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30 0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收藏了很多書單,讀到下輩子也讀不完?讀了很多書,但是感覺學到的東西很有限?讀雖然是讀了,但很快就忘記了,一本書中記不得多少內容,讀書的效率好低...遇到讀不懂或者難以讀下去的內容,很快就放棄了,讀書太難了啊.........

  這樣看來,學習一些科學讀書的方法,提高讀書的效率,似乎比花費大量時間囫圇吞棗要好得多?

  適用範圍和原則1什麼書適合這麼讀?非小說、非漫畫,非教材課本,那些業餘時間你想正正經經好好讀的書。2讀幾遍?一本書應該被讀兩遍,而且只讀兩遍。好書讀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第一遍你只能跟著作者思路走,反過來說如果一遍就夠了,那這本書也不值得研讀。我說的是具有思想性的非小說類書籍,不是學術名著,所以再好也沒必要讀三遍。兩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辦法是讀完一遍馬上再讀一遍。

  

  「加速」你的閱讀過程1復讀法第一類書:思想性較強,需要較多思考和邏輯整理。這裡的「復」指的是二次閱讀的意思。粗讀 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放鬆地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讀的快,值得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書才是好書。重(zhong)讀 在讀第二遍的同時寫下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一個重大作用是給自己日後以最快速度重溫這本書提供方便,直接看筆記就可以。還有別的好書等著我們去讀呢,所以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第二類書:思想強度不高,但有一些亮點和乾貨。粗讀第一遍快速瀏覽,掃讀。所要做的就是大致標記感興趣的地方,有亮點到底地方。此類書籍,實質內容一般只佔30%左右,所以,一字一句閱讀是愚蠢的。

  

  重讀 第二遍可以細讀第一遍標出來的地方。 2筆記法方法來源於個人實踐,親測「有效過頭了」。 網上尋找該書相關閱讀筆記非書評,找那種有章節脈絡邏輯的。比對各篇閱讀筆記,取記錄最全的一篇。 通覽 第一遍通覽全文,對全書有大概的印象 。 參照筆記閱讀 對於感興趣的地方,仔細閱讀,對不敢興趣的地方以筆記代閱讀並且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對所參照的筆記有所增刪。 形成個人讀書筆記。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閱讀時間又不失重點」,可以「快速形成個人筆記」。按照思想強度選擇以上的其中一種方法,完成這一步后,對於一本書70%~80%的理解應該有了。當然,還有一些20%~30%的重難點。用了以上的方法,對於絕大多數的人已經算是高效閱讀了。第一種在閱讀知識吸收上可以打敗全國80%漫遊閱讀者。第二種在時間和效率打敗全國85%自由閱讀的人。所以,你僅限於此也無可厚非,因為長此以往的堅持一定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如果你想變的更加有深度。那麼嚴格意義來說,第一步只能算是:知識面覆蓋深入研習的第一步,就是對你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大致印象。若在課堂上,這意味著你要看講義或讀課本;若是自學,你可能要多讀幾本同主題的書,相互考證。學生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從很多方面來講,這個階段卻是效率最低的,因為你每單位時間的投入只換來了最少量的知識回報。我常常加速完成這個階段,很有好處,這樣,我就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到後面兩個階段(研究)。如果你在看課程講座的視頻,最好是調到1.5x或2x倍速快進。這很容易做到,只要你下載好視頻,然後使用播放器的「調速」功能。我用這法子兩天內看完了一學期的課程視頻。如果你在讀一本書,我建議你不要花時間去高亮文本。這樣只會讓你的知識理解停留在低層次,而從長遠來看,也使學習效率低下。更好的方法是,閱讀時只偶爾做做筆記,或在讀過每個主要章節后寫一段落的總結。

  

  知識只有經過研究才能進入大腦。當我們完成初步閱讀任務后,會出現一些薄弱地帶。包括:模糊的概念、概念之間的關係等。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提取出重難點的「關鍵詞」、「關鍵概念」,進一步研讀。讓閱讀更深入:研讀主要有三個方向:深度拓展:知識的背景探究。缺點是需要很多探索,但它可能是牢牢鎖定知識的最佳方法。 橫向拓展:需要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繫,通常意味著你要建立模型,在模型與原知識之間建立聯繫。 縱向拓展:運用得當,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識的背景快得多。 很多情況下,你雖然在讀書,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但即使你覺得無法理解一段話,也不必太憂慮。我發現,這很少成為主要的問題。遇到不能理解的問題時,你可以放慢閱讀速度,尋找不同的說法。一般我遇到新概念新思想時,在完全理解前總會耽誤很長時間,我的強項在於一旦有了點初步的理解,我就能迅速抓住它,並且快速地讓其成長,因此我能輕鬆地運用它。1如何檢驗我們是否理解書中的內容?費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這個技巧的靈感,源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傳里,他提到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對付一個知識枝節繁雜如髮絲、富有內涵的想法,應該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識塊,再逐個對付,你最終能填補所有的知識缺口,否則,這些缺口將阻撓你理解這個想法。2費曼技巧應該怎麼做?闡述在學習的過程中挑出重點,對重點依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對之進行闡述並記錄校對把自己的闡述和資料進行比對,了解不一樣的地方,同樣的吸收之重複對於重要的資料反覆進行闡述,對比,達到自己很深刻理解的程度。

  

  去教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則是一種最最強大和徹底的反思途徑,這就迫使你對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認為正確的那些東西作徹徹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眾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3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文章提綱根據筆記以及自己的理解,尋找一個主題,比如在知乎上尋找相關主題的問題,草擬一篇文章的大綱。填充細節收集輔助資料,補充文章細節。 修改 於是「成文」。 讀書——寫文章——獲得反饋,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開始寫你的文章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寫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你越是不開始寫,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去默想一個問題,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如果你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著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拓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Reading 101

  推薦三本書,教你更好地讀書:

  1.《暗時間》(劉未鵬)2.《萬萬沒想到》(萬維綱)3.《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

  不妨試試書中和上文中講的各種方法,提高你讀書的效率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