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哲學思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20 2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毛澤東在領導指揮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實踐中,提煉並形成了豐富的軍事思想,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維:在戰略戰術上,著眼靈活性;在戰爭發展的走向上,研究規律性;在戰爭主客觀關係上,發揮自覺能動性;在戰爭局面的變化上,力求開創性;在戰爭勝負問題上,看重民眾本源性。這些深刻的軍事思想,體現了毛澤東的哲學思維特點:善於從實際出發把握敵我雙方特點;善於在實踐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和經驗總結;善於把握歷史邏輯,提出戰略預見;善於辯證引導戰爭轉化,走向克敵制勝。

  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提鍊形成的軍事思想,內蘊著豐富的智慧,展現了深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對中外軍事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哲學思維的深刻性

  毛澤東在領導、指揮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從多重視角體現了其思維的深刻性。這裡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概括和論述。

  (一)在戰術上,著眼靈活性

  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實行的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總體形勢和戰爭發展態勢,對這種戰略戰術進行了靈活運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敵強我弱,我軍只能在總體上採取戰略防禦。毛澤東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採取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術。抗日戰爭初期,我軍積極開闢敵後戰場,把游擊戰放在主要的戰略地位,實行「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的戰略戰術,后又把「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和「消耗戰、殲滅戰」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放戰爭時期,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和戰爭形勢的發展,毛澤東先後採取了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戰術,科學地總結出十大軍事原則,並強調:這些「就是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主要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人民解放軍在和國內外敵人長期作戰的鍛煉中產生出來,並完全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的」。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個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略決戰時期,毛澤東根據敵我情況的變化和戰爭形勢的發展,果斷地採取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綏遠方式的戰略戰術。天津方式是「用戰鬥去解決敵人」;北平方式是「迫使敵軍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徹底地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綏遠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讓它原封不動,或者大體上不動,……在一個相當的時間之後……,再去按照人民解放軍制度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新中國成立后,根據軍事鬥爭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在總體上採取的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而在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朝鮮、威脅我國安全的嚴重時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當機立斷,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經過中朝軍民的艱苦奮戰,終於打敗了美帝國主義,迫使它簽訂了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朝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有力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這些,充分反映了毛澤東在戰略戰術上的辯證法。

  (二)在戰爭發展的走向上,研究規律性

  任何一個軍事家看戰爭,絕不會只看到一時一事或眼前狀況,他們首先要研究戰爭的規律。毛澤東善於研究事物發展,尤其是戰爭發展的規律性。

  在研究戰爭規律方面,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出發,認為軍事的規律和其他事物的規律一樣,都是客觀實際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應。因此,不同性質的戰爭就有不同的規律,「我們應該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也應該研究革命戰爭的規律;最後,我們還應該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

  在研究戰爭規律的同時,毛澤東也注意戰爭的指導規律。他指出:「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有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於不同的階段。」他還從部分與整體關係的哲學角度區分出了戰略學和戰役學。所謂戰略學,就是以「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為任務的學科,而「研究帶局部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同時,他還反對機械論,主張從運動、發展的角度看待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他認為,「一切戰爭指導規律」都是「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的。戰爭的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游泳,要想不使自己沉沒,就必須學會戰爭的「游泳術」。這種「游泳術」,在毛澤東看來,就是指導戰爭的規律。

  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必須通過思維來把握它。毛澤東指出:「學習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為此,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研究規律、把握規律並在實踐中嫻熟地運用規律,這是毛澤東認識戰爭和指導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在戰爭主客觀關係上,發揮自覺能動性

  戰爭是敵我雙方主客觀關係的一種集合體。在認識戰爭和指導戰爭的問題上,必須充分把握主客觀關係。在這一點上,毛澤東特彆強調在把握主客觀關係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或自覺能動性的問題。他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

  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各級指揮員和戰鬥員充分發揮自覺的能動性,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深刻地指出:「軍事家活動的舞台建築在客觀物質條件的上面,然而軍事家憑著這個舞台,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他還認為,儘管戰爭的勝負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但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即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也就是戰爭中的自覺能動性。毛澤東特彆強調要辯證地看待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作用問題,他指出:「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裡,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可見,自覺能動性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覺能動性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在戰爭局面的變化上,力求開創性

  開創新局面,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顯著特性。毛澤東善於在革命戰爭進程中不斷地開創新的局面。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來看,毛澤東的軍事思維始終根據戰爭新局面的發展變化來把握事物。一方面,他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通過人民戰爭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另一方面,他領導全中國人民歷經曲折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各個時期、各個戰略階段乃至各個戰役的實施過程中,毛澤東都著力開創新局面。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革命軍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的戰略基點仍然是把戰略退卻與戰略根據地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并力圖建立中國革命前進的戰略基地,從而開創中國革命戰爭的新局面。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基於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實際,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他指揮軍民進行持久抗日,促使戰局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轉化,最後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領導解放區軍民並動員全國民眾,與數倍於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展開偉大的戰略決戰,敢於開創中國革命戰爭的新局面,最終取得了全國勝利,從而也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局面。新中國成立后,針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威脅中國的嚴重形勢,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果斷地決定抗美援朝,與以美國為首、「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開戰,最後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這場戰爭,粉碎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實際上開創了貧窮落後的新中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大敵人的新局面,大大振奮了中朝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信心和志氣。

  (五)在戰爭勝負問題上,看重民眾本源性

  毛澤東善於在軍事中貫徹和應用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他特彆強調人民在創造歷史中的偉大作用,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指出,軍隊是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所以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對待戰爭勝負問題上,毛澤東把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得淋漓盡致,並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特彆強調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總結了十大軍事原則之後,接著指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鬥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總結了幾十年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提出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著名論斷。可見,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毛澤東都把「兵民是勝利之本」作為其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他的出發點是十分明確的。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哲學思維的特點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深刻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哲理性,更是極具特色——它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求實思維和辯證思維。

  (一)善於從實際出發把握敵我雙方特點

  毛澤東研究戰爭,特別善於從實際出發尋找戰爭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善於分析和把握敵我雙方的特點。他說過:「不論做什麼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研究戰爭問題時,毛澤東的哲學思維就充分貫徹了求實的特性。他善於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客觀實際的情形、關係、功能等因素中尋找特點和本質。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四個主要特點:「第一個特點,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而又經過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個特點是敵人的強大」;「第三個特點是紅軍的弱小」;「第四個特點是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抓住了特點,就能夠制定出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戰略策略。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從民族矛盾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了敵我雙方的特點:「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於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於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抓住了中日雙方的特點,就能夠準確地找到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略戰術。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是從實際出發分析和把握敵我雙方的主要特點,從而制定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戰術。中國革命戰爭,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才逐步取得革命勝利的。

  (二)善於在軍事實踐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

  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哲學思維特點,除了堅持從實際出發分析和把握事物外,還體現在善於在實踐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他特彆強調在各種材料基礎上進行思維加工的重要性:「指揮員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偵察手段,將偵察得來的敵方情況的各種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索,然後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加上去,研究雙方的對比和相互的關係,因而構成判斷,定下決心,作出計劃,——這是軍事家在作出每一個戰略、戰役或戰鬥的計劃之前的一個整個的認識情況的過程。」毛澤東認為,這種思維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軍事指揮員的「思索」過程,高明和細心的軍事家的正確部署和正確決斷,都來源於「對於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而「粗心大意的軍事家,不去這樣做」。一個真正的軍事家只有經過這樣的思維加工,才可能認清敵我雙方的各種情況、動態過程及發展趨勢,從而也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戰略戰術,並在實施中取得戰爭勝利。毛澤東之所以強調思維加工環節的極端重要性,是因為它是完成主客觀交互作用和取得戰爭勝利的樞紐。

  (三)善於在把握歷史邏輯的基礎上提出戰略預見

  一個軍事家的哲學智慧不僅體現在善於從實際出發和進行思維加工上,還體現在善於把握歷史發展的邏輯、提出戰略預見上。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就蘊涵著這樣的哲學智慧。比如,他在論述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四個特點之後,接著指出:「這些特點,規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路線及其許多戰略戰術的原則。第一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可能發展和可能戰勝其敵人。第二個特點和第三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不可能很快發展和不可能很快戰勝其敵人,即是規定了戰爭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話,還可能失敗。」這就是一種在把握了歷史發展邏輯基礎上的戰略預見。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和動態發展的趨勢,進一步作出這樣的戰略預見:「在前期(包括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兩個階段),主要的是游擊戰爭;在後期(戰略反攻階段),主要的將是正規戰爭。」整個抗日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形成,是他的軍事思想的邏輯必然。1936 年 7 月,毛澤東在同斯諾的談話中就指出過:「日本必敗,中國必勝」,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的勝負,首先也體現在兩黨領袖之間的戰略預見上,孰是孰非、誰高誰低,歷史已經清晰地作出了回答。

  (四)善於辯證引導戰爭轉化,走向克敵制勝

  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哲學思維,解決的不僅是認識世界——認識敵我雙方的情形、特點和規律的問題,而且在根本上是改造世界——制定戰略戰術,引導戰爭形勢向有利於我方轉化,從而實現克敵制勝的問題。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所蘊含的正是這種逐步轉化思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雖然在兵力上少於國民黨軍隊,但三大戰役也在逐步轉化中實現了大的逆轉,走向了克敵制勝。毛澤東曾稱讚前線指揮員們說:「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回憶說:「淮海戰役既是與敵人鬥力,又是與敵人鬥智。」「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作戰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是克敵制勝的根本依據。」這種善於辯證引導戰爭形勢逐漸轉化,最後實現克敵制勝的哲學思維,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戰爭中的高超運用。

  (作者簡介:馮國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來源:   湘大毛研中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