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7 00: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式生活方式」正在回歸,或者說,這種生活其實一直流淌於中國人的血液中從未遠走。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式生活方式」匯總了「中式元素生活」、「中式精神生活」與「中式美學生活」等名目,是獨屬於中國人的一種以智慧、閑適、領悟和覺醒為主要特徵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這既是對往昔歷史的追憶,也表達了對中國式田園牧歌生活的嚮往和對朴守真心生活的崇尚回歸。

  

  「中式生活方式」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所孕育的、一種融匯古今的新型古典生活方式。他是建立在精神與文化上的璀璨光珠,他重儀式更重意識,求物質更求精神,以物入微,以式入道。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深的思想內涵,那麼中式生活方式便是無從說起。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精緻的生活態度,而非單純的奢侈生活。

  

  中式生活方式並不排斥西式生活和海派生活,恰恰相反,中國五千年以來一直在東西南北地交融中發展,曾經從西洋傳入的西方元素、精神和美學,已慢慢成為當下中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式生活方式從「禮」字發端,以「中國風格」為陣地,形成由「思、閑、雅、樂、逸」五種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的生活狀態為主的禮志核心精神:三千年讀史為求思,一炷香定靜但求閑,二十四儀軌只求雅,十六聲琴瑟專求雅,九萬里悟道惟求逸。

  

  由這五個字衍生出來的生活方式,是詩意與動態的精緻。是「閑愛孤雲凈愛僧」,是「洗墨魚吞硯,烹茶鶴避煙」,是「笑看風輕雲淡、閑聽花靜鳥喧」,是「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是「琴撥幽靜處,茶煮溪橋邊,書約黃昏后,劍拔不平時」,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高卧丘壑中,逃名塵世外」。

  

  一個人生存於世,便需要面對許多選擇,而選擇結果不同便導致了生活方式和狀態的不同,這就是因果。比如,我們買了一張木桌,而我們買到的僅僅是一個木製產品嗎?不,我們選擇的是一種閱讀的方式,是對精緻生活的嚮往。因此,選擇一個自己所渴求的生活方式,是人生重要乃至最重要的事。

  

  周作人曾說過:「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鍊愈好。」人生的生活智慧,大抵也是如此了。

  

  沒有任何一個字或者詞語可以涵蓋中式生活方式的全部,因為它分綱擇目,相互變化融合。我們可以聽崑曲,可以聞香,可以吃茶,但更可以賞析崑曲、聞香造句、品析沏茶工藝,一味的不講究只是粗糙與粗鄙,只有通過繁複的儀式和形式,才能正真了解精緻生活的造詣。

  

  中國式的生活美學,唯有中國園林和庭 院才能微妙承載。

  在中國庭院里,不僅有四季美景變化讓人賞心悅目,更有中國文化中家庭血緣、倫常道德的情感空間。

  

  或許,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庭院夢。有天,有地,有鳥語,有花香。雞鳴鳥語聲中,晨霧輕織,一大早便起來開始灑掃庭院,站在樹下吐納,練練太極,用晨露研墨,書寫春秋之夢。

  

  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審美在一座園林,或者說庭院中具現。在庭院里圍池養魚,游魚戲蓮,或是闢地種草,花木成蔭,設幾處小亭,幾處茶室,閑時望月,無事論禪,於是便可以天人合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7: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