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白鹿原》:沒有皇帝了,皇糧還納不納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10 0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年的一部電影《白鹿原》讓我們熟知了這個地方,也讓一些人開始重新讀起了原著《白鹿原》。

  地理上的白鹿原不同於小說中的白鹿原,小說里的白鹿原是陳忠實老師虛構而來,當然他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但卻並不對應。

  清末,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瓦解,中國這片地兒上突然沒了皇帝,然而辛亥革命的思想卻仍然影響不到處於藍田、長安、西安交界之處相對環境封閉的白鹿原。白鹿原就如同一個特例,與當時東南沿海以及陝北、陝西都不一樣,仍然保持著古老中國鄉土的社會風貌。在白鹿原內,仍然是一個以熟人為基礎的社會,他們難以與外來的陌生人融合,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憑藉的不是法理而是禮俗,也就是俗稱的「規矩」,文中叫做「鄉約」。

  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到白鹿原時,已經過去了十二天,而此時的白鹿原大家長級別的人物之間一段對話,生動地顯示了當時這個村子中面對這樣的「巨變」展現出來的態度。

  小說中,冷先生從西安回到白鹿鎮的中醫堂,叫來了白嘉軒與鹿子霖,白嘉軒問道:「是不是反了正了?」冷先生回到:「反了正了。」鹿子霖問:「反正是咋回事?」 冷說:「反皇帝,反清家,就是造反哩么。說是反了正了,還說是革了命了。」白嘉軒問皇帝現時在哪?冷回答他:「皇帝還在龍庭……皇帝只剩下一座龍庭了,你想想還能做多久?」

  此時的白嘉軒和鹿子霖覺得很疑惑,不知如何是好。白嘉軒擔心地說:「沒有皇帝了,往後的日子咋樣過哩?」鹿則說:「皇糧還納不納呢?」在他們眼中,可能完全不理解革命是怎麼回事,甚至不知道這是否只是意味著換了個新皇上。

  

  作為皇權的基層單位,「里」是專制國家對普通百姓的直接管制。里長的合法性來自郡縣與朝廷,並不是代表了民間。專制國家裡,家族組織的體制反對的是個人主義,也就是把百姓捆綁在了家族的宗祠里,但家族卻不能自治,也要按著朝廷的規定來行事。

  小說中的白鹿原在清末時,家族族長的權力非常大,而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白鹿原的基層政權則成了鄉約,屬於聯保所,屬於縣裡。國共分裂后,統治白鹿原的仍然是國民黨的岳維山、田福賢、鹿子霖。而共產黨鹿兆鵬則一直處於地下,在白鹿原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地下黨。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倫理為基礎的社會,而中國的傳統家庭則是以村落為中心,村落與村落之間除了婚姻與貿易,幾乎沒有交集,就如同我們所說的「自給自足」。這是這種歷史背景下,村落里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大家長在家族以及村中的地位幾乎等同於此地的國君。

  傳統中國對家長制度的奉行非常的持久,即便皇帝沒有了,這種思想仍然影響著封閉的白鹿原。白嘉軒作為一族之長,同時也是一家之長,以祠堂與《鄉約》維繫著白鹿村,以「仁義」的標準來衡量日常。老子給兒子娶媳婦蓋房子,兒子給老子養老修墳,這些在村裡的人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甚至是道德責任。

  白嘉軒如同父親秉德老漢為他娶媳婦一樣,他先後為孝文、孝武、孝義娶了媳婦。並且每娶一個媳婦,他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當然他考慮的絕不是自己的兒子是否喜歡,人家姑娘是否樂意。

  

  然而,以「仁義」來要求自己的白嘉軒,雖然一生都在姐夫朱先生的指導下力求做個好人,但對待像鹿三這樣的長工,他的「仁義」卻是建立在了階級對立的基礎之上的,對待仇人鹿子霖和黑娃,白嘉軒是寬容、忍讓的,但這寬容也只是維護其利益和地位的方式。

  但是,白嘉軒的族長地位並不穩固,鹿子霖一直在暗地裡與其抗衡。鹿子霖是個充滿了小商業思想的新式農民,靠著國民黨來鄉里的變革之機,成為縣府任命的白鹿鎮保障所的鄉約,為了打擊白嘉軒,甚至指使田小娥去勾引白孝文,這讓白嘉軒感覺生不如死。就在白孝文被逐出家門之後,又買了白孝文分得的三間門房,狠狠地打了白嘉軒一巴掌。

  在辛亥革命之後的一段時間,家族制度在面臨著分崩離析,而白嘉軒視為神聖的祠堂,也就成為革命者嚴重的糟粕,在白嘉軒這類的大家長走向消亡的同時,祠堂的地位也就蕩然無存了。

  小說中的鹿三則是白嘉軒堅定的信徒,他作為白家的長工,具有中國典型的農民形象。他與白家本應該是雇傭關係,也就是對立的階級關係,卻因為白嘉軒的「仁義」而心甘情願並且竭盡全力地位白家貢獻一生。所以鹿三做事完全站在了白嘉軒的立場上,他得知兒子黑娃背著先生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就不再讓他念書,怕他帶壞了孝文。當白嘉軒被史縣長設計圍困無法脫身,起事人群開始騷亂之時,鹿三自告奮勇成為起事的好漢。而最嚴重的,就是他殺死了兒媳田小娥。兒子黑娃帶了田小娥回來,他雖然厭惡痛心,卻沒有起殺心,但是他發現白孝文也被田小娥勾引了之後,他覺得這是在侮辱白嘉軒。他可以忍受自己的兒子丟自己的臉,辱沒先人,卻容忍不了白嘉軒的兒子跟自己一樣,所以他殺了田小娥。

  此時的白嘉軒卻透露出了自己的心機,他知道此事之後,鞠著躬誇讚鹿三「你是人」,他對鹿三說「三哥,你不該殺黑娃媳婦……」鹿三回答說「我不害怕,也不後悔。」白嘉軒接著說「可你為啥悄悄兒殺了她既然你不害怕,那就光明正大在白天殺。……可見你還是害怕。」白嘉軒說:「凡我做下的事,有哪一件是悄悄摸摸弄下的我敢說你連一件也找不下。」言下之意,刺殺田小娥絕對不是他的授意,將來出了事也絕對跟自己無關。

  與鹿三不同,他兒子黑娃則是非常叛逆,但小說中黑娃的叛逆更多是來自他的匪氣,對於革命的認知度並不高。他明明知道白嘉軒對他好卻總是畏懼,他受人恩惠的羞辱感就越強烈。對於他來說,鹿兆鵬給他吃了第一塊冰糖,成就了他從小的自卑心理,他曾經想過將來掙錢先買一口袋冰糖。但是當他後來果真得到一個大洋桶里裝著的冰糖時,他不但沒吃,還往那個洋鐵桶里澆了一泡尿。

  

  成年後的黑娃外出打工,後來帶著田小娥回到白鹿原,但他們的婚姻卻不被承認,祠堂就像是壓在黑娃頭頂上的山。鹿兆鵬看準時機,從黑娃與小娥不能進入祠堂拜堂的事情說起,激起了黑娃的憤怒與叛逆,後來還發生了火燒糧台的事情。黑娃參加了「農講所」培訓,在白鹿村成立了農民協會總部。不久之後,黑娃帶領著農協的人闖進了祠堂,從小到大的屈辱讓他憤恨交加,對著「仁義白鹿村」的石碑和鐫刻著鄉約條文的牆壁又砸又挖。

  最終這場浩大的農民運動在田福賢等人的反攻下夭折了,黑娃投身習旅,習旅兵敗後上山做了土匪。黑娃憑藉槍法和義氣成了匪幫的二頭目,並且一手策劃了洗劫白鹿兩家的行動。黑娃從小最恨白嘉軒的挺得又直又硬的腰板,臨走還不忘給他的腰部來上一下。

  可悲的是,黑娃被匪窩裡的內鬥以及得知田小娥的死訊后被折磨得毫無鬥志,被白孝文招安,受降后開始過起了順從的日子,去了老秀才的女兒,甚至進入學堂開始重新讀書,回鄉祭祖時面對白嘉軒聲淚俱下地懺悔,皈依了傳統文化中。

  白鹿原里真正的悲劇,是女人,特別是從始至終被鄉里人認為是「婊子」的田小娥。白鹿原中女人,處在社會群體中弱勢,幾乎成了繁衍與傳宗接代的工具。田小娥是清末窮秀才家的姑娘,卻嫁給了一個六、七十歲的武舉人做妾。而郭舉人娶她甚至不是為了睡覺要娃,只是為了養生,把田小娥當成了葯。田小娥不甘心逆來順受,勾引了黑娃,反抗性壓抑,尋求性解放。姦情敗露之後,田小娥不可能回家去,在那樣的年代里,不守貞潔被休回家的女子境遇可想而知,於是黑娃帶著田小娥回了白鹿原。

  可田小娥身份不清白,所以她不能入祠堂,不能拜祖宗,黑娃只好帶著小娥在村頭的破窯洞里安家。此時的田小娥已經死心塌地地跟著黑娃過日子了,窯洞其實承載了田小娥最甜蜜的一段時光。黑娃跑了之後,田小娥絕望了,她再一次被逼入了絕境。她被鹿子霖利用去勾引白孝文,在意識到之後就反過來尿了鹿鄉約一臉,藉以泄恨。對於田小娥這樣的女子來說,在那個時代的壓迫下,她什麼都沒有,唯一的反抗恐懼就是性,性成了她唯一的武器。

  最終她死在了鹿三手裡,她從頭至尾都是無辜的,只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她死後的事情,電影中沒有演,然而在小說中,她的冤魂開始了復仇。她附身到了鹿三身上,為自己申辯,對白嘉軒進行挪榆、嘲弄,諷刺那個沒有人性、沒有真情的虛偽的世界。

  「我到白鹿村惹了誰了我沒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沒偷扯過旁人一把麥秸柴禾,我沒罵過一個長輩人,也沒操戳過一個娃娃,白鹿村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幹凈,說到底我是個妹子。可黑娃不嫌棄我,我跟黑娃過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爛窯里住。族長不準俺進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著還不容讓俺呢?大呀,俺進你屋你不認,俺出你屋沒拿一把米也沒分一根篙子棒棒兒,你咋么著還要拿梭鏢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田小娥死後化作千萬隻小蛾,引發了瘟疫,白嘉軒與姐夫朱先生謀划著將她的屍體燒成粉末,裝到窯里,再造一座塔,叫她永世不得翻身。田小娥就這樣徹底結束了她為人為鬼的一生,無論是反抗過還是吶喊過,仍然避免不了悲劇的結局。

  

  在《白鹿原》中,家族的鬥爭與革命鬥爭交織在一起,表現了我們的民族在20世紀初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面對大變革,鹿兆鵬、鹿兆海、白靈與黑娃、田小娥等青年一代,鹿子霖這樣比較開明的人,以及田福賢、岳維山等國民黨人,都投入到改變白鹿原舊有生活秩序之中。不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人在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只是「目標」與「道路」的選擇不同以致嚴重對立、分道揚鑣,兵戎相見而走向武裝鬥爭、國內戰爭。

  正是國共兩黨的合作與分裂構成了白鹿原人的命運跌宕起伏,這種黨派鬥爭與家族矛盾的糾結是《白鹿原》的與眾不同之處。小說深刻地指出了政權更迭的複雜性,從鹿兆鵬發動火燒烏鴉兵糧倉以來,他在白鹿原的地下活動以及黨的武裝鬥爭,經歷挫折和失敗,終於迎來了決定性勝利。不迴避錯誤和失策,不把革命寫得一路凱歌,一帆風順,這種現實主義的清醒和真實性,讓《白鹿原》給傳統的「革命敘事」注入了新的元素並把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此外,小說中還給了很多來自民間的政治視角,例如朱先生就成為民間和草根的政治評論者。朱先生看來,白鹿原之成為「鏊子」折騰不休,是因為國共雙方之爭,不過是「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共」之爭。朱先生甚至以一個哲人的眼光,預言天下必定是朱毛即共產黨的,你不能不承認,也足證民間與草根的智慧與遠見。

  《白鹿原》不是一本歷史書,它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是卻是對那個時代的民族的描寫。陳忠實的《白鹿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關於我們這個民族命運的思考」,還具有了大氣磅礴的民族意識和人類意識。

  本文系額爾瑾原創,獨家授權發表於破土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8: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