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來自中國、美國與其它國家的本科和研究生參會代表正期待著下一個演講嘉賓。作為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哥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下屬的學生組織,斯坦福中美學生論壇(Forum for American/Chinese Exchange at Stanford,簡稱FACES)會請來諸如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這樣的重要嘉賓,引發學生探討中美關係問題,前一天,代表們剛剛與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討論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底對美國的國事訪問。不料,當天一大早迎接他們的卻是這項讓人有些疑惑的「作業」。
但這種看法是對一個複雜問題的簡單化。教科書中的記載可以分為事實陳述和觀點灌輸兩部分,而對於任何觀點,每個人都可能產生自己的判斷。在中國高中和大學的中國近代史和思想政治課上成績最為優異的學生,未必真的認同教材中強調的觀點,諸如相信教科書中所謂的「等額選舉」——候選人和當選人數量相同,選民只可投票贊同或反對的選舉形式,當前在中國各級選舉中廣泛運用——真的具備官方宣傳的種種優勢。近日,加州大學美熹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政治學者黃海峰的研究顯示,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中的表現與其對政府的觀感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對中國一所高校1250位大學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與傳統看法不同,官方宣傳常常並非用於灌輸親政權的態度和價值觀,而是用於彰顯政府維持社會控制及政治秩序的力量」,黃海峰在論文中寫道。他發現,「從思想政治教育中接觸了更多官方宣傳的中國大學生並未更滿意於中國的政府體系,而是更傾向於認為政權對社會的控制強大有力,從而更不願意參與政治異議活動。」
與我們最初的料想不同,當天FACES的會場上,即便是對中美關係非常敏感的參會者,首先也並沒有直接關注到中美教科書的歷史敘事差異,而是著重於強調兩者之間不同的語言風格。翻譯到一半時,一個來自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美國代表發言說,「我們的課文充滿了感情豐富的描寫,而中國的教材則非常平鋪直敘。」
雖然兩國都對朝鮮的行為表達了不滿,但中美雙方的政府,以及部分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公眾,已開始就朝鮮問題的責任歸屬互相指責。他們之間的分歧可以追溯到60餘年前那場在朝鮮戰場發生的、迄今尚未正式終結的戰爭,以及兩國教科書以此塑造的不同認知。包括約翰·克里(John Kerry)以及唐納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在內的美國官員和政客提出,只有中國得以施壓阻止朝鮮對於核武器的企圖,因而中國必須施加更為強有力的措施。針對美國政府的批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反駁稱,「半島核問題的由來和癥結不在中國,解決問題的關鍵也不在中國,」而《環球時報》的社評指責了「美國堅持敵對朝鮮政策」,都認為這些旨在孤立該國的行為強化了平壤當局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