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30歲的我,是如何知道50年前那段歷史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8 0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誰知道50年前的昨天是什麼日子嗎?哥猜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可是我希望你能讀完這篇文章,知道一下。

  

  

  這份「偉大的歷史文件」被稱為「五·一六通知」。

  

  為了了解青年一代對「十年WG」這段歷史了解多少,鳳凰網的同行,在街上隨機採訪了一群年輕人,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看到這段哥真是難受死了……原來WG真的快被忘乾淨了……

  

  然後這段採訪很快就被404了……

  

  想想也是,獲知的渠道如此狹窄,年輕人又怎麼能知道呢?

  然後我開始回憶,自己是如何接觸到WG這段歷史的。

  記憶可以搜尋的最久遠的線索是一部電視劇,叫《我親愛的祖國》。

  

  片子講述了一幫中國知識分子,經歷了抗戰硝煙,在海外艱難求學,新中國成立之後,毅然拋棄美國優渥的生活環境,回來建設祖國的故事。哥還記得陳建斌飾演的男主角方學同,在接到可以回國的批准后,激動地吟誦杜甫的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段拍的特別感人,哥專門找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

  估計很多年輕人看完都覺得無感。哥當時剛剛小學畢業,看這個電視劇激動的不得了,渾身都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勁兒。可是看完大結局,我爺爺悠悠說了一句話:「可惜了這幫人,最後都沒好下場……」

  

  why?

  這句話就像一盆冷水一樣,瞬間澆滅了我的熱情。怎麼會沒有好下場呢?他們可是眾星捧月接回國的啊!爺爺不再跟我解釋,所以這個疑問持續了很多年,直到我了解了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梁思成。

  

  很多人並不熟知他的成就,只是喜歡八卦他與太太林徽因,還有徐志摩、金岳霖之間的多角戀,或者羨慕他有個牛逼的爹——梁啟超。但其實梁先生個人成就遠不在他爹之下。他是中國建築學的奠基人,著有《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在他之前,中國人從沒把建築當成一門學科,他一手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東北大學建築系),后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成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參與設計聯合國總部大樓設計,繪製了無數絕版的中國古建圖紙……他的職業生涯有很多值得稱道的輝煌。

  

  他與同時代的大師,如胡適,梅貽琦、傅斯年等等,都是知交好友,國民黨敗退台灣時,這些大師要麼跟著走了、要麼去了美國,梁思成先生選擇留在大陸,原因特別簡單,因為八路軍解放北平的時候,特意找到他標註北京城的古建築,作戰的時候避開該區域。作為一個建築痴兒,梁先生被感動了。可是後來呢?WG破四舊,這些古建築就是首當其衝的鬥爭對象,梁先生奔走求告,吶喊古建築是民族瑰寶,是人類遺產,不可毀壞。結果他受到批判,成為右派,被稱為「反動學術權威」,連治病的時候都在寫檢查,到死也不瞑目。

  

  如果進一步了解60年代學界,被迫害的大知識分子真是太多了……

  傅雷:我們熟知的《傅雷家書》作者,大翻譯家,被批鬥,受盡人格凌辱,與妻子雙雙自縊身亡。

  老舍:文學家,《茶館》、《駱駝祥子》無人不知,也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殺。

  吳晗:明史專家,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被批鬥迫害自殺身亡。

  如果想了解的更多,推薦閱讀章怡和女士寫的《往事並不如煙》。

  

  哥看到網上曾經有人說,WG迫害的都是文人,因為他們參與政治,沒有科學家(比如吳晗,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哥真想吐他一臉「放屁!」

  姚桐斌: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兩彈一星元勛。被打死。

  中國科學院在WG十年浩劫中,被抄家的達一千九百零九戶,被迫害致死或自殺而死的二百二十九名(《中華文學選刊》1997年2期),這還只是一家科研單位,放眼全國呢?不敢想象……

  

  

  還有人說,大知識分子處在權力核心,容易受波及,WG對老百姓還是好的。

  

  香港導演彭浩翔幾年前在網上發起了一個活動,徵集網友從自家長輩口中聽回來,關於家族和身邊人的WG經歷,出了一本書叫《碎碎念》。

  

  哥有個朋友專門在香港買了一本,書很輕,200頁都不到,全是140字以內的小故事,承載的內容卻黑暗荒誕至極。

  

  

  

  

  哥看完立馬聯想到我的大學老師。

  你們都知道,哥是學新聞的,當年教新聞史的老師,40多歲的中年漢子,因為一時觸動,合上課本,跟我們講了他的父母被迫害的故事,說到最後當堂痛哭,那是哥第一次看到一個長輩對著我聲淚俱下,觸動很深。

  

  然後去圖書館借閱了類似《夾邊溝記事》等一系列書籍,徹夜難眠。

  

  感謝我就讀的學校思想開明,沒有學生舉報老師這種不良風氣。

  也是在讀書時期,我看了一些關於WG的電影,《活著》、《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這些書里和影片里的主角,都是小人物。

  

  

  (電影《活著》劇照)

  等到工作以後,哥財務自由了,喜歡到處旅行,發現一個現象,只要是歷史古迹,導遊的講解詞中必有一句:「原件在WG中被毀,這是後來的複製品。」

  

  

  當然,究竟是WG毀壞的文物多,還是改革開放后大拆大建毀掉的多,就需要考證了,這是后話。

  

  說一件有意思的事,有次在書店偶然翻到楊二車娜姆的自傳《走出女兒國》,她說,摩梭族的人一直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紅衛兵來了,他們才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而在此之前,他們連日本侵略者都沒見過。

  

  其實年輕人對於歷史,或者說是政治的忽視,哥不是第一次體會了。

  2014年新聞哥路邊攝做過一期節目,哥跟同事隨機採訪了幾十位路人,問他們「知道兩會是什麼嗎?」,結果只有10%的人回答正確,

  

  哥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有個小姑娘特別理直氣壯的說,「我不關心這些,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哥想說,多麼沒有閱歷的人生才能說出這句話啊!

  一個人為什麼要有記憶呢?是為了提醒自己不在一個坑裡摔倒兩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什麼要有歷史?就是為了提醒後代那些前人經歷過的苦難,不讓浩劫重現。

  WG雖然過去了50年,可一些劣根性依然存留到今天,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愛扣帽子,上綱上線,不喜歡的人和言論,都冠以污名,一點小事就無限拔高。嫌犯公審、遊街示眾,跟聚眾批鬥有什麼區別?動不動就搞人肉搜索,公布地址,騷擾家人和工作單位。愛打小報告,挖人陰私。喜好站隊,重立場而非講道理,非黑即白,不允許多元價值觀共存,不給人性留存喘息的空間。

  

  其實寫這篇文章,哥糾結了很久,分分鐘秒刪不說,還給自己惹麻煩。可是我總覺得,作為一個信息傳遞者,總得冒險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哥的粉絲里,80后+90后佔到了90%,我希望至少關注了新聞哥的年輕人對這段歷史有些微的概念,如果有可能,願意主動了解和思考,至少不要把南京大屠殺和WG混為一談……

  畢竟50年過去了,這個國家還沒能正視這段歷史。可悲!可嘆!

來源:新聞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