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瑮(1883~1944)是為數不多的中國第一代物理家之一,他很可能是其中第一個從美國的大學畢業的。夏元瑮曾在廣東省政府的資助下就讀於耶魯大學。1907 年畢業后,他進入柏林大學跟隨 Max Planck、Heinrich Rubens 繼續深造,1912 年回到中國。隨後他在北京大學任六年理科學長(相當於後來的理學院院長)。值得注意的是,1919 年回到柏林並通過普朗克介紹見到愛因斯坦(Einstein)前,夏元瑮並沒有接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夏元瑮早期對相對論的抵觸大約是受到了他在耶魯大學的教授 Herny Bumstead 的影響。然而在1919~1921年間師從愛因斯坦后,夏元瑮成為了一名熱情的相對論擁護者。他在中國做了大量演講,發表了許多文章,闡釋並推崇愛因斯坦的理論。1921年,他首度將愛因斯坦唯一的暢銷書《狹義與廣義的相對論淺說》(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ies)翻譯成中文。
夏元瑮
夏元瑮對中國上世紀 20 年代初的「相對論熱」貢獻良多。他的耶魯校友張大椿(1883~1978)1909 畢業於電氣工程專業,1913 年加入北京大學理學部,並於 1920 年任物理系主任。這二人留美期間都僅獲得了Ph.B.學位(Bachelor of Philisophy,相當於本科學位,譯者注)。
王守競於 1925 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隨後於 1926 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Masterof Arts)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在那他同幾個好友和研究生同學加入了由 I. I. Rabi 組建的小組,學習當時學校里尚無人講授的新量子力學。1927 年 12 月,王守競提交了他的畢業論文《新量子力學下的常態氫分子問題》,整個哥大沒有人能指導他。不過他仍然在 1928 年 6 月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成為美國最早專門以量子力學為論文題目獲得博士學位的五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王守競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指導教師的!作為一個外國人,他甚至獲得了 1928~1929 年度的國家研究獎金,使得他回國前得以到威斯康星大學和 J. H. Van Vleck 共事。在1929~1933 年間,王守競先後在浙江大學與北京大學執教。
周培源是王守競在清華的同學與好友,他先在芝加哥大學用兩年的時間成功地取得了本科和碩士學位,而後於 1927 年初前往加州帕薩迪納。在加州理工學院,周培源與 H. Bateman、B. Podolsky 和 E. T. Bell 共事,並在 Bell 的指導下完成了有關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學位論文,只比王守競晚一天拿到了博士學位。他 1928 年夏拜訪過哈佛、普林斯頓和康奈爾的物理學家后,於秋天前往歐洲,到哥本哈根拜訪了 Niels Bohr,在萊比錫與 Werner Heisenberg(和 I. I. Rabi一起)、在蘇黎世與 Wolfgang Pauli 做博士后,直到1929年回到清華大學。在這以後的 23 年裡,周培源是清華理論物理學的唯一帶頭人。但面對日本的侵略,周培源於1937 年末將研究課題從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轉為湍流方向,期望研發出可應用於國防的科技成果以報效祖國。分別專攻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王守競與周培源,本應成為中國理論物理學的一對理想的帶頭人,但可惜,均迫於日本侵華的壓力而放棄了自己前景美好的研究項目。
王竹溪從劍橋大學歸國后,在昆明指導了楊振寧的碩士論文,並激發了楊對統計物理學畢生的興趣。Paul Dirac 在將張宗燧帶到 IAS 前曾邀請他於 1946~1947 年到劍橋大學講授量子場論;幾十年後,楊振寧稱讚張宗燧為「一代物理學大師」。彭桓武與 Max Born 合作密切,並在 1945 年接替 Walter Heitler 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的助理教授,這大概是第一個獲得歐洲教授職位的中國人。林家翹成為了著名的應用數學家,並在麻省理工學院任學院教授,他曾在1972~1974年任工業與應用數學協會的主席,並於 1979 年躋身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動力學獎項的第一批獲獎者。胡寧在 Paul Epstein 的引薦下於 1943 年秋從加州理工學院來到 IAS 與 Pauli 共事,而 Pauli 對他的激勵使胡寧成為了首個「利用EIH處理引力輻射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