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各國「語文教材」怎麼編?俄羅斯:普希金屹立不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眾作家「進進出出」普希金屹立不倒
  按照俄羅斯教育部要求,中小學《俄語》課的關鍵是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死記硬背課本中的內容。除《俄語》外,語文學習還有《文學》課本。在俄羅斯,圍繞俄語書內容的爭議在減少,但如何編寫還是眾口難調。
  以莫斯科中小學生使用的「德拉法」出版社編寫的語文教科書為例,七年級學生卡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俄語》課本是2014年再版的,厚200頁,編者算是教育界的名人。但卡佳的媽媽卻抱怨,如今的俄語書不再像蘇聯時期那樣嚴謹。莫斯科語言大學大二學生馬麗婭·庫普佐娃也認為,蘇聯時期的俄語教科書更為嚴謹,因為「那時教科書的校訂工作由4個人完成,現如今只有一個人負責」。
  據了解,一二年級「德拉法版」俄語書主要涉及書寫規則和詞語使用,三年級到九年級主要講語法和文學。課文內容是俄經典文學作品選段,但很少有當代文學作品。九年級學生娜斯佳認為,她用的教科書相當不錯,書中許多語法規則的解釋和習題都符合學生的年齡和生活經驗。娜斯佳的媽媽也對記者說, 「新版《俄語》內容更加細緻,策劃和編排也十分精心」。
  經歷蘇聯解體之痛和複雜的政治體制變革后,俄中小學語文教材近20年一直處於變動之中,有的變化當地人認為合情合理,有的則莫名其妙。按一些教育學家的說法,隨時代而改變是語文教材與生俱來的屬性。尤其是語文教材中的文學部分,當文學史界的主流觀點發生變動時,某些作家的作品必然會「進入」或「退出」語文課本。蘇聯解體后,一批蘇聯作家「退出」了俄語教材,一批「被蘇聯政治埋沒的俄羅斯和蘇聯作家」成了俄羅斯語文課本中的新寵。
  「為什麼普希金永遠是俄羅斯語文課本中的常青樹?」按俄羅斯教育家貝斯特洛娃的說法,普希金詩歌作品之所以堪稱經典,是因為它們在語音學、語義學和語言風格等各個方面都是無法替代的最好範本。
  俄羅斯教育界過去一直就語文教材中選擇哪些作家、哪類作品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無休無止的爭論,但近年來爭論的焦點逐漸減少,越來越轉向討論教學方法或是詩歌、小說、童話、寓言等體裁在課本中所佔的比重。俄教育界不再像過去那樣對「語文教材的政治正確性」興趣盎然,他們眼下更關心的是入選作品的語言魅力、文本特質、句子構成等方面的內容。

「老鼠逃學」爭議中被保留
  在日本千葉的書店,《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由教育出版社、三省堂、光村出版社等5家機構出版的語文教材。有的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封面上的「國語」二字就從假名變成漢字。日本中小學校語文書以內容生動著稱,同時也隨著時代變化經常調整。
  日本語文書的內容涉及尊重生命、環保、維護人權、保持社會福利、熱愛家鄉、安全和防災等內容,都非常貼近生活。日本國語教材選文的來源也很寬泛,不光有文學家的經典名著,還有行業精英的大手筆或「心靈雞湯」。比如有的教材選了國寶級名醫日野原重明的隨筆《想要對你說》,有的選了繪本作家木村裕一的《乘風飛翔》。日本的語文教材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語言和寫作的能力。在6年級課本中,詩歌的比重有所增加。
  日本語文書中經典的內容可以影響兩代人。東京一位40多歲的男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兩個孩子已經上中學,有時聽孩子朗讀課文,覺得很親切,因為就是自己小時候學過的。如光村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語文書中,有篇荷蘭作家寫的童話,從1977年就被選進教材,直到現在。據他說,這樣的文章還有不少。讓這位中年父親感觸比較深的是,日本語文教材在戰後的變化。戰前的語文書中充斥著宣傳忠君思想的內容,等到了美國佔領和管制日本初期,很多教材還來不及修改和印刷,於是學校只好讓學生把這些不當的內容都塗黑后再帶到學校。
  在日本,由於社會和國家理念的變化,加上教科書審定製度的不斷完善,關於教材內容的爭論已經不多。2008年7月,讀賣電視台曾報道說,二年級語文教材中《喵》一文寫了「3隻小老鼠逃學去和貓摘桃子」的故事,有部分小學生家長認為這篇課文似乎不太適合小學生閱讀,容易造成「可以逃學」的錯誤認識。但也有家長說,逃學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正確引導孩子即可,建議不用刪改。最終,出版社還是保留了這個有趣的故事。

名家名篇浩若繁星多元展現法語魅力
  「在法國,不管哪家出版社出的法語教材都會有雨果的文章,只是大家選的都不同。」在做有關法語語文教材編寫的採訪中,《環球時報》記者聽到這樣的解讀。這就好比中國的教材出版,各家肯定都會選《水滸傳》《三國演義》的章節,只是選哪段要根據各自的編寫標準定。以法語為傲的法國人,把法語教學看得很重:按照法國教育部公布的教學大綱,法國教學的7個目標中,首先就是讓學生充分掌握法語的閱讀、理解、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的能力,因為這是掌握其他學科的基礎。
  法國中學的語文目標是讓學生掌握9000到10000個單詞,了解所有的語法與修辭規則,做到閱讀沒有困難。法國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十分注重名家、名著的選用,同時讓所選文章兼顧各類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有關民主制度的運用、法律的運作、人與人的關係等相關內容也大量出現。《環球時報》記者翻閱了使用最為廣泛的——由羅貝爾出版社出版的中學2016年新版三年級法語書,封面印著《法語》,書厚378頁,全彩色印刷,零售價格22歐元。法國教材由政府免費提供,要求學生循環使用。
  這本法語書分5個單元,包括自我介紹、揭露社會弊病、從詩意視角看世界、城市與社會的行動、進步與科學夢想等。所有文字和配圖均出自名家之手,堪稱文化精品。從這些單元主題看,法國的語文教學不僅傳授語言知識,還涉及各種社會問題。如第一單元選用了著名作家畫像和文字,其中有耳熟能詳的盧梭《懺悔錄》等。揭露社會弊病的單元選有伏爾泰、拉封丹、斯威夫特等法國或外國文學家寫的寓言與諷刺性文章。在「從詩意視角看世界」單元里,有雨果、波德萊爾等名家的散文與詩歌。據記者統計,這本法語教材共引用17世紀到21世紀的22位著名作家和名流的作品,其中法國文學家為主,如雨果、喬治·桑、伏爾泰、盧梭、杜拉斯等,外國作家中有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等人的作品。
  法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與時俱進,從過去純粹的文字教學、語法分析與修辭,到現在注重語言表達、閱讀理解與各種圖像分析,豐富性、多樣性在不斷增加。法國語文教材發展到今天,主要由三四家專業出版社來編寫與發行,形成一個非常專業化的領域,人們的選擇並不大。法語教材事實上是相當成功的:《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個法國朋友均表示「對法語教材十分滿意」。在企業做高級白領的雅克說,現在還對中學法語書的內容記憶猶新,欣賞其中的名家名作讓他成為文學愛好者,這方面的修養對他的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從事新聞工作的多米尼克也是因為中學喜歡上法語課,喜歡寫作,大學畢業后當上記者與編輯。

美國:學區自主選文,經典多於古典
  總的來說,因治理方式和教育結構的特殊化,美國中小學沒有全國性或全州性的統一教材。儘管聯邦和州政府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聯邦和州經費撥款來影響各個學區,但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權由學區董事會拍板。在「語文」教學上,美國中小學一般把閱讀和英語語言(English Language Art)教學分開。就閱讀課的內容來說,學生和老師有極大的選擇自由,這也造成美國幾乎沒有所謂的「語文課本選文」問題。
  美國教材雖五花八門,但每個年級的內容都強調循序漸進。美國中小學不同科目可設「快班」「天才班」,這些班的教學內容和一般班比要高出一到三個年級的水平。但不管美國的語文教材如何因材施教,都不會有太「古典」的內容。在美國240年的建國歷史中,一些名人的文章和演講都成為範文,比如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和總統林肯的精彩演講等。美國的教科書都比較大,一般16開本,兩三百頁厚,不過孩子們並不需要每天都把書帶回家。
  因為版本各異,所以美國的語文教材做了哪些改動通常不會引起更大範圍的關注。《環球時報》記者詢問了三四個家長和兩三個學生,大家對「美國語文教材怎麼改」的概念很模糊,更談不上爭議或質疑。大多數學校沒有規定固定的閱讀教材,而是鼓勵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己選擇書籍,如記者認識的一些美國孩子就選擇閱讀《哈利波特》《飢餓遊戲》等暢銷小說。在高中,有的學校會有專門的閱讀課程,這時莎士比亞的名著、近代英文詩歌都會閃亮登場。這表明,只要是傳世的經典,語文書中就少不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8: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