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角膜移植技術日趨成熟,但用作移植的角膜主要來自眼外傷或其他需要摘除眼球的角膜,這種移植供體材料的數量卻少得可憐,阻礙了角膜移植的發展。直到1931年5月6日,大膽的俄國眼科醫生弗拉基米爾·費拉托夫 (Vladimir Filatov )成功地把一個剛死亡的人的眼角膜移植到了另一個人身上,並首創了2-4℃溫房保存屍體眼球48小時的方法,才使得角膜資源大大增加,並推動了眼庫 (Eye Bank )的建立。
從左往右,依次為:愛德華·席姆、拉蒙·特羅維霍和弗拉基米爾·費拉托夫(圖片來自wiki百科)
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角膜移植術重見光明。現在,角膜移植手術成功率可高達90%以上,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網站數據,93%的角膜移植案例在術后1年恢復良好。隨著這項技術的成熟完善,世界很多國家都紛紛建立眼庫來保證角膜移植供應。以美國為例,美國眼庫協會中的76個眼庫2013年進行了72,736例本土角膜移植,並向美國以外的國家輸出了14,953例角膜供體。鮮為人知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斯里蘭卡不僅能保證本國角膜移植的供應,還是一個角膜輸出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