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志摩一生中的三個女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6-12 14: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 徐志摩

  

  

  

  


  結婚照

  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為當時知名醫生。張幼儀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讀於蘇州師範學校、德國裴斯塔洛齊學院幼師教育專業。1915年嫁給徐志摩,1918年生長子徐積鍇(阿歡),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與徐志摩簽字離婚,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遂歸國,1926年開展她上海的事業,在東吳大學教德文、接辦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經營雲裳服裝公司。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痴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在英國倫敦、沙士頓,以及後來在德國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對待張幼儀並不友好,甚至有些慘酷。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后,不久張幼儀就懷孕了。此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勵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沒有理睬。只是在要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才找到柏林,逼著她簽下了離婚協議。   

  產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后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於從小腳的陰影里走出,成為一個「穿西服」的,令人矚目的新女性。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回國后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台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起的,為的是讓後人知的著作。


    

  

  

  

  林徽音

  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堂叔林覺民。培華女子中學畢業后赴英國留學,1924年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1925年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於溫哥華結婚。

  作為一個出名的才女,林徽音對於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點光」的愛最終遺棄,究竟是因為她的明智,還是因為她的膽怯,眾說不一。她有著文學和藝術上的天生的聰明,也因此有著對於詩人的熱情不可信任的直覺了解,所以她最後和父親的好朋友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結了婚。

  婚後,林徽音便用她的繪畫才華替學習西方的建築理論,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建築的丈夫畫草圖,整理古建築遺跡。「梁的著述中的插圖,都是經由林徽音的手繪。因為怕戰爭對所剩不多的古建築的毀壞,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國后便去邊遠的內地農村記錄繪製中國古建築的圖樣,生活條件的惡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無論怎樣也不能放棄那些即將被毀的古建築,林徽音也就拒絕了再回美國養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沒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從許多即將倒塌的亭台樓閣廟宇宮殿中得來的草圖謄正成最滿意的最細緻的記錄。

  與此同時,她和徐志摩之間的那段情,卻仍然藕斷絲連。連徐志摩最終發生的意外,也是為了要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與徐志摩的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成為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連她的丈夫梁思成對她感情的了解及緘默也成為另一個謎:梁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徽音一直擺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並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麼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林徽音,這個徐志摩窮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終究沒有許給徐志摩一個未來。或許,只有兩個人愛到極至,才會達到林徽音對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愛,可以是這樣的,不要說我明智,也不要疑我膽怯,愛,根本無須世俗婚姻的承諾。
  

   風流倜儻的浪漫的詩人

  

  這是他與小曼新婚的洞房

  

  

  陸小曼並不漂亮, 放在今天只能作為綠葉而已.

  他一生浪漫,愛上了一棵幽谷百合,又愛上了一朵怒放的 玫瑰。

  


  

  

  

  

  明媚如斯,怎怨詩人痴情相加

  陸家原是常州的望族,世代書香,加上陸老先生是學者兼外交官,很有學問,因 此小曼家學淵源,自小就受琴棋書畫的熏陶。她 9歲隨父到北京,後來在北京教會學 校聖心學堂讀完中學課程,法文的基礎已很好。15歲起,又專為她請了一位英國女教 師教她英文。 3年後,她的英文也很流利了。18歲開始,北京社教界已經傳聞有一位 外交官的掌上明珠,能詩能畫、能寫一手蠅頭小楷,能唱歌,能演戲,並且熱情、大 方、彬彬有禮。因此,北京許多大家子弟和少年得志的新貴,都想和她接近,求親者 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她在19歲時,由父母做主,嫁給了無錫人王賡。王賡畢業於清華 大學,後來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哲學,又轉到西點軍校攻軍事,他與美國名將艾森 豪威爾是同學。1918年回國,第二年,顧維鈞被北洋說什麼任命為我國出席巴黎和會代 表、王賡任武官。

  王賡比小曼年紀大得多,做事幹練沉著,但是在家庭生活上,他缺乏吸引力。 王賡對小曼是很寵愛的,但是,他像一個大哥哥哄小妹妹那樣,愛護有餘,而溫 情不足,小曼對他自然是敬多而愛少。這一對夫婦,實際上有點封建包辦,因此,雖 新婚不久,但在夫婦的形式下,中間空白不少。後來,王賡被任命為哈爾濱警察局長, 小曼不願去東北,仍住在娘家,因此感情上更加淡漠了。雙方都深知這點,但由於都 講究品德和信守,暫時還是相安無事的。

  徐志摩與王賡原是好友,經常在一起,每當星期日,他常與小曼夫婦到西山看紅 葉,來到今雨軒喝茶,或去舞廳跳舞。小曼愛好文藝,對志摩這樣一位才情橫溢的詩 人自然是很敬仰的,因此經常向他請教一些文藝上的事,感情雖很融洽,但很純真。 王賡在北京時,因事忙,有時不能陪小曼出遊,就邀志摩代勞。起初,志摩也出於友 情難卻,加上對小曼印象極好,也就樂於充其任。但是,人畢竟是有感情的,何況愛 好相同,意趣相投,共同語言一多,談話內容就豐富了。自從王賡調任哈爾濱后,志 摩和小曼接觸機會更多了。那時候,雖然社交已經公開,但是北京的封建意識還是很 濃的。社會上對這兩位男女才子本來刮目相看,他們的接觸一多,就瞠目起來,流言 蜚語也就離奇了。這些不負責任的流言,就給他們的交往帶來壓力。人的感情也真奇 怪,越是出現壓力,越是有人誤解和非難,越要鬥爭,感情也越深了。因此,他們很 自然地從友情發展為愛情。志摩當時是比較能剋制的,因為一個使君有婦,一個羅敷 有夫,他立即想到懸崖勒馬,以免掉進愛情的深深的旋渦中不能自拔。因此他在1925 年赴歐洲,以便使愛情的火焰冷卻下來。但是到了柏林,感情上受到新的打擊,他心 愛的兒子彼得已經在一周前夭折了。志摩在悲傷之餘,更覺在異國有飄泊之感。這時, 他突然接到小曼病重的電報,他又不顧一切地回到北京。這一回來,兩人更難捨難分 了。志摩與幼儀的婚約也在此時解除。 用小曼自己的話來說:「他給我的那一片純潔的真情,使我不能不還他整個的從 來沒有給過人的愛!」


[/c]

Flash: http://syrg2005.home4u.china.com/flash/zbkq.swf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