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件事,德國日本都能做,中國憑啥做不好?

[複製鏈接]

360

主題

360

帖子

224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ngoom02 發表於 2016-6-17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中國訪問了3天的默克爾大媽心滿意足地走了。 在她的任期內,這已經是第9次。除了見到中國最高領導人,在頤和園裡散個步,她的任務還很重否則,也不會「帶著半個內閣」和一堆企業家過來。 此行何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接: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的對接。 重要 對於德國製造,中國有種近乎崇拜的執迷。的確,從大街上跑著的賓士寶馬大眾,到傳說中永遠不會造成內澇的青島地下管網,都標誌了德國製造的精良。 而中國呢?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有超過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有幾十種產品的出口佔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大到輪船、機車、工廠裝備,小到紐扣、吸管、筆芯,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著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如果離開了中國製造,國際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價格可能會翻一番,且會經常出現斷貨的情況。 強如德國,為什麼拋出工業4.0的概念?大如中國,為什麼還在提振興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 答案很簡單,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製造業太過重要。除了極個別人口少、面積小的發達國家(或者說高收入國家)依靠的是金融、旅遊等第三產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強國。 金融危機之後,提振和轉型升級製造業,已經成為國際的共識。大家意識到,世界強國也必然是製造業強國。比如美國,雖然整體淘汰了一些傳統製造業部門(例如家電),但資源卻不斷向新的產業聚集,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新興產業領域,美國佔全世界的比重其實並不低。而在日本,雖然生產製造環節已經大規模轉移到國外,但仍然將核心部件的生產和新產品、新工藝開發的「母工廠」保留在國內,以至於在遭受地震和海嘯之後,全世界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都受到影響。 智造 其實,所謂工業4.0也好,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好,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對接。其所指,都是要讓所有生產線上的設備實現彼此通訊,這就意味著網際網路等技術要從面向消費者轉向面向生產者。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建立強大的IT支撐系統。 一句話,要給製造裝上「大腦」,走向智能。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期高層反覆在對人才、科技釋放信號的原因。兩會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倡的是「工匠精神」,島叔也寫過,這實際上就是對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的精神;最近的「科技三會」,習近平也提出,要讓人才充分釋放活力,因為人,才是創新的根本。 中國在不斷內部挖掘智慧潛力的同時,也在積極「藉助外腦」,推動更多的中國智造走出去。這其中有國企,更有民企。 隨手舉幾個例子吧,2014年的時候,海爾的大型家用電器已經連續六年蟬聯了全球大型家電零售量的第一名;無人機領域的大疆,已經被稱為「無人機界的蘋果」,全球每賣出10架民用無人機,有7架來自中國;最近發布新品的聯想,更是把發布會開到了矽谷去,十幾年前併購了ThinkPad、摩托羅拉的手機也已經是旗下品牌而它背後的中國手機品牌群,2015年時已經囊括了全球前十大手機品牌中的七個席位。 這些企業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這一點值得很多國企和民企深思。 整合 「中國製造」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成。某種意義上講,傾全國之力獲得的領先,並不一定能代表製造「業」的強大,因為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具有競爭力,之間還有諸如技術轉化轉移的暢通機制、成熟的人才市場、公平的市場環境、誠信的交易體系等環節通過國際化、整合全球資源、不斷研發創新,提升這些環節和機制的順暢度和成熟度,就是這些企業的共同成功經驗之一。 波音公司並不自己生產全部零件,而是統合全球的零部件廠商,自己完成組裝工作。 而拿中國的聯想來說,雖然這些年來大家看到的是在海外不停買買買,但不一定看到的是其整合全球研發和製造能力的努力。一部ThinkPad或者Moto,其研發階段可能就由中國、美國、日本這樣的「全球研發創新三角」區域的工程師共同參與,也可能有巴西、以色列、歐洲的研發人才合作其中;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買到的產品,可能來自中國的北京、上海、廈門、深圳等製造工廠,也可能出爐自巴西、印度、美國、墨西哥。Made inChina的背後,可能早已是設計in全球、製造in全球。 這也是全球化時代產業鏈延伸、分工精細化的必然要求,即把各自的比較優勢做到極致。國際化經驗豐富的聯想就發現,即使同是設計研發人才,中國的員工普遍更貼近市場,美國員工更擅長基礎架構開發,而日本員工則更專註於精細設計,為不斷創新乃至顛覆性創新打下良好基礎。 全球研發、全球製造,注重的是發揮各自的優勢、貼近當地和全球的市場。中國企業要做到國際化,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經驗 同樣,走出去也需要經驗積累。 最近,中國高鐵又在美國遭遇了挫折。人們會問,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總是遇到挫折?前有泰國、委內瑞拉,後有墨西哥、美國。除去這些國家經濟、政治的原因造成的「水土不服」,可能很重要的一項原因就是我們走出去、尤其是國企走出去的經驗還需要提升。比如,當地的政策商務環境對高鐵的需求究竟幾何?拆遷、征地難度如何?如果發生違約,訴訟的成本和難度怎樣?畢竟這麼大的項目,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的一廂情願。 而在這些方面,國企可能確實要向民企借鑒經驗。 比如聯想。2014年,完全國際化的聯想,每年僅在美國就有70億美元的收入,整體營收的70%貢獻來自海外。同時,聯想的高管中,中外人士基本五五開;聯想5.5萬員工,也是中外各佔一半。 只有真正把盤子做成國際化的大盤子,抗風險的能力才會大大提高。 其實,中國企業大規模「出海」已是後知後覺。很多聰明的外企早已實現了全球化布局。記得不久前朋友圈流行一個帖子,講日本在海外被隱藏的巨大實力。 這幾十年來,日本一直沒有停止在海外的產業布局。政府創造條件,讓資本加速走出去,收購、入股海外重要產業,以抵消國小資源貧乏的困境。 2015年5月22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海外凈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甚至有統計指出,如今的日本海外資產已經超越本土1.5倍之多,到2015年日本的海外資產已經接近10萬億美元,是國內GDP的兩倍,是中國GDP的80%。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所以,有學者提出,全球化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在GNP(國民生產總值),而非GDP(國內生產總值)。 當然,通過這麼多企業走出去,賺回來的錢反哺國內,日本也實現了人均收入的持續走高,真正實現了藏富於民。有學者說,以「忍者」自居的日本人,海外資產膨脹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實力。有人甚至說,所謂的「日本經濟衰退20年」,自始至終都不過是日本自製的一個煙霧彈而已。 中國同樣面臨著這麼一個機遇的關口。一句話,走出去,海闊天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