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媒:人類首次眼見「人魚」卵孵化過程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6-6-2 2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6-02 12:12: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朱方雨

  核心提示:波斯托伊納生物學家莎索形容這是人生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親眼見到洞螈卵。在野外從來沒有人見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洞螈即使不吃東西也可存活10年。(法新社)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道 外媒稱,全球許多科學家與動物愛好者正熱切期待能在今年6月看到世界第一批在人工控制環境中孵化的洞螈幼體。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日報道,俗稱「人魚」的洞螈屬於兩棲類,它們沒有眼睛、皮膚滑溜半透明,四肢細小,終身棲息在地下水形成的黑暗洞穴中,而且它們壽命極長,可存活100年,但每10年才交配一次。

  報道稱,位於中歐小國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西南部50公裡外的波斯托伊納溶洞為洞螈的主要棲息地,這個號稱世界最長且最大的溶洞每年吸引70萬遊客。

  今年1月科學家在該溶洞中發現了60顆洞螈卵,目前仍存活的有24顆,卵中幼體已長出鰓,心跳也清晰可見,預計6月初就會孵化。

  波斯托伊納生物學家莎索形容這是人生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這是人們第一次真正親眼見到洞螈卵。在野外從來沒有人見過。」

  目前,這24顆卵與產下這些卵的雌性洞螈放置在一個完全遮蓋的黑暗缸中。科學家以夜視攝像機全天候觀察缸中的動靜,到訪的遊客也可以通過旁邊一個電視屏幕觀看附在一塊石頭上的細小、半透明洞螈卵。

  波斯托伊納溶洞發言人說:「我們希望很快就能向大家宣布好消息。」

  據介紹,洞螈擁有靈敏的嗅覺與觸覺,以螃蟹、蝸牛、昆蟲為其主要食物來源,身長可達35公分,成長期需要10至15年。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沙發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6-6-2 23:13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孤獨而絕望的繁殖:渦蟲向自己頭部注入精子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Macrostomum hystrix是一種水生小型渦蟲,它們在孤獨時的繁殖方式令研究者感到難以置信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從蛞蝓交配時刺傷對方的陰莖,到昆蟲界屢見不鮮的交配后同類相食,動物界中的性愛策略有時古怪得令研究者都目瞪口呆。近日,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更加難以置信的繁殖現象,一種渦蟲居然是用針狀的「陰莖」刺入自己頭部,注入精子來進行繁殖。

  這種奇特的渦蟲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它們生活在水中,學名是Macrostomum hystrix,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非同尋常的自我受精策略可能是由於「很低的交配可能性」而演化出來的。Macrostomum hystrix是大口渦蟲屬的物種,長度只有約1毫米,通體透明,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動物。通常,它們會利用針狀的突出物——稱為「交接刺」——刺入同類的體膜,這種方法被科學家稱為「創傷性授精」。

  然而,當「性伴侶」稀少的時候,這些渦蟲似乎只能掉轉身體尾端的交接刺,朝自己的身上刺去。瑞士巴塞爾大學和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對這種渦蟲進行了研究,有些個體是單獨培養,有的則以小規模集群的形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研究團隊對每隻渦蟲所具有的精子量進行了測量,並發現了「顯著不同的分配方式」。集群的渦蟲具有更大數量的精子,但主要集中在尾端。單獨培養的渦蟲所具有的精子則主要集中在頭部。

  這一結果顯示,當缺乏交配對象的時候,Macrostomum hystrix會向自身注入精子,而注入的部位「包括甚至是專一的在自己的頭部區域」。進入頭部區域的精子會移動到渦蟲身體的中部,在那裡完成授精。(任天)

  (2015-07-03 10:44:0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3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6-6-2 23:14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港媒:兩顆卵子產健康幼鼠 科學家改寫繁殖規則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片來源: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道 外媒稱,科學期刊《細胞研究》11月17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上海有一群科學家,正在改寫繁殖的規則。他們破天荒地實驗將兩隻雌性老鼠的基因材料組合在一起以製造健康的後代。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18日報道,但研究人員們說,他們強烈反對利用這種技術來製造人類後代,因為這會引發嚴重的倫理和基因問題。

  報道稱,該研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李勁松教授率領。他們修改了卵生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讓這些細胞具備精子的功能,之後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由此產生的一批小老鼠就有兩名基因母親。

  李勁松說:「整個過程都無須雄性參與。」

  「精子是可以被取代的,這在實驗中可以清晰看到。」

  「我們所需的只是一對卵子,用這些卵子我們可以製造出健康的幼崽,組成一個家庭,一個集群,甚至一個王國。」

  報道稱,研究員們一開始只是對卵子和精子生成的幹細胞的基因相似性感興趣。但出於好奇,他們將一個卵生幹細胞注入一個成熟的卵子,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許多次的失敗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兩個基因,H19和Gtl2,可以影響兩個卵子對彼此的「壞印象」。

  李勁松說:「第一印象總是很重要。自然的卵子對彼此有壞印象,所以它們無法融合。」

  報道稱,團隊抑制了這種「壞印象」機制的辦法是,控制上述兩個基因在卵生幹細胞中的表達,然後再將該細胞介紹給另一顆卵子。

  這一招見效了,胚胎也隨之產生。 但100個人工製造的胚胎,最終只能產出大約15隻健康幼崽。李勁松說,他們希望將成功率提升到20%。

  他說:「但無論我們怎樣優化技術,都不可能是100%安全的。」

  「所以,我們永遠不會將這技術用在人類身上。」

  「自然創造了男人和女人,差異的存在肯定有充分理由。」

  「欺瞞(差異)不僅會產生倫理危機,還會導致不可測的後果,比如惡性變異和疾病。」

  研究員們還指出,如果只用兩個父親的基因材料,上述方法就無法奏效。

  李勁松說:「兩顆精子不能創造嬰兒。你總是需要一個卵子。」

  「精子比卵子小得多、簡單得多。卵子有可能被改變成精子,但反過來就會困難得多。」

  報道稱,這些研究成功也引發了更多該團隊試圖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李勁松和他的團隊希望進一步的研究會解開有性生殖背後的機制。

  他們說,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索有關生命的最基本的議題。

  李勁松說:「生命開始的最初發生了什麼事?自然為什麼要讓男人和女人一起創造後代?通過什麼機制實行性別法則?」

  「這些問題仍然吸引著生物學家的興趣,就像宇宙大爆炸吸引著物理學家一樣。我們的研究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有助解答部分謎團。」

  報道稱,當被問到這種科技是否對內地的女同性戀伴侶有利時,性學家、中國社科院退休教授李銀河說,並非所有女同性戀伴侶都想有自己的親生孩子。

  她還表示,對有關技術應該高度謹慎。

  李銀河說:「如果我們要在人類身上運用這種技術的話,應該要極其小心。」

  「在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得到解決之前,這種技術應該長期留在科學實驗室里。」

  (2015-11-18 12:12:1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7: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