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對德有三大不滿意! 6原因促默克爾帶半個內閣訪華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6-6-15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6-15 占豪

  德國總理默克爾從6月12日開始來華訪問,參加第四輪中徳政府磋商。這已是默克爾的第九次中國之行,這次訪問的代表團很龐大,有大批官員及約20名經濟領域代表,德國之聲直接稱默克爾這是「帶著半個內閣及約20名經濟界代表」訪華。很顯然,默克爾此行是希望得到重大訪問成果的,是想從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中撈取實惠的。在占豪(微信號:占豪)看來,默克爾這次帶這麼大的訪問團主要有如下6方面原因:

  一、歐洲經濟長期滯漲,德國經濟增長壓力增大。

  據英國《金融時報》年5月13日報道,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5%,低於此前0.6%的預期值。希臘跌幅最大(-0.4%),德國和西班牙表現相對較好,分別增長0.7%和0.8%。一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長1.5%,也低於此前預期(1.6%)。

  這種壓力使得德國要想保持更好的經濟增長,只能更好地發展與中國的合作。中國雖然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依然佔世界GDP增長的三分之一強,也就是說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增量市場。對於陷入滯脹的歐元區領導國而言,德國發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最好選擇。在這一點上,中德是完全互補和互惠互利的。

  二、中國是德國除歐盟外的第一大貿易市場,也是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市場,德國希望擴大在中國的市場利益。

  中國是德國除歐盟外的第一大貿易市場,中德經濟在相互需求方面德國更加需要中國的市場,更何況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潛力市場,德國希望擴大在中國的利益。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德國大眾的造假門,中國方面像美國方面一樣追究大眾公司的責任,德國製造將會因為中國的行動而受到重創(現階段若追究中國也有損失,因為德國汽車在中國有太多投資)。很顯然,中國放了德國一馬,這麼做的原因當然是希望中德進一步擴大和加深合作。考慮到中國的市場利益,默克爾進一步擴大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是必然選項。

  三、中國正在增加在德國的投資,默克爾試圖加速德國「工業4.0」與「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對接。

  2015年,中國共收購了近30家德國技術企業,2016年收購的速度更快,以差不多平均每周一家的速度在收購德國企業。很顯然,中國更喜歡到歐洲投資,特別是德國這樣的有技術、有製造工藝的國家,正在進行產業升級的中國企業非常喜歡、非常需要。

  德國為了保證自己在世界製造領域的優勢締造了「工業4.0」的概念,中國為了加快中國製造的產業升級確立了「中國製造2025」的工業4.0目標。很顯然,中國有巨大的需求市場,而德國擁有世界最先進的製造技術和研發能力,兩國在這一戰略層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一方面,德國可以通過促進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來佔領更多中國市場,中國則可通過在德國的投資來提升技術水平,這種戰略對接會讓德國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讓德國製造繼續在中國領跑,而中國則可借德國力量進行產業升級。

  很顯然,默克爾此行是為了推動這一戰略對接。

  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在中德之間的連接。

  默克爾這次訪華到了瀋陽,到寶馬在中國的工廠進行參觀。這有進一步推動中德在「一帶一路」方面合作的意味。2015年10月,中德剛剛開通了從瀋陽到德國城市漢堡的專列,這些專列很多都是運送德國汽車的零部件和一些其它德國製造的商品。通過這趟專列,中德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導下已經有了更好更直接的陸路夠溝通。

  五、在英國因南海問題與中國摩擦的時候,以更快的速度卡位與中國擴大和加深合作。

  默克爾做事心思是非常縝密的,也是很會把握機會的,近些年她的政治決策除了在中東移民問題上犯了錯之外,很難看到她犯什麼重大錯誤,倒是很會把握機會。這一次,默克爾又是把握住了機會。

  大家都知道,中英在2015年10月習總訪英時得到了歷史性的提升,中英關係看著有超過中德關係的趨勢。但是,進入2016年後,英國在政治上有些躁動,對南海、東海胡亂髮表觀點,這讓中國方面很不高興,中英關係遇到了階段性困難。正這個時候,默克爾帶著半個內閣訪華了,並且還要在經濟領域達成更多的合作協議,很顯然這種合作穩固了中德關係,充分表明中德關係比中英關係更加穩固,合作得更加深入。

  六、為G20峰會更加系統的合作做準備。

  雖然美國在政治上依然對西方構成巨大影響力,但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已經大大削弱了。就像G20峰會,日本那麼積極,還有美國撐腰,但最後澳大利亞將2016年G20的主辦權還是給了中國。毫無疑問,中國必然會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和歐亞大陸經濟融合發展的戰略。而中國接下來則將2017年G20的主辦權給了德國,由此可以看出德國在中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中德合作的深遠。無論是澳大利亞將G20的主辦權交到中國手上,還是中國將主辦權交到德國手上,本質上都是一脈相承的,即均符合G20「三駕馬車」的主要利益。

  既然2017年的G20主辦國是德國,中德又有這麼多合作,那麼在G20峰會方面保持相應的政策、合作連續性就非常有必要,非常符合中德兩國的利益。所以,在這個時候帶「半個內閣」訪華有利於中德在這方面擴大合作,利於中德合作推動G20擴大彼此合作。

  既然中德有這麼多的經濟方面的合作,中德雙方又對彼此那麼重視,中德兩國在戰略上是不是又進一步靠近了呢?在占豪(微信號:占豪)看來,中德在經濟方面的合作是繼續深化了,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戰略分歧並沒有像經濟合作來得那麼順利,德國仍有較大保留。這一點從習總與默克爾會面中可以看出來,習總說:

  中德關係已經進入十分成熟的發展階段,務實合作達到很高水平。在高起點上深入推進中德合作,需要雙方攜手前行。雙方要把好方向,拉緊互信紐帶。要把握合作主流,相向而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關切,確保中德關係不偏離健康發展軌道。雙方要登高望遠,拓寬合作視野。要加強外交和安全領域戰略溝通,創新和豐富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模式,鼓勵和支持兩國企業開展三方合作。兩國政府已為「中國製造2025」同德國「工業4.0」對接搭建了平台,要引導和鼓勵兩國企業實現項目落地。希望德國及歐盟客觀看待競合關係,妥善解決中歐貿易糾紛,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促進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發展。雙方要順勢而為,夯實民意基礎。中方支持深化兩國在教育、簽證便利化、航權安排、傳統中醫藥等領域合作。

  習總明顯是話裡有話,需要攜手前行就是過去德國有時候攜手還不夠,把好方向就是以前把的方向偶有偏差,拉緊互信紐帶說明過去互信做得還不充分,相向而行說明過去德國有時候不太相向而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關切說明中國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而德國有時候意識不是那麼清楚,會見中還強調確保中德關係不偏離健康發展軌道就說明如果德國不把控好就可能偏離方向。希望雙方登高望遠、拓展合作視野這是說給德國聽的,這就說明有時候德國登得不夠高,視野還不夠寬。希望德國及歐盟客觀看待競合關係,就是警示德國和歐盟處理好彼此的貿易糾紛,同時要履行WTO的承諾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總之,這一系列表態看似輕描淡寫,但話說得都是比較重的,在這種時候說這種話表明中國對德國之前的一些做法不太滿意。

  這個不太滿意佔豪認為主要有三個層面:

  一是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在履行WTO承諾方面受美國蠱惑,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夠意思。

  二是對中德在政治方面的協作不滿意,彼此還是不夠互信,德國有時候沒有找不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關切,譬如在東海、南海問題上G7的態度就是中國對德國不滿的地方。

  三是雙方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的戰略溝通不夠,譬如德國在經濟上不斷推動與中國深化合作,但戰略安全層面卻有遏制中國的傾向,這讓中國有些不快。

  針對習總的看法,默克爾是如此回答的。默克爾表示,第四輪德中政府磋商十分成功。我贊同習主席對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的看法,雙方應該努力增進互信,加緊落實德國「工業4.0」同「中國製造2025」對接合作,繼續深化在經貿、金融、創新、開拓第三方市場、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簽證便利化等領域合作。德方重視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德國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願同中方就國際地區熱點問題加強溝通協調。德方願同中方密切合作,辦好今明兩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

  很顯然,默克爾用一種含糊的方式沒有正面回應習總在政治方面的關切,也就是說在涉及外交和安全問題方面默克爾選擇了迴避,譬如並沒有往下談南海問題,默克爾之所以不談就是不想直接表態,採取了模糊態度。也就是說,德國在戰略上並未顯示出於中國主動靠近的姿態,只是一種遠觀不說話的態度。當然,德國人是務實的,還是強調了經濟合作,至於WTO的承諾默克爾只是表示說重視,並未給出任何承諾(當然,德國也不可能直接代表歐盟承諾,但完全可以表示會積極推動)。在國際熱點問題上的加強溝通協調是留了活話。

  由此可以看出,中德現階段合作的深化主要還是在經濟領域,政治、外交、安全這些領域的合作依然不夠、互信得依然不夠,在這方面德國依然是保守的,雙方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很顯然,習總的話里是給了德國警示,即如果德國再照顧不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關切,中德關係就可能因此受損,這一點就讓德國人好好掂量去吧!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