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2,城市水平
與農村一樣,明朝的城市,也曾令那些造訪的歐洲人驚羨。
同樣還是拉達的敘述,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國西班牙的來客,他眼中的明朝城市,大多建在河邊,不但城牆堅固,而且街道鋪的極好,兩旁好多蔥蘢的樹木,路面比歐洲城市要寬要直。房屋很漂亮。
特別吸引拉達眼球的,還有大明朝的福利機構:惠民藥局和養濟院。在拉達的記錄下,明朝城市有一個「非常好的,讓我們對他們這些異教徒驚嘆的事」,就是竟然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醫院!
拉達去過的幾個中國城市,竟沒見過乞丐,明朝人告訴他,當地養濟院可以收容無力生活的殘疾人。而且「始終有充足的大米供應。」
而且哪怕是很小的城鎮,食物也都很便宜,也常見大大小小的娛樂和宴會,以拉達的估算說:「超過世界其他民族,因為他們(明朝人)是富有而無憂無慮的。
而除了這些驚艷的外觀外,明朝的城市,更有歐洲人讚歎的環境衛生水平。
利瑪竇就曾對比過蘇州與威尼斯,同樣都是「水城」,但蘇州除了繁華富饒外,更難得的是水質清澈。「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樣又咸又澀。
在杭州居住了十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更有深情的筆墨描繪西湖風情:西湖水的清澈程度,簡直到了「湖底細沙纖毫悉睹」的地步。為啥乾淨到這地步?曾德昭解釋說,除了人民勤勞,更因明朝有成熟的衛生管理甚至垃圾回收體制,就連「扔到街上的破布」都可以回收。
而幾百年後,當乾隆的英國使團光顧中國時,對清王朝的城市水平,使團成員斯當東,只有幾句冷冰冰的評語:很少公共遊玩娛樂地帶,公路既少又窄。
當然讓英國人更驚訝的,就是清朝的城市,人真的很多,定海這樣的小縣城,都是人頭攢動。而到了北京后,以巴羅的記錄,北京東郊街道上,全是攤位和人流,整個大路給擠成一條線。
但這樣繁榮的城市,給英國人最難忘的,卻是貧富差距。同樣是斯當東的感慨說,經過的每個城市,見過的大多數房子,都是土牆草頂的草屋子,只有極少數是高大漂亮的房子。要麼是窮人家要麼是富有人家,中產階層非常少。

至於大清朝的都城北京?在這些英國人的日記里,那真箇是大多數房屋破敗老舊,隨處都能看見乞丐,而且道路質量差,一下雨就泥濘得走不動。最讓他們開眼的是,城裡居然還有荒地,好些坍塌的房屋都成了廢墟,長滿了荒草。
3,世態萬象
在造訪明朝的外國人筆下,也少不得對明朝人性格脾氣的描述。
嘉靖年間曾客居廣州的葡萄牙人克魯茲,介紹給後人的,是一個充滿文藝范的廣州。逢年過節,都喜歡演奏音樂。而且毫不排外。他們這些葡萄牙人夜晚在河邊納涼,都常遇上乘坐遊艇玩樂器的廣州青年,然後他們就會應邀上船,一起彈奏音樂,場面其樂融融。
而且和後人想象中,那些自傲是「天朝上國」的明朝人不同,同樣在明朝生活多年的葡萄牙曾德昭,卻十分讚歎當時中國人的襟懷。說中國人非常謙虛,能夠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發現比自己先進的地方,就能虛心學習。而且還很講誠信,尤其重視遵守時間與承諾。這真是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
利瑪竇在寫給西班牙稅務司長羅曼的書信里,對中國人的素質,給了一個至高評價:中國人的智識與能力,真是卓越非常,太高太大了。如果詳細寫出,那就需要幾大冊。
明朝的軍隊風貌,以拉達的說法,明朝軍隊之精銳,是可以橫掃四方的。戰船也堅固耐用,其火炮以西班牙船長埃爾提阿達的評價說:比歐洲火炮更精緻堅固!

而同樣是到了清朝,英國使團眼中的中國人,形象卻天翻地覆。
以巴羅的嘲笑說,清朝的中國老百姓,真的很怕官,平時不管多麼放鬆,官員面前,立刻變得戰戰兢兢。
至於清朝的官?以斯當東的描繪:清朝的窮人沒什麼申訴的機會,做官就是中國人唯一的宗教。

英國人特別看衰的,就是乾隆年間的清兵。在他們看來,清朝的海軍船隻,根本不適合航海,吃水太淺扛不住大風浪。至於陸軍?以巴羅的說法,且不論武器如何,軍隊精神氣質都奇差,感覺像跑龍套的演員。因此他們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只要三艘戰艦,就能摧毀中國海岸線!

4,形象影響
明末一系列介紹中國的圖書,很快在同時期的西方火熱起來,甚至引發一個流行歐洲上百年的熱潮:中國熱。
在這場中國熱里,穿中國絲綢,搖中國紙扇,收藏中國瓷器,看中國皮影,養中國金魚,都是常見的流行時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裡特意建造了「中國宮」。英國女王更是個中國迷,以寫魯濱遜的那位作家笛福的形容:女王房屋的圖案傢具,都要中國造,且最愛中國漢服。

當然思想文化上的影響,更是持續熱烈:早在明朝天啟年間,拉丁文版的中國《四書五經》,就在歐洲閃亮登場,立刻引發震動。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歐洲人一直不遺餘力,如饑似渴學習中國。期間對歐洲進步影響之深,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形容:「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竟使我們覺醒了」。
乾隆年間英國使團團長馬戛爾尼,就是在歐洲「中國熱」時代長大,造訪大清前,也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迷,其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正如他自己詩里形容:彷彿我遊覽中國幸福的海濱,攀登他無比自豪的傑作萬里長城!

但等到真正踏上中國土地,見識了清王朝的百態風貌后,曾經的中國迷馬戛爾尼,留下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評語: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與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1: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