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紀念建黨95周年」:救國運動從夢草公園開始

[複製鏈接]

265

主題

265

帖子

167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hitecloud123 發表於 2016-6-27 14: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80餘載光陰,恍如白駒過隙。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貴州省委組織部提供的數據:貴州有中國共產黨員1696772名。

從3到1696772,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名行」的寫照。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來臨之際,我們采寫黨史上的今天,這不是簡單地回顧歷史,而是重溫歷史的脈絡,汲取今天前進的養分。

翻閱中國共產黨貴州史,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躍然紙上,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歷歷在目:五四運動之後,身在北京的貴陽學生寫信告訴家鄉人民,這樣的信件被當局扣押;林青、秦天真、繆正元三名熱血青年,以己微薄之力,奔走在貴州這片土地上,發動起志同道合之士,尋求中國的光明之路;面對祖國內憂外患,貴州的共產黨員群策群力,支援延安,支援解放區;解放前夜,諸多共產黨員或明或暗,與反動勢力鬥智斗勇,完整保護了貴陽這座城市……

這組系列報道,從1919年五四運動對貴陽的影響開始,到1949年貴陽解放結束,以30年為時間主線,講述中國共產黨在貴州的生根發芽和枝繁葉茂。

中國共產黨貴州史,不需太多註解,因為從3到1696772,這本身就是豐滿的故事。

連接大十字與花香村的中山西路中段,或許只有上了年紀的貴陽的老人才記得,這裡曾有一座著名的夢草公園(后叫中山公園)。百年時光流轉,夢草公園已在城市的變遷中,成為歷史。   如果時光的鏡頭能定格在1919年至1933年的中山西路,彼時貴陽的進步人士,通過遠道而來的書信,獲知發生已久的「五四」運動、「五卅」慘案、「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們團結起來,從夢草公園出發,號召貴州人民團結起來救國圖存。   這段時期,頻繁的學生運動,在逐漸喚醒貴州人民,為緊隨其後的貴州黨組織建立儲備了人才,同時也奠定了基礎。   為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不少商店關門歇業,市民以各種形式參加反帝愛國遊行。當時,廣東街有間理髮店還貼出歇業告示:「國事如此,無心整容,請君不必光顧。」   92歲的貴陽老人田丙坤,每當看到孫兒結婚照里那輛作為背景的黃包車,就會想起解放前的貴陽―當時,人力黃包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錢人喜歡坐著黃包車,到中山路上尋找最好的理髮店或衣料店。而夢草公園,是那個時候貴陽的地標。正因為繁華,中山路成為動蕩年代學生高喊「救國」口號,進行遊行示威表達愛國熱情的重要地點。   貴陽最早的學生遊行,是在1919年。當年5月4日,為反對巴黎和會「不平等」條約,北京3000學生爆發「五四運動」,消息傳到貴陽,卻被貴州軍閥封鎖,禁止各報館刊登外地運動的消息,但他們擋不住在身在北京的貴州學生,往家裡寄信。   很快,「五四運動」的情況在貴陽傳開,因擔心局勢無法控制,時任貴州省長的軍閥劉顯世只能改變態度―讓《貴州公報》《少年貴州報》《鐸報》等報紙,於5月19日報道「五四運動」發起的情況。   5月下旬,各省相繼成立國民大會,貴陽各界組織籌備貴州國民大會,何應欽被推舉為國民大會的主持者。大會籌備處通過《貴州公報》向全省發出通告說:「吾黔非中國領土乎?七百萬同胞非中國人民乎?當茲國本顛危,千鈞一髮之際,猶不能急起直追,尚能謂為有人心乎?」   這張報紙,至今還保存著,日期為1919年5月31日。   第二天,也就是1919年6月1日,貴陽各界人士在夢草公園光復樓召開貴州民國大會,大會上掛著山東青島地圖,還有「賣國賊」段祺瑞、曹汝霖、陸宗輿等人的畫像,這激起了群眾強烈的愛國熱情。三千學生走上中山路、廣州街(現中華路)遊行、演說,沿途市民紛紛加入,將遊行示威隊伍擴大到1萬餘人。   貴州理工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敖以深說,1919年6月,為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不少商店關門歇業,市民以各種形式參加反帝愛國遊行。當時,廣東街有間理髮店還貼出歇業告示:「國事如此,無心整容,請君不必光顧。」   這種景象,也是貴陽人民覺醒的見證。

從1919年起至1933年,在夢草公園成立的進步團體,進行的遊行演講,抵制日貨運動已無法計數。夢草公園成為當時貴陽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傳閱進步文章,進行學生運動的重要地點……   夢草公園,曾是明時官員的府邸,內中有池塘,名為夢草池。1912年,辛亥以後才闢為公園,取名夢草公園。   夢草公園又叫中山公園,在田丙坤老人的記憶里,關於夢草公園已是1930年後的景象―裡面亭台樓閣、古樹參天、曲徑通幽,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有人種下了十幾株樹苗。老一輩人告訴他,更早以前,這裡池中荷花怒放,文人聚在池邊飲酒作詩,常有學生在鐘樓下集會,熱鬧非凡。   其實,從1897年至1920年,貴陽先後已建立了71所中小、專科學校,各校以貴陽大十字為中心向外延展,夢草公園自然成為各校學生相知、互助、集會的地點。   1916年,在貴陽南明小學就讀的周逸群,就感到內憂外患,在光復樓上提詩「國事紛紛亂似絲,瓜分禍到尚不知,爭名爭利鬩牆釁,無怪外人笑睡獅」於壁上,給這座公園加上了「覺醒」、「革命」的記號。   後來,貴陽學生遊行聲援「五四」運動,從夢草公園出發。同年7月5日,貴陽各校學生召集在夢草公園開會,商討成立全國學生聯合會貴州支會,軍閥劉顯世試圖想讓時任警察廳長李映雪,動用警察在7月16日學聯貴州支會成立當天,只准開會,不準上街遊行。   但這天上午,夢草公園的大門向眾人敞開,還是在光復樓下,有學生、商人、進步人士。學生們對著國旗宣誓,「從今後,我願為國犧牲性命及各種權利」。規模空前的學生遊行運動衝破障礙,從夢草公園開始。   從1919年起至1933年,在夢草公園成立的進步團體,進行的遊行演講,抵制日貨運動已無法計數。夢草公園成為當時貴陽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傳閱進步文章,進行學生運動的重要地點,這個時段也是貴陽革命的一次高潮。同時,進步人士也遭到了當局的殘酷對待。   田炳坤老人說,1933年,他又到過夢草公園,公園面積縮小了,多了幾棟當時政府的辦公樓,此前看到種下的那些小樹,已冒出圍牆,卻被毀壞建起了警備司令部。這年9月18日,貴陽學生為紀念「九一八」兩周年遊行,而遭到軍隊鎮壓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在全國各地建立和發展黨組織。1931年,「九一八」事變震驚中國。這天早晨,在貴陽電報局工作的省立第一中學兼課教師楊紹馨首先接到「九一八」事變的消息,他匆匆趕到學校,對師生們說,「國難!昨晚日本人武裝搶佔了瀋陽城。」   緊接著,上課鈴響起,沒有人進教室,學生們在操場、走廊高喊抗日口號,師生紛紛奔走各校,號召進步人士到一中開會。他們的目的是,給蔣介石發電報,請求停止內戰、抵禦外侮。要求對日經濟絕交,抵制日貨。   「九一八」事變后,「江流社」、貴州省學生抗日救國團、省婦女救國團等抗日進步團體相繼成立,開展抗日活動。然而1932年7月,蔣介石卻調集30萬軍隊,向蘇區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第四次「圍剿」,並開始對全國民眾的抗日救亡運動進行壓制。1932年9月18日,紀念「九一八」一周年,貴陽學生髮起抵制日貨運動,9月22日,兩名在郵局檢查日貨的小學生,遭到貴陽400多商販毒打,引起全市30所學校罷課、遊行。   1933年9月18日,兩周年紀念這天,花牌坊(今中山西路與公園路交匯處)、府後街(今公園南路)上,人們手裡拿著「全國的無產階級完全赤化,何愁日本帝國主義不會打倒」等抗日革命傳單,貴州當局驚恐萬狀,貴州軍閥派兵持槍鎮壓,用一輛汽車向遊行的學生猛衝過去,兩名學生當場倒在了血泊中,還造成40餘人受傷,50餘人被捕。   這樣的消息,貴州軍閥當然不想外傳,報紙、郵電信件全部檢查封鎖消息。直到20多天後,國聞社重慶通訊社才首次詳細報道了此事。此後,上海《申報》以《貴陽慘劇》為題再次報道,10月17日,署名為旅隼的作者,用800字在《申報》上刊登《沖》一文,筆調辛辣,諷刺貴州軍閥「是善於克敵的豪傑」,而作者正是魯迅先生。   1933年,貴陽這一慘劇發生后,抗日救亡運動走向了低潮。田炳坤老人說,1935年,已經11歲的他再次來到夢草公園,公園道路泥濘,枯枝無人修剪,光復樓下,再沒見到熱血青年的身影。   敖以深說,「五四」運動以後,貴州各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一次次將貴州民主革命、抗日救國運動推向高潮,給貴州、貴陽建立中共黨組織奠定了基礎。   1917年12月11日,在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一個月後,《貴州公報》以《俄國第二次大革命要聞種種》為題,在貴州首次報道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   「這則報道,講訴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如何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貴陽黨史專家王毅力說,當天,因為這則報道,《貴州公報》被搶購一空。後來貴州很多報紙也連續報道了關於十月革命的文章,「階級鬥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新思想開始在群眾中傳播。   但是,「社會主義」被當時的貴州軍閥劉顯世認為是「過激主義」,主張反帝反封建的人是「過激黨」,當局開始攻擊、扭曲、壓制進步思想,但卻沒有擋住貴州一批進步青年遠渡日本、歐洲,將更多、更深刻的新思想傳入貴州。   1916年,周逸群在夢草公園光復樓上,內憂外患寫下詩詞。三年後,他前往日本東京慶應大學攻讀經濟學,課餘時間,馬克思主義著作成為他的精神糧食。   1923年,周逸群回國來到上海,他與貴陽進步青年李俠等創辦《貴州青年》旬刊,這是外地創辦的刊物中,出現「貴州」兩字最早的刊物。   《貴州青年對貴州政治應有的主張》、《三民主義與貴州》……裝有進步文章的《貴州青年》,被周逸群通過郵寄、託人傳帶的方式傳回貴陽,引起貴州震動,而周逸群卻收到了3次裝有子彈的恐嚇信。周逸群並沒有因此畏懼,他得到了共產黨青年領導人肖楚女的支持,並發展周逸群成為了中共黨員。   1917年,時年21歲、生於安順的王若飛跟隨黃齊生前往日本明治大學留學,同樣搜集借閱了大量社會主義書刊。五四運動爆發后,他與黃齊生毅然回國,又於第二年到法國勤工儉學。   1925年,王若飛回國后,已是共產黨員,先後任豫陝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1931年被捕后,他在獄中給秘密寫下了《對於過去所受母校教育的印象》,輾轉寄回了母校達德學校。文中提到,「教育家絕對不能脫離現實的整治鬥爭」、「要正確領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際社會政治工作」……這些文字,已經明確指出了辦教育要適合革命的潮流,適合當時最進步的革命思想。   當時,達德學校的師生讀過王若飛的這篇文章后,受到很深的影響,開始在各校進行傳播,培養出了一批嚮往民主的革命進步人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