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史隨筆】中共革命家多有筆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20 0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現代文壇,多數作家撰寫發表文章時都用筆名。最著名者「魯、郭、茅」,「巴、老、曹」是也。作家是玩兒筆杆子的,有筆名不足為奇,但中共黨史上的許多革命家也有筆名,這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毛澤東字潤之(一作潤芝),眾所周知。早年他撰寫文章時,「澤東」、「潤之」常綴作筆名,如《湘江評論》上的多篇文章就以「澤東」為筆名。「二十八畫生」(因「毛澤東」三字共二十八畫)是毛澤東最有特色的筆名。1915年他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寫《徵友啟事》首先署用,與縱宇一郎(即羅章龍)互酬詩作及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皆署此名。20年代以後,毛寫文章又常用「石山」、「子任」等筆名。
  周恩來字翔宇,因旅歐時他常在天津《益世報》發表《旅歐通信》,便以自己的字「翔宇」作為筆名。周恩來被譽為現代政壇「四大美男」之一,青少年時期,英俊瀟灑,多才多藝,不僅戲劇演得好,而且筆耕不輟,文采飛揚。1914年在天津南開學校,他主編雜誌《敬業》,在創刊號上發表小說《巾幗英雄》《射陽憶舊》,詩《春日偶成》等。他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飛飛」,後來又以此為名陸續發表《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我之人格觀》等詩文,並創辦專欄「飛飛漫筆」。五四運動時期,周恩來又在《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以「飛飛」筆名發表《評現今輿論界並問益世報》《再問益世報》和《黑暗勢力》等文。與周伉儷情深的鄧穎超,原名鄧文淑,她除了以「穎超」為筆名外,還以「壹」或「1」署名發表文章,如《覺悟》第一期發表《為什麼》一文,即署名「1」。為何署名為「1」呢?原來五四時期參加覺悟社時,參加者各拈一個號碼,取其諧音作化名,她拈到「1」號,故取「逸豪」化名革命活動,並以「壹」或「1」為筆名發表文章。
  劉少奇長期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又是黨內傑出的理論家,他的化名多,筆名也多。「少奇」早年也作筆名用,如在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鬥爭時。1928年改用「肇啟」作筆名,1936年又用「陶尚行」、「莫文華」作筆名。此外還用過劉光明、劉作黃、劉祥、仲篪、尚陶、趙啟、三敬、謝康、虎服、呂文、華雲、開風、凱風、能、實等。因漢字用得太多太繁了,甚至想到用字母作筆名。1936年在北方局時,劉少奇曾撰《肅清立三路線的殘餘——關門主義冒險主義》一文,就以「K·V」為筆名。
  任弼時原名任培國,1921年去蘇聯學習時改稱今名。任弼時曾以「弼時」作筆名在《新青年》(季刊)、《無產青年》《中國青年》等刊上發表文章,並在《新青年》第四期上翻譯列寧的《中國戰爭》。1924年後根據「弼時」的諧音,以「辟世」、「避世」、「闢世」為筆名在《中國青年》上撰寫文章,同時又簡化為「P·S」作筆名署用。
  長期使用化名「洛甫」的張聞天遵義會議上被推選在中共中央負總責,建國後任駐蘇大使。張聞天是位具有學者氣質的革命家,他曾赴美留學,回國后在四川教中學,並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作品。參加革命后,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紅色教授學院學習並任教。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宣部部長、馬列學院院長等職。張聞天早年的文學著作有《青春的夢》《近代文學》等,譯著有《狗的跳舞》《盲音樂家》等。他除了「聞天」用作筆名外,還有:「劉雲」,與關黎平合譯馬克思《法蘭西內戰》一書時署名「平江」,1931年他在《鬥爭》雜誌上署用「思美」,1931年在《實話》等雜誌上署用,其他還有「哥特」、「科德」等筆名。
  與毛澤東同為遵義會議后「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原名王嘉祥,又名王稼薔。故而他以「家祥」、「稼薔」為筆名。
  陳雲,原名廖陳雲,早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和工人時用此名。后自動脫離商務,參加實際革命工作,「隱姓而不埋名」改稱「陳雲」。他參加了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后受黨中央派遣赴莫斯科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1935年,他以「廉臣」筆名寫了《隨軍西行見聞錄》,於1936年發表在中共主辦的巴黎《全民月刊》上,一時名聲大噪。
  共和國十大元帥中陳毅與葉劍英素有儒將之稱,屬於「上馬能打仗,倚馬吟詩文」的帥才。陳毅,小時學名世俊,字仲弘。長大后取號為仲弘,后改名「毅」,他曾說,如果取名要有意義的話,那麼萬事成功都得有毅力,《論語》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嘛。陳毅的筆名「曲秋」,文學色彩很濃。1925年他常以「曲秋」為名於《晨報副刊》發表著譯文藝作品和評論文章。如論文《論勞動文藝》《在列寧逝世周年紀念日與徐志摩的爭論》等,譯文《室中旅行法》等,在《小說月報》第十七卷第六期發表小說《歸來的兒子》。葉劍英筆名簡單。以「劍英」為筆名,1931年在《實話》第十三期發表《上海女工生活》。以本名為筆名的還有楊尚昆、李維漢等。
  彭真學生時代是山西太原的學生運動骨幹之一,曾接辦過青年學會。他筆名「春雷」,1922年曾在太原一中學生會刊物《一中學生半月刊》以此發表《五一節與中國工人》一文。
  被譽為中共「黨內五老」的謝覺哉與董必武,雖是老革命家也有筆名。謝覺哉原名維鋆,字煥南。「覺哉」、「覺」曾用作筆名,早年他在《湖南通俗報》上撰寫「小批評」之類文章時,用「覺齋」作筆名。此外還有「飛飛」(1924年用,另周恩來早期亦用),「見心」(1926年至1927年用),「敦夫」(抗日戰爭初期用),「馬彬」(1939年2月7日起至1941年5月15日撰文署用)。董必武原名賢琮,號璧五,后因人們多寫成「必武」,遂慣用之。以「必武」諧音「碧梧」,故而以「碧梧」為筆名,1923年於《先驅》雜誌第二十四期發表《農民運動》《藝徒運動》。
  瞿秋白是一位年僅28歲就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也是我國完整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統一觀的第一位思想家,和最早提出「理論聯繫實際」思想的理論家,他更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瞿秋白研究的領域之廣,涵蓋了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宗教學、中外文化比較、文學等領域,並且卓有成效,留下了500多萬字的著述。他的成就堪與魯迅齊名,被譽為學術界的「雙璧」。瞿秋白因著述浩繁,故而他的筆名之多在中共黨史上恐怕是無與倫比的。筆者不吝筆墨,列舉如下:
  一字筆名:默、顧、維,熱、血、沸、騰、了(五卅慘案發生后,《熱血日報》創刊,瞿秋白和劉少奇一道領導了「三罷」鬥爭,他以熱、血、沸、騰、了為筆名,寓意深遠)。
  二字筆名有:巨緣、秋蕖、維它、雙莫、雙林、維摩、美夫、狄康、屈章、啟凡、樊梓、董龍、范亢、易嘉、宋陽、向茄、向茹、華靖、靜華、魏凝、何苦、樂雯、何凝、蕭蔘、陸逵、商霆、維嘉、陳節、阿林。
  三字筆名有:屈維它、陶畏巨、史鐵兒、樊梓生、陳笑峰、司馬今、易陣風、范易嘉、卓樂歐、商廷發、史步昌。
  外文筆名:M·君、STR(筆名「史鐵兒」的英文拼音)、Sma Kin(「司馬今」的英文譯音)、V·T、J·K、A·T·T·、Menin。
  此外,他還有20多個到底是筆名、化名抑或別名,尚待考證。  
  版權所有:文史天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8: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