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除了身體,香奈兒女士就是一個大寫的硬漢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6-6-14 07: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6-13 格調

  在我們今天的世界里,女人被社交平台粗暴地貼上標籤進行分類,比如綠茶biao,萌妹子、女漢子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既不願意動腦筋去了解自己也不願意動腦筋了解對方,對號入座就好了。

  於是問題就來了,女人倘若可以被如此簡單地定性,那麼我們所熟悉的至今還被津津樂道去解讀甚至八卦的標誌性人物,也能這樣被分類嗎?比如加布里埃.香奈兒女士(Gabrielle Chanel很多人叫她可可.香奈兒,因為她曾經一度是咖啡廳歌女,藝名COCO),那個一手締造了被喻為「永遠不會沉沒的活火山」的時尚帝國香奈兒品牌的女性,她將被划入哪一類社交標籤。

  

  如果非要我來選擇標籤,我覺得香奈兒女士最值得今天的女性去汲取精神營養的,就是不為性別所困,終其一生都在開拓女性意識獨立、自主、自強的邊界,每一次驚世駭俗的叛逆突破,都是去爭奪男性的疆域,換句話說,香奈兒女士的成功來自於男性主流社會的餵養,卻超越了那些紳士們的期望,除了身體不是男性,她就是一個大寫的硬漢。

  「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於我,於是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這恰好是叛逆的正能量。

  

  我們可以打破時間線,從香奈兒女士傳奇一生中截取幾個片段來看看她是如何做到她所說的「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當然最讓人,特別是女人仰慕的就是香奈兒女士的時尚理念。

  在她之前,歐洲上流社會大多數小姐太太們,養尊處優,最大的樂趣無非就是在下午茶或者舞會時間八卦隔壁太太小姐們偷晴的八卦,,或者乾脆自己成為八卦的主角,並且催眠自己這是感應到一段偉大愛情的開始,而悲劇恰恰在於這種「我本將心向明月,哪知明月照溝渠」。她們所理解的愛情在男性貴族看來絕大程度不過是逢場作戲,一次不動搖財產和名譽根基的荷爾蒙衝動,僅僅包裝上了繁複、華麗的文藝包裝。很多著名的歐洲小說,主題就是一個:不名譽的偷情。比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

  

  與之相匹配的時裝風格也是華而不實的,蕾絲邊被大量使用,裙擺大大的,蓬鬆的,胸衣緊束的,走路並不方便,你們可以想想《泰坦尼克號》里蘿絲最初的造型,很顯然這種造型,吐個槽吧,主要用來勾引男人,因為繁複,就像日本女人的和服,充滿了對身體的探索欲,你們也可以去看看電影《純真年代》,丹尼爾.戴.劉易斯和薇諾娜瑞德主演的,就懂了。

  

  但是世界在進步,時代在變化,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世襲制的貴族階層在戰爭中遭遇到巨大的挑戰,而新貴恰恰是做生意的買賣人,家庭結構和分工也隨之發生變化,簡單說,女人不能僅僅坐在家裡當金絲雀了,必須得出去工作,如果不是去當舞女歌女,那麼就走進新興的寫字樓當列印員或者秘書,或者放下身段去給新貴當家庭教師。這個時候,行動不便的裙裝顯然不合時宜。

  

  這個時候,香奈兒女士將衣領解開,並穿上可露出腳踝的男性褲裝,自信滿滿的昂首街頭;當布料供應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短缺之際,她採用了原本只用於男性內衣的針織面料製成了令人驚嘆的女裝,她捨棄了緊身衣和大篷裙,讓女性至今仍享受著行動與選擇的自由。我想現在很多女性消費者都認為香奈兒是奢侈品,是貴婦品牌,卻可能沒有想到它最開始恰恰是根植於有勞動慾望,想要靠自己養活自己的新興職業女性群體,香奈兒女士曾經說過她之所以設計這些剪裁簡潔,偏男性化的服裝,就是希望女人們可以跟男人一樣自由地出現在街頭、酒店、吧台甚至吸煙室,是的,香奈兒的吸煙裝是相當經典的,女人穿上去氣場立刻高漲兩三米。

  

  與服裝相匹配的就是髮型,香奈兒女士率性地留著一頭短髮,很多年後,不少搞研究的時尚專欄作者也承認這是她設下的「陷阱」,短髮更適合香奈兒的經典設計,香奈兒女士關於短髮的名言是:我剪短頭髮,我不是改變時尚,我就是時尚。

  可見,香奈兒打破當時太太小姐們推崇擁護了幾十年的時尚潮流,像一個「野蠻人」一樣將男人服裝的設計引入,恰恰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一戰時期她已經意識到,女人啊,你的名字不能再是依附了。這是香奈兒女士在時尚領域的叛逆行為。

  

  接下來我們說香奈兒的情感觀。

  她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感情生活:我仍然無夫無子,沒有任何迷人的幻想。

  孤獨,是在她的自述中最常使用的關鍵詞。

  但是,你一定不要認為香奈兒女士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內心充滿的是悲涼和無助,恰恰相反,我認為她是真正理解了孤獨的意義,並且為之能夠憑藉工作而與孤獨相處,是值得自豪的。

  「孤獨錘鍊了我的個性,讓我擁有了暴躁、冷酷傲慢的靈魂和強健的身體。」請注意這種描述完全可以放在與香奈兒同一時代的偉大男性身上,比如香奈兒的好朋友,英國首相丘吉爾。

  這恰好說明,在精神領域香奈兒女士與這些男人是平起平坐的,在當時的女性中是相當叛逆的。

  

  是的,在愛情方面,香奈兒曾經很失敗,比如曾經痴迷地戀上前面所說的音樂家,那位創作過《春之祭》的斯特拉文斯基,她也的確曾經與納粹軍官相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閉店鋪,與戀人在瑞士避世。

  但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她又捲土重來了,經典的山茶花造型就誕生於這個時期。

  短厚呢大衣、喇叭褲的經典設計再一次俘獲了被戰爭洗禮,存活著的獨立女性的心。

  

  香奈兒深知自己作為一個女人,有很多傳統觀念不太能接受的「缺點」,比如刻薄、霸道、孤僻等等,但是她說過「我選擇了我想成為的樣子,你不愛我又有什麼關係」,即使在情路上也不少坎坷,事後的她從來不做怨婦,因為「沒有時間討厭你」,她從孤獨中獲取了力量,並且對孤獨進行了審美,在她的理念中,只要一個女人穿上好看優雅的裙子,人們就會忘記她來自於哪裡而牢記她當下的美麗。

  

  很遺憾的是,現在很多迷戀香奈兒品牌的女性朋友們,並沒有真正領悟品牌精神,單純地認為它很貴,這是與香奈兒的初衷相違背的,「奢侈的反義詞不是貧窮,而是粗俗」,記住了嗎?

  

  香奈兒女士從1905年剛來巴黎當咖啡廳歌手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從不動搖,並強硬地推進,直至達成目標。我可以戀愛,甚至談好幾個戀愛,但並不意味著我將沉迷於情慾中,並且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我要做的是靠自己的才華賺取財富,並且成為跟戀人們一樣階層的重要人物,無論男女都不得不正視我締造的品牌帝國,我就是這個帝國永遠的開拓者。

  1971年1月,香奈兒女士去世,享年88歲。現任香奈兒品牌的主要設計師卡爾.拉格菲(Karl Lagerfeld,就是大家俗稱的老佛爺)在1986年開始掌舵,他用新的手法演繹著香奈兒精神。

  

  這位有著瑞典和德國血統、總是戴著黑色大墨鏡的鬼才設計師,最為人所稱道之處正是他與香奈兒女士一樣,充滿才華卻又流著離經叛道的血液。他在上任后的第一季就將長裙裙擺剪破,搭配鮮艷誇張的假珠寶首飾,震驚了整個時尚界,也將Chanel聲勢在這20年內推向另一個高峰,並且在最近的10年內通過明星效應延續並加強了品牌在普通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

  

  香奈兒女士是一個大寫的硬漢,她的所言所行在當時的社會無疑都是離經叛道的叛逆,但這種叛逆並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時代選擇了她,因為她代表著追求個性獨立、物質自足乃至精神自由的戰後職業女性群體,香奈兒恰好是這股正能量潮流的弄潮兒,直到今天,這種「叛逆的正能量」也是能夠滋養當下90后的年輕一代。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