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高校錄取名額之爭引發階層對立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6-12 21:39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紐約時報



程楠(音)花了許多年時間來努力確保16歲的女兒能進入家附近的一所高校。她們住在南京,華東地區的一座富裕城市。她清晨5點半叫醒女兒學習數學和古詩詞,把她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暑假也只休息20天。

因此,當官方宣布這裡的大學要錄取更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減少南京本地名額的時候,程女士非常憤怒。她和上千名家長一起到政府辦公樓外進行了抗議,高喊「教育公平!」一類的口號,並要求與省長見面。

「憑什麼要吃我們碗里的東西,」現年46歲的程女士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在報社從事藝術編輯工作。「我們跟其他家庭一樣艱辛。」

最近幾周,至少有20多座城市的家長走上街頭,譴責政府試圖增加欠發達地區的學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種非同尋常的激烈反對不僅在考驗共產黨控制階層衝突的能力,也在考驗習近平總書記的政治智慧。

中國的大學入學競爭十分殘酷,一直以來都會帶來焦慮和對立情緒。不過,這一輪抗議活動有不少是通過社交媒體組織起來的,而它們的範圍之廣、強度之大,似乎讓當局措手不及。

癥結在於國家控制的高等教育體系:頂尖學府集中在富裕的大城市,並多數分佈在沿海地區,而內陸地區主要是實力較弱、經費不足的學校。

錄取機會幾乎完全取決於名為「高考」的一次性全國考試。今年的高考於上周二在全國各地展開。這一考試被認為是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以至於許多家長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幫他們準備。政府還發出警告,高考作弊適用於最高七年的刑期。

高考為大學錄取制度帶來了選賢任能的色彩,但政府將高校錄取名額里最大的部分留給了本省市的學生,實際上讓來自內陸地區的學生更難進入中國的一流學府。

近年來,當局試圖應對這一問題,給入學人數偏少的地區增加進入頂尖學府的名額。一些省份還給來自少數民族的學生高考加分。

今年春季,教育部宣布將安排14萬錄取名額給欠發達省份的考生。這個規模佔到了一流院校總招生名額的6.5%左右。不過,按照教育部的說法,它會要求這些學校減少本地招生,從而騰出名額。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樣的計劃引發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抗議活動。

華中地區的大城市武漢以其優秀的高校聞名,那裡的家長圍住了政府大樓,要求給本地學生更多名額。在東北地區,哈爾濱的家長在街頭遊行,高呼新的入學名額政策不公。

在貧困的人口大省河南,洛陽的抗議者提出孩子們應當得到「平等的愛」。在北京西南方向幾小時車程的地方,保定的家長指責政府迎合城市精英,而不顧鄉村學生的利益。

「他們要水、要地、要糧食的時候,就直接過來拿,」參與了保定抗議活動的42歲電工陸建(音)說。「他們就是不讓我們的孩子去北京上學。」

政府在小心應對,封殺了有關這些呼聲的新聞報道,下令警方控制此類示威活動。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抗議對習近平主席構成了微妙的挑戰。他的標誌性口號是「中國夢」,呼籲民族復興,但內涵模糊。許多人將這一概念與教育機會的承諾聯繫起來。

「傳統的中國夢是希望孩子通過相對開放的選賢任能與平等制度來上升,」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法學教授、研究中國政府的專家明克勝(Carl F. Minzner)表示。「當大眾認為這一點受到了挑戰的時候,他們的怒火就點燃了。」

習近平提出,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或許會動搖黨的執政根基。他領導的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在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方面的投資來緩解貧困地區的不滿情緒。不過,黨內領導層也擔心會疏遠規模日益擴大、訴求日益增多的城市中產階級。

「問題在於,他們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將城市既得利益者享有的特權重新分配出去,而這些城裡人很多在體制內工作,」明克勝說。

過去20年裡,政府新設了成百上千家高等教育機構,大學的入學人數從1998年的340萬飆升至2015年的2620萬。不過,增長的人數中許多來自三年制的專科。

與此同時,中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並不光明。這讓家長擔心將一輩子的積蓄浪費到劣質院校里,於是更加渴望要把孩子送入好學校。

對高考本身的不滿也在加深。這一考試製度參照中國古代的科舉,意在增強社會流動性,將大學開放給分數達標的所有人。然而,批評人士稱,高考制度現在帶來的是相反的效果,實際上在加深城市與鄉村學生之間的鴻溝。

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大城市的頂尖大學是就業門路最廣的,但也是最難進入的。在這些高校里,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大大不足。那是因為他們就讀的學校資金少,請不到好的老師,沒有現代化的技術設備,也因為招生人員偏愛錄取本地生源,這意味著欠發達地區的學生的錄取分數要高於本市學生。

「這種機制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向特權群體傾斜,」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社會學家劉思達在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這些地區的學校沒有改善,我覺得中國教育不平等的狀況不會有任何重大變化。」

然而,政府計劃通過削減大學的當地招生名額來解決不公平問題,卻觸及到中國幾座最現代城市的家長的失望情緒,他們對缺少高質量的學校頗為不滿。

北京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稱這種強烈反應是「長期被壓抑的積怨的爆發」,並接著表示應該考慮對教育制度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

他說,一批全國性的高校可以依靠高考,在全國範圍內招生,省級高校則可以重點錄取省內學生,如此一來就更像美國的公立高校了。

但鑒於資源有限,且存在民族和地域偏見,任何變化都可能遭致批評。比如,一種常見的抱怨是,來自新疆的學生接受的教育低於平均水平,不應享受高考加分。新疆位於中國西部,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維吾爾族的聚居地。

北京的一群家長向教育部提交了投訴,稱一所精英高中從全國各地招收的少數民族學生不應被當做京籍學生,北京的高校應該將名額空出來,面向其他京籍學生。

在河南等較為貧窮的省份,民眾的憤怒通常指向當地政府,認為政府對教育投資不足,進而導致孩子註定會在一個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裡失敗。

「北京學生上重點大學而我們落榜時,有的學生從考生變成了民工,」河南家長上月轉發的一封公開信寫道。「我要問造成這個局面的罪魁禍首是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9: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