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革中的普通人——受害者,還是製造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8 0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昨天後半夜,《人民日報》發了一篇關於「文革」的文章,各新聞類APP打破慣例,大半夜「打擾」用戶直接推送到手機,想必很多人都看到了,也想必很多人並不想為此寫點什麼。

  

  筆者是「老一輩」80后,出生那年中央印發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為這個話題禁忌畫上了所謂的句號。一點不客氣的說,我對此話題毫無發言權。但我對文革並不是完全陌生,因為深受印象的那一代人,正是我的父輩。

  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曾偶爾提起這個年代,提起這個年代中的自己。他們最常用到的一個詞是「耽誤」。耽誤了國家的發展,耽誤了一代人,耽誤了自己。他們並不會常常說到這個事,說到時也會欲言又止,字斟句酌。年幼的我隱隱覺得它之所以成為話題禁忌是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現在想來,有這種認識是因為沒能走進這一代人的心。

  

  媽媽曾給我講過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當時還在上小學的她,有一天和小朋友一起在校園裡玩,忽然一隻毛毛蟲掉到頭上。小女孩本能的大喊「毛毛蟲」,然後用腳踩。不巧的是,毛毛蟲也姓「毛」,這個舉動冒犯了領袖,全班小朋友一個學期沒有再理她。第二個故事,有一位身背某個罪名的老師走在校園裡,她撿起石頭,從後面打了他,老師沒有回頭也沒有還擊,她甚至沒有看到他臉上絕望的表情。為此,她一直非常內疚。

  媽媽給我講這兩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不懂什麼是政治,也不懂什麼是人性。她講述給我聽,想必並不是要得到我的何種回應。而那時她會是怎樣的心境呢?是在替童年的自己控訴?是在替童年的自己懺悔?——很多年之後,我慢慢理解到這其實才是普通人的文革,文革中的普通人——一個綿延10年之久的災難中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製造者。這才是他們欲言又止、字斟句酌的原因,這才是文革成為心靈禁忌的原因。抱怨沒能繼續讀書時,因為這個原因,避開了同時期考上大學的同齡人;描述武鬥的暴力和血腥時,因為這個原因,避開了講述當時自己扮演的角色……

  人性本身的脆弱——孤獨、貪婪、懶惰、妒忌、傲慢、暴怒、盲從,被幾代人建立的道德準繩囚禁,而被一場運動釋放。與其說這一代人驚醒於自己曾深信不疑的時代號令崩塌之後,不如說是驚醒於那個面目亢奮而終回正常的自己。

  

  我無意冒犯這一代人,我愛這一代人。我試圖揭開時代留給父母的傷疤,是因為只有這裡才是走進那10年的入口。

  今天的《環球時報》一如既往的文風,把「文革不會重演」和這一代人在歷經浩劫之後大徹大悟的「不敢亂、不想亂、不能亂」相聯繫。不錯,這當然是統治者的巧思。而對於父親母親和我這樣的普通人,更加恐懼的是自己在混亂中的自信其實只是迷失的一部分。只有沒經歷那段歷史的人,只有沒讀懂「被耽誤的一代」的人,才會盲目自信「文革不會重演」。

  人性的脆弱,從來都不曾改變。它像個被囚禁的惡魔,始終在等待下一個釋放它的人。

  閑說:

  早上看到人民日報那篇文章,就想寫點什麼,但是小編寫文章經驗不足,沒那麼快,於是約了歪李一篇稿。順便介紹一下,歪李是一個擁有浪漫情懷和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80後文青,曾多年在博客耕耘,相較於小編,文風老練許多。

  文革在今年肯定是一個話題,可這又是一個禁忌話題,為什麼禁忌?我很認同本文作者的觀點,人們自己給了自己束縛,不敢去提這個話題,或者羞於提起。由於禁忌而不提起,還是由於不願提起而成為了禁忌?值得深思。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僅是歷史的經歷者,同時也是推動者。歷史從來都不只是強者的歷史,無數普通人聚集在一起,量變最終引起質變。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 閑說自話

0

主題

9

帖子

20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6
沙發
jason7177 發表於 2016-5-19 02:16 | 只看該作者
文革對廣大農村沒有什麼影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6: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