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是曹操眾子中最愁郁的人,卻活到了最大的壽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9 0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曹植,生於公元192年,卒於232年12月27日,享年41歲。

  可別小看這個歲數哦,據可靠資料顯示:三國兩晉時期男性的平均壽命可是……39歲(《健康大視野》)。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七年(226年)五月病逝,時年40歲……

  而曹操其他三位出名的兒子:

  曹昂,建安二年(197年)隨曹操出征張綉,因張綉突然襲擊,曹昂與典韋負責斷後並一同戰死於宛城。

  曹彰,於黃初四年(223年)進京朝覲,其間得急病,六月甲戌(十七)日(8月1日)暴斃於府邸中,享年35歲。

  曹沖,於然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逝,年僅十三歲。

  

  ▲「哼,終於報了煮豆燃萁之恨了呢~!」

  話說回來,曹植可是三國中出了名的「作死帝」:早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留守鄴城時,他就整日與丁氏兄弟、楊修等一眾狐朋宴飲作樂。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更是在曹操外出期間,私乘王室馬車,借酒興馳騁於司馬門前的禁道,一直遊樂到金門。要知道,這禁道可是在帝王舉行典禮時才能行走的。曹操聞聽后大怒,處死了公車令,十月便召令曹丕為世子。

  這不是作死,是啥呢?況且……還搭上了倒霉的公車令。

  

  ▲冤哪~~

  然而,這只是曹植命運轉折的開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繼王位。曹丕稱帝之後,對曹植嚴加防範,只是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不好下手,只得屢次將曹植徙封。

  曹植從一個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了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到了黃初二年(221年)七月,30歲的曹植徙封鄄城侯,黃初三年(222年)四月,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其後,就是不斷改變封地,直到魏明帝曹叡繼位這一情況也並無改觀,其目的是讓曹植不能培養自己的勢力。

  然而話雖如此,想保住小命也並不容易,在《三國志·魏書·楚王彪傳》 就有記:【嘉平元年令狐愚與王凌謀立曹彪,事發,曹彪自殺。】而後記:【彪之官屬以下及監國謁者,坐知情無輔導之義,皆伏誅。】

  當時魏國對諸侯親王的監督體系就是由監國謁者、 防輔吏構成的,他們擔負著檢舉諸侯之過、防非輔正之責,監國謁者因未能及時上報曹彪之過,便受株連被殺。因此,監國謁者勢必嚴密伺察諸侯之過,及時上報、糾過,以免禍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的性格,必然會頻繁與監國謁者發生衝突,為其所奏。然而即便如此,曹丕抑或曹叡也並未藉機對他下手......

  

  其實,理由並不複雜。

  試想,曹植屢次被徙封,若是有足夠的政治頭腦,唯一要做的便是低調,消除曹丕的猜忌,靜候東山在起的機會。可是曹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因而一再上疏,請求曹丕給自己一個報國的機會。然而越是這樣,越是將自己的心機暴露無遺,越是暴露無遺,對手越是知道怎樣控制你。曹丕既然能夠將曹植玩弄於鼓掌,又何必冒殘害骨肉之名殺死曹植呢?無非對曹植給予鼓勵,敷衍了事罷了。

  

  ▲你……夠狠!

  而另一事件,其實也映射出曹植內心並不覬覦帝位。

  話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到洛陽后,得了重病,使驛馬往召曹彰。可曹彰還沒有到洛陽,曹操就死了。曹操此舉絕不是讓曹彰即位的意思,那會是曹植嗎?

  可能性不大。

  

  為了政權穩定性考慮,曹丕羽翼豐滿,曹操不可能做如此有風險的事情。唯一的可能就是臨死前想見兒子一面。但是曹彰想的可不簡單。《三國志·魏書·賈逵傳》記:【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生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問璽綬無論如何都會讓人懷疑曹彰居心不良。注意關於問印綬的記載是有陳壽三國志正文記載的。

  還有《三國志·魏書·陳矯傳》:【太祖崩洛陽,群臣拘常,以為太子即位,當須詔命。矯曰:「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這裡的愛子指的是曹彰。可見曹丕繼位時的危機所在,一是群臣拘泥於得到漢獻帝的詔書才繼位,二是曹彰也可能生出意外變故,畢竟曹彰在洛陽。

  所以推測曹彰不是個安分的人,政治上偏向曹植,曹彰認為曹操想立曹植為繼承人,結果曹植舉袁紹兒子的例子,裴注【魏略曰: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兄弟,你想多了

  而之後的故事似乎也對曹植的話做了某種印證:曹彰,於黃初四年進京朝覲,其間得急病……六月甲戌(十七)日(8月1日)暴斃於府邸中,享年35歲。

  果為急病嗎?

  所以總結來看,是曹植身上的文人氣質和不願覬覦帝位心理決定了他的命運,然而憤郁一生,抱利器而無所施,最終落個鬱鬱而終的結果也頗為殘酷。或許,這就是帝王政治,或許,這就是貴族的命運。

  我不是尚書

  做出了七步詩的曹植,文采是毋庸置疑的,但也終究難逃出歷史的車輪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