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太福音》 第十三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6-7-1 2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綜述: 馬太福音第13章用比喻揭示天國的"奧秘",所有的比喻都告訴我們,基督和他的國極其寶貴,且必然得勝。

I, 用比喻的目的(13:10-17; 34-35)
1,不可忽略的轉折點
反對耶穌基督和他福音的勢力在增加,主耶穌因此改變了他傳道的模式。就像耶穌所引用的先知以賽亞的話,雖然人人耳中都聽到耶穌的話,他們卻蓄意叫自己的心-那最內在的靈-拒絕回應。耶穌開始把人群中的兩類人區分開來。對那些不理會他信息的大多數人,耶穌只用比喻講道,卻不解釋比喻的含義。對少數選擇跟隨耶穌的人,耶穌視他們為真門徒,向他們解釋比喻的含義,向他們揭示上帝"天國的奧秘"。今天,所有人都能讀到馬太福音的比喻,而且經文還記載了耶穌的解釋,上帝的信息已經完整賜下來,因此讀到這些啟示的人都要向上帝負責。
2,比喻的性質
比喻通常只有一個重點或一組要點。由於取材於現實生活,比喻中有些細節只不過是構成故事現實情節的一部分。因此硬要找出比喻中每個細節的象徵意義,反而會讓我們偏離整個比喻要表達的真理。
當然真正要明白這些比喻所揭示的"天國的奧秘",需要上帝賜下屬靈的亮光。

比喻的第一部分
I, 撒種的比喻(13:1-9)和解釋(13:18-23)
1,比喻的內容
這個比喻一向被稱為"撒種的比喻",其實稱作"土壤的比喻"更為貼切。它描述不同的人心對上帝之道的反應。這四種土壤分別讓種子丟失,枯死,遭外物扼殺或結出果實。
2,比喻的詮釋
-撒種的人和種子
撒種的人是耶穌自己,種子就是上帝的"道"。如今,你每次研讀聖經,或是聽到由聖靈賜下的聖經教導時,種子就落在你內心的土壤里。上帝在聖經里的每一個真理都是灑在你心靈上的種子,可能它與聖靈的工作有關,或叫你與上帝更親近;也可能是一個去侍奉主的呼召,或叫你悔改……那種子已經丟失了嗎?或已經枯乾?或被窒礙擠死?還是已經靠上帝的恩典成長起來,在你和其他人的生命中結出果實呢?
- 路旁的土壤
路旁的土壤,指那些聽道或讀經時已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他們硬著心腸,一點都聽不進去上帝的話,或認為沒必要認識上帝。而這個比喻對那些經常聽到或讀到上帝之道的人,也是一個警告,人若聽到上帝的話卻無動於衷,心也會越變越硬。
- 石頭地上的土壤
你只想要世人眼中的福氣嗎?在這樣膚淺的心靈上,真正的信心無法紮根。
- 塞滿了荊棘的土壤
  . 沒信主的人,無論怎樣努力自律,也無法拔掉沉迷享受,渴慕錢財的本性和各種慾望,眼睛也離不開憂慮。種子被擠住了,無法成長結果實。
    . 信主的人,也可能目前的生活充斥著種種人事物,根本沒時間禱告和讀經。那些次要的事,猶如遍及花園深觸植物根部的荊棘野蔓,會消耗我們的時間,吞噬我們的靈魂。你是不是忙著開會出差,賺錢發展,做好事,……,以至沒有時間敬拜那永生之道主耶穌基督?如果你身陷此境,趕快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幫助吧!
認定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讓上帝活潑常存的道,在你裡頭有足夠的空間自由增長。求告天父吧,求他改善你心中的土壤。
- 好土
沒有誰生來就是好土。你想讓上帝改變你心靈的土壤嗎?

II, 稗子的比喻(13:24-30)和解釋(13:36-43)
耶穌說的這第二個比喻,揭示了敵人的手段和上帝允許他存在的原因,也預告了他必然滅亡的結局。
1,比喻的內容
稗子是一種有芒的毒麥子。在耶穌時代,心懷惡念的人常把稗子種撒在仇人的田裡。
2,比喻的詮釋
"及至人睡覺的時候",並不表示上帝無法預見未發生的事,而是指撒旦使用邪惡,卑鄙的手段,在上帝真正的好種子當中撒下假得救,假教義和假信徒等等"稗子",企圖魚目混珠。
理解這個比喻的六個關鍵詞:
-1) 好種子
就是麥子,稱為"天國之子"
-2)田地
不僅指教會,更指整個社會的人。
-3)撒稗子的仇敵
撒稗子的仇敵是魔鬼。他撒下虛假的"上帝之道"。
在這個時代,魔鬼把假冒的基督教派和冒牌的基督徒安插在教會內和世人當中,因此,基督教各種派別和各色各樣自稱基督徒的人,可能並不是好種子的不同類別,而是完全不同的品種。今天,許多人不讀聖經,也不接受聖經的警告,面對撒旦的欺騙,不是慘遭欺騙就是困惑不解。
-4)稗子指的是從未由上帝那裡得到永生的人。不論外表如何,他們實際屬於那黑暗的國度,受制於撒旦的權勢,傳播的是假真理。
3,收割的時候
但上帝允許這些"稗子"一直到收割的時候,即最後審判的日子。

比喻的第二部分
I,基督國度的擴展(13:31-33)
1,芥菜種的比喻
詮釋一:
雖然天國起初看來小的很,後來卻大幅度擴展。就像小小的種子長成大樹。故事中提到飛鳥棲息在枝子上,有人參考以西結書17:23, 認為那節經文的飛鳥有可能預表: 雖然基督的國度從猶太信徒開始,但外幫各族也在這國度獲得隱蔽。
詮釋二:
有人認為飛鳥棲息於枝頭是"惡兆",當福音傳開之際,有人將會利用基督教謀求私利,又或把虛假的道理和錯誤的做法帶到教會。
2,面酵的比喻
詮釋一:
福音將影響和改變教會,最終甚至會影響和改變整個世界,就像面酵混進了麵糰,會使麵糰產生變化一樣。
詮釋二:
因為耶穌曾把法賽利人宣講的邪惡教條喚作"酵"。有聖經學者相信,耶穌用這個比喻告誡門徒,當心假教師和假教義深入整個教會。
3,兩種詮釋所表達的重要教義
兩種詮釋皆與整本聖經的信息一致。第一種詮釋讓我們深受激勵鼓舞; 第二種詮釋則勸誡提醒我們。

II,基督國度的價值
1,埋藏在地下的寶物
這比喻中的人,顯然在一塊地里,發現了早被遺忘的寶物,按照猶太人的法律,誰發現了寶藏,那寶物就歸他所有。那人變賣所有財產,買了那塊地,以確保全權擁有那塊地。
詮釋一:
那寶貝就是基督自己以及福音的大好消息。
詮釋二:
比喻里的"人",是指基督,而寶貝則指上帝的子民。
2,貴重的珍珠
詮釋一:
那人在找尋,終於找到了基督,於是變賣了一切,來跟從基督。
詮釋二:
那主角就是基督耶穌。珍珠是教會,是"重價買來的",所付的代價(耶穌基督自己的生命),遠超過金子銀子。
3,兩種詮釋所表達的重要教義:
兩種詮釋都合乎聖經的觀點。聖經說,上帝是信徒的珍寶;但更叫人驚訝的是,聖經說信徒也是上帝的珍寶。

III, 人對基督國度的回應及結果(13:47-58)
1,撒網的比喻
論及末世的審判。人若非"好的魚",就是"不好的魚"。區分二者的日子將到。只有視基督為至寶的人,才會安然無恙。
2,家主的比喻
耶穌是在告訴門徒,門徒既然從上帝領受了珍寶,就有特權和責任與人分享。
這些新舊寶貝,有人認為指新約舊約;另有人認為指以往與耶穌經歷的一切,以及最近耶穌與他們同在的經驗……。
3,耶穌在拿撒勒遭人排斥

(注: 以上分享參考BSF經文釋義)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