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銀監會再出新規抑制銀行業影子資產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5-7 22:3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華爾街日報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面對中國商業銀行與非銀行貸款機構(影子銀行業)之間的關係時,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一般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但銀監會最新發布的一份指導意見暗示,中國政府最終可能要採取嚴厲的防範措施了。

銀行業內人士和分析師稱,銀監會上周向商業銀行發出了一則通知,通知針對的是銀行用來從賬目上隱藏貸款(包括壞賬)的影子銀行產品。

銀監會過去也曾試圖打擊類似產品。但此次銀監會似乎採取了一種更加微妙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針對那些發放此類產品項下相關貸款的銀行。

銀監會針對的是一種相對模糊的工具:信貸資產收益權。這是一種從影子銀行交易中衍生出來的產品,可以在銀行之間買賣。

銀監會新發布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不得通過本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

在中國,影子銀行在產品創新方面的靈活性和執著程度常常會讓自己觸碰監管機構的底線。

銀監會的這則通知,即82號文,是銀行與監管機構上演多年的「監管-繞過監管」遊戲中的最新一例。收益權本身是為了繞過2013年和2014年銀監會限制銀行直接購買信託產品的規定而進行的變通,目的同樣是為了隱藏貸款,隨後針對這些收益權發展起來了活躍的銀行間轉讓市場。自2009年以來,每年都有針對不同操作變化而實施的監管幹預。

銀監會尚未公開發布這項新規,同時也未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分析人士稱,銀監會目前可能正與銀行進行商談,以評估來自銀行方面的阻力以及銀監會新規到底能以何種力度執行。

收益權授予買方在不變更標的資產實際所有權的情況下享有收入流的權利。該標的資產通常是企業貸款(可能已經或者尚未成為不良貸款),但也有可能是信託、理財產品或保證金融資協議等。

當一家銀行把信用受益人權利出售給另一家銀行時,該交易允許前者利用會計變動把賬面上的這筆基礎貸款列為「投資應收賬款」。按照資本要求,銀行必須計提這筆應收賬款價值的約25%,而過去銀行按照貸款價值的100%計提損失準備金。

當這筆貸款被層層打包進一步加工時,這類交易就變得更加複雜。銀行將通過第三方影子金融機構對發放給這家公司的這筆實際貸款進行延期,作為交換,銀行將獲得這筆貸款的受益人權利,享有這筆貸款收入流的權利。出於保密性質,這類交易通常被稱為所謂的「抽屜協議」,在這類交易中,銀行實際上為基礎貸款提供擔保。

分析師稱,在某些情況下,銀行直接從零售投資者手中融資,向他們推銷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然後把所得資金用於購買銀行此前發放出去的一筆貸款的受益人權利,這就產生了一連串會計和披露方面的問題。

分析師表示,監管機構目前似乎正在測試一個稍微不同的方法,以解決銀行試圖隱藏貸款的問題。Bernstein Research的高級分析師侯偉(音)表示,這一次,中國政府挑出了相對較小的一部分應收賬款;信用受益人權利估計約為人民幣235億元(約合36億美元),在約人民幣13萬億元(約合2萬億美元)的應收賬款總額中所佔比例不到1%。

分析師表示,該指導意見還敦促銀行為標的資產撥備充足資金,即便銀行從表面上已將這些資產從賬面上抹去。

侯偉稱,在他看來,82號文是初期的一個嘗試。他說,這一次政府的心態不同,更專註於標的資產的所有權。

目前尚不清楚該指導意見覆蓋範圍是否最終會擴展到更廣泛的應收賬款領域。

就目前而言,中國中型銀行似乎一直在享用這一隱形自助餐。在低增長環境下,這些銀行不得不採取更加激進的業務手段才能生存下去。

去年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Bank Co., 601166.SH, 簡稱: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Co., 600000.SH, 簡稱: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TIC Bank Co., 0998.HK, 簡稱:中信銀行)的應收賬款規模最大。這些銀行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要求。分析師們稱,中國大型銀行對此類應收賬款交易基本上採取了迴避的態度。

惠譽國際評級的分析師Grace Wu和Katie Chen表示,新舉措可能會提高透明度,但有時也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後果,有些銀行可能會試圖通過繞開審慎監管措施來調整資產類別。

最後,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大?

去年年底,中國上市銀行投資應收賬款占人民幣貸款的15%左右,規模達人民幣59萬億元(合9.1萬億美元)。根據分析人士的預期,如果將非上市銀行包含在內,這一比例將略微降至13%。

相比之下,2008年年中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數個月,美國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C)表外資產約佔該行總資產的一半左右。根據粗略推算,中國目前的數據仍好於當時的某些全球性銀行。

儘管如此,應收賬款一直在迅速增加。Wind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中資銀行投資應收賬款與貸款總額之比已上升近兩倍。

如果銀監會的這一舉措取得成功,中資銀行的處境可能會有些艱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