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耳機要不要褒,「褒」耳機到底是不是有效呢?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6-5-9 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標籤: 聲學 音樂 電子產品 聲音 耳機 修改

  一些耳機論壇里對新耳機都有一個比較專業也比較玄的說法:新耳機得褒一陣兒,才能出效果。

  褒耳機到底是出於什麼原理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另外,為什麼新耳機要褒才能出效果?廠家為什麼不褒好了,出了效果再出廠呢?

  而且,如果要褒才能出效果的話,也有褒得好與不好之分,那些褒不好的耳機,就沒有廠家宣稱的那些聽覺效果了吧,這算不算欺詐呢?

  1條討論 | 修改記錄

  siren

  分享到: 豆瓣 新浪微博 QQ空間 微信 騰訊微博

  推薦  (0) |

  收藏 | 19人關注關注

  22個答案

  642

  

  菊科學松鼠會會員,物理系

  

  2012-02-07 02:26

  支持者: 糾察來了 濃詭HC 卡特丶弗雷克 imhello RotSchweine 更多

  「煲機有用與否」的爭論雖然由來已久,但聽感變化的事實還是被耳機發燒友普遍認同的。有意思的到不是這個結論,而是此現象衍生出的各派觀點:摩擦走合說、動態提升說、線材變化說、熱身操說……好在耳機發燒友幾乎就是萬能的,還真有人對這件事做科學化的分析。

  國外著名的耳機評論站innerfidelity.com去年收到了AKG公司提供的三支Q701樣品(耳機愛好者發現其「煲機」前後的聽感差異非常大,是出了名的「欠煲」耳機),於是手癢的編輯Tyll Hertsens拿其中的一支做了一次針對煲機的簡單測試,結果中確實顯示了一點頻響差異,但非常微小(約0.3dB,理論上還不足以引起人耳這麼明顯的注意)。

  但文章發出后引來了不少的評論,連作者都開始自愧測試的項目不夠仔細,於是著手第二套的測試…結果就催生了這套我要含淚怒推的煲機研究雄文——不只考察的參數面面俱到,還在330小時中每小時進行一次採樣,圖表更做成了異常壯觀的逐格動畫(Youtube視頻,你懂的)…Geek們絕對不容錯過…T T

  文章中的數據非常值得玩味:在經歷300小時以上的「煲機」后,耳機的頻率響應(FR)、累積衰減頻譜(CSD)曲線都未產生有說服力的變化——也就是說主體音色和動態表現力幾乎沒被「煲機」影響到。

  

  

  但有趣的是,公認對音質有害的互調失真(IMD)卻隨著「煲機」的延長而降低(300小時內降低了1.5dB,並且還沒有減速趨勢)——雖然下降有限,但確實降低了各個頻率的聲音互擾,聲音會顯得更「乾淨」……一點點。

  作者對此結論的評價也非常巧妙:「How can you measure beauty?」——永遠無從回答。

  優秀樂手和演奏大師聽上去真的差別那麼大?興風作浪的不正是我們心頭的魔鬼么……

  23條討論

  320

  

  Big.D果殼實驗室主任

  

  2012-02-07 08:25

  支持者: 卡特丶弗雷克 小略 角田成美 無有人 invalid 更多

  一牽扯到感覺,很多事就變得玄奧了,其實古典吉他上也有類似煲耳機的「開聲」一說。

  說是新琴下線,需要一段時間的彈奏,使得琴體特別是面板部分通過振動改變其微小的結構,最後使聲音更加美好,通常認為雪松比紅鬆開聲慢。

  這事比煲耳機還要麻煩,因為耳機這東西是可測量可操作可控制可比較的。吉他這東西得要人來彈,發力和觸弦稍微有一點變化聲音就變了,不同型號的琴弦之間也有差別,同一套弦不同時期聲音也有差別,很難完全排除干擾。而且雙盲也很難做,即使蒙上眼睛,不同的琴拿在手裡,彈奏者絕對心知肚明。

  所謂開聲,有的人認為確有其事,有的人認為可能是木材幹濕程度達到了新的平衡,還有人認為純屬心理作用,新琴彈順手了而已。總之,引用 @菊 同學最後引用的那句話,「How can you measure beauty?」

  無論挑琴還是挑耳機,選能發出你喜歡的聲音的吧,

  對了 這事也要請 @eggcar 同學來交流一下經驗。

  添加討論

  270

  

  eggcar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專業

  

  2012-02-07 11:24

  支持者: 無有人 V12 一半是鬼 蠶寶寶小子 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更多

  咳咳,首先,我注意到@菊 桑給出的文章中對頻率響應的測量只有功率譜線,而對聽感影響很大的相頻特性曲線實驗中沒有給出測量。其次,僅僅通過頻響曲線來研究信號還原度是不夠的,因為系統的時域非線性失真是難以通過頻響曲線來得到反應的。

  當然事實上我不太支持煲機的做法,因為大部分良好設計的耳機即便是可以通過長時間使用來提高表現力,這種提升也是非常有限的,期望由此來獲得一個質的提高是比較困難的,甚至是人耳都不易分辨的。而這樣做的代價卻是使設備使用壽命無謂的縮減,這個買賣不太划算。與其費力折騰它,不如讓自己去好好享受它,在使用它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樂趣,豈不妙哉?

  我個人有個有趣的經歷,最初我使用的是一條AKG K420耳機,剛入手時感到音質良好,層次清晰,而用過一段時間后卻感覺聲音越來越渾濁,低音並不像以前那麼清了。但棄用一段時間之後再拿來聽,發現聲音又恢復了最初的感覺。

  還有一條BOSE IE耳塞,初入手時感覺其素質之低堪稱地攤貨,聲音渾濁,但是錢花了不能白花,自己diy了個DAC又焊了好幾個耳放,不停地嘗試如何推動它,終於當我折騰累了的時候發現,並不是它本身素質不好,而是它濃厚的BOSE風格我不適應,低音太重而高音不足,當我用它聽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這種加重低音的風格特別帶勁~

  現在用的是一條森海的cx880,說實話用的時間也不短了,陪我度過了考研的時間,也許是心思一直沒放在它身上吧,一直沒有感覺到它的聲音有什麼變化。

  由我個人的經歷總結所謂煲機其實心理因素更重要。也類比一下吉他吧,許多大師擁有眾多名琴,但仍不滿足於此,不停地更換用琴,問其為何,答曰一把琴音色再好,用的時間久了便會疲勞,演奏者對它失去了新鮮感,它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

  我有兩把吉他,一把國產的CG16練習琴,一把西班牙產Alhambra 8p,兩把琴價值相差十倍,但我仍常常拿起那把老琴來彈奏一下,因為長時間使用同一把琴讓人產生了厭倦感,需要不同的東西來調劑一下~

  我想耳機也是這個道理吧~~Any way,不要過多的關注別人的評價,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Big.D

  另外是不是@0.618 來從心理學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0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