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曉風:人性很複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4-27 0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曉風(資料圖)

  

  張曉風:人性很複雜

  原標題:七十五歲「治癒系鼻祖」張曉風:放爾千山萬水身

  時間:3月16日19:00—21:00

  地點:北京大學人文學苑1號報告廳

  主辦:騰訊文化、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花城出版社、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

  主講人:張曉風台灣作家

  不要得意過了頭,把東西拚命用

  今天很興奮可以在這跟大家見面,興奮裡面還是有一點緊張。我自己在30多年前,會覺得旅行是一件太美妙的經驗。那個時候因為在台灣,1981年之前是不能出國去從事旅行觀光的。有沒有人出去呢?有。比如記者或者官員去開會,或者外交官的夫人跟著也就去了,這些人我們非常羨慕。在那個時代,一般人沒有權利出國,事實上就算準許你出國,你也沒有錢。出國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也因此寫旅行的文章大家就羨慕得不得了,覺得那真是仙人過的生活。

  1981年開放可以出國時,大家忽然之間猛烈地出國,因為沒去過,就覺得出國多麼好,沒錢也要借錢出國。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你要問我對出國的意見,我倒是不十分鼓勵,因為出國要花很多的錢。年輕人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念書要花錢,結婚買房子要生孩子,如果太愛玩的話,錢就沒了,玩兒完了。如果想要旅行我會勸他到近的地方去,就在大街小巷走走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中國大陸這塊地方,大概特別會感覺到,如果大隊的人馬在那流動,蠻可怕的事情。可能的話,家人諒解的話,不要在過年的時候回家,別的時間回去可能會好一點。

  我認識一個台北的公司,他們為了鼓勵員工,暑假時請他們出國,到歐洲或美國,大家一起玩。他們回來的時候有一點內疚,為什麼內疚呢?因為耗費了很多石油在天上飛來飛去,造成污染。所以他們回來一個月就不坐電梯,員工爬樓梯上去。這個也算是有點好心。但是各位想想看,飛機燃燒后造成的污染跟他不坐電梯,這兩個不成比例,坐一次電梯花費的電力是非常少的。我個人覺得旅行在必要的時候才去享受一次,不要一天到晚都去旅行。20世紀到21世紀之間,應該是有一個思考的。

  問一個問題,你想周末上杭州玩玩,假如我說你就走去好了,你會願意嗎?你想去是因為你有飛機、動車可坐,你覺得省事一下就去了。如果我們像古人一樣走路,或者騎馬,騎牛,你願意嗎?如果不願意的話,就再想想也許以後出差有事情再順便去一下吧。假如我們因為科學的進步就把自己寵壞了,在生活的資源上浪費太多的東西,我覺得是不好的一件事情。各位知道《易經》64卦里有特別記載獸力或者舟車這種便利,人類文明裡面有一個大的進步,我們會使用獸的力量做一些事情,不管是驢子拉磨,或者牛能耕田,這真是了不起。現在有了電力比獸力更方便,但是我們也不要得意過了頭,把一些東西拚命使用。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換到今天試試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三個朋友在一塊談說人生最得意的事是什麼。有一個就說有錢,腰纏十萬貫,有人說我能夠做官就是得意的事情,他要到揚州去,因為揚州是一個很富裕的城市,有很多商人,揚州是個墮落的城市,但是墮落得那麼可愛,讓你覺得真的是流連忘返。另外一個人比較有仙氣,說我最好能夠修行到一個地步,鶴都聽我的話,他說我最好能夠騎在鶴背上到天上遨遊。這裡有三種願望,後來有一個人說我跟你們不一樣,我要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把這三個願望都給包下來了,享受一切好處。

  這是古人夢寐以求的,三個不可能的野心加在一塊,我們覺得那個人太狂妄了,也是很可愛。你想一想20世紀到21世紀的人,是享福享到不得了,腰纏十萬貫,我們現在覺得多累啊!騎著鶴,那個鶴的背有多大,比雞大不了多少,騎在上面舒服嗎?騎在鶴背上跑到天上去,天上沒有密閉的空間,很冷的,又沒有廁所。阿拉伯人的魔毯稍微好一點,至少是一個毯子,還暖和點。從20世紀到21世紀,可以坐飛機。人類真是被寵壞的生物,可以做很多事情,但越是這樣越是要惜福,不要把它給用完了。

  古人認為最好的人生不過如此,我們今天可以輕易勝過古人的願望。各位知道古時候中國人不太有肉食吃,因為肉的資源不多,一般來說過年時才殺雞殺鴨,他們的食物非常簡單。比較好的肉食給老人家吃一吃,年輕人多吃兩碗飯,不用吃得太好。那時候的人資源比較少也就不去享那麼大的福,每一次享受的時候好好地琢磨裡面的滋味,我覺得是挺有意思的。

  唐朝詩人李賀,唐詩三百首里沒有選他的作品,可能他的作品和一般人的口味不太和,他寫的很細緻,用字大膽,有古怪的美感。李賀是在家附近旅行的詩人,因為要伺候他的老母。他走的時候帶一個小傭人,帶著筆、墨,走到哪裡,看到什麼立刻記下來,晚上回家把袋子抖一抖,滿桌子就都是詩。

  李賀把一路記下來的心得重新再整理,就變成他獨樹一幟的詩。在中國詩史上很少人寫他的那種風格,我個人倒是挺喜歡的,因為他有他的獨特性。李賀在家附近旅遊,我估計大概就是早出晚歸的一個距離,天黑之前一定回到家,讓母親不至於擔心。這是我們不太有錢的人應該做的事情。如果你珍惜你的荷包,可以做這樣的事情。

  家附近其實有非常多可看的地方,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把北大走完。北大很大,加上北大外圍就更大了。附近其實有多少可看的地方,還有多少可以詢問的故事。如果你抱著一個旅行者的心態在附近轉轉,會轉出不少故事來。你的寫作因為你的短程旅行,我相信可以增加很多豐富的資料。

  旅行中有非常溫暖的東西,超越文化、超越語言

  我有一次看報紙講到印尼,印尼是千島之國,有好多小島,這個島和那個島非常不一樣。有一個島上有一個奇怪的風俗,人死了以後埋下去,過一年再把死人刨出來,打扮好穿上衣服帶去遊街,游完回去再埋,過若干年再做這個事情。他們覺得只有這樣看到他的真面目,才真正能夠想他。我們不評斷這個事情是好是壞,世界好像是無奇不有的。

  30年前在德國我看到一張圖片很有意思,一個人蓋了一個大樓,大概四五層,有一個垂直的牆面,那個大的牆面可以拿來做廣告牌賺錢,但是他畫了一幅畫,畫的是當時建這個樓的工作圖像。你會看到工人爬上爬下,會看到鋼筋水泥,這個地方一團亂。他說:我多麼喜歡大樓沒有完成時的樣子,我希望它一直在建築中沒有完成,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也就都結束了。青春就是這麼一回事,也許有一天你完成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回想一下,過程不是更有意思嗎?我沒有去過德國,也沒見過那棟樓,我把那個圖片剪下來,這張圖片讓我一直記得遙遠國土上有一個我不認識的工程師,他在建這個房子的時候,投入了什麼樣的情感,這個情感跟我人生中很多的事情挺相像的。

  我們可以在電視上或者電腦還是什麼看到類似的東西,不一定跑到很遠的地方。整個旅行對我來說就是讓我知道,個人是很有限的,在時間裡面很短暫,在空間裡面很渺小,我不知道世界上種種奇怪的事情,也不曉得漫長的歷史裡面那麼多奇特的故事,但是現在我用各種方法明白了世界是這麼大,人和人這麼不同。

  我有一次旅行,不是去玩,因為那時候海峽兩岸不通,有人告訴我們,泰國北邊有一些從雲南跑過去的人,是華人,少數民族,也有漢人。我們就想去看看他們,他們生活很貧困,我和我的丈夫帶著幾個醫生朋友到那邊去做義診。我們從飛機然後轉到汽車,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每天在路邊吃他們叫做粿條、廣東人叫河粉的東西。有一天早上我們到一個小店,又是拿這個東西,我也不會說泰國話,我就說我不要吃這個粿條了,我要吃那些客人吃的東西。我的朋友一直笑,老闆也笑,那桌上的人也笑,我不知道他們笑什麼,他們吃的是飯糰,我覺得能夠吃到米飯比較愉快。他們就給我拿了那個東西,我吃得很高興。

  後來真相大白,原來飯糰不是飯店提供的,是卡車司機早上出來太太為他們準備的。我非說要吃這個,他們看我好笑就給我吃了,他們笑我不知道真相,大家一直笑我怎麼在不知不覺中跟人家討飯來吃。那時候覺得很不好意思,可是又覺得很溫暖,他們只覺得很好玩。

  在窮鄉僻壤,拿錢不能買到什麼東西的地方,其實人跟人之間是有一種非常溫暖的東西,超越文化、超越語言,靠著別人的善意跟友情活下來,這是旅行裡面比較溫暖的畫面。你在無限的人海中知道自己的有限也感謝別人對你的善意。所以旅行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某一些是人類的行為,某一些是大自然令人驚訝的一面,有一些是動物和植物的智慧,你會覺得大自然怎麼這麼神奇,會體會到許許多多的智慧,許許多多的慈悲,知道那裡面有我們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唐朝是交通網做得不錯的時代

  第一皇帝可以去。但皇帝微服出遊不能常做。皇帝要旅行,去的目的地就是泰山,因為泰山到了出海口。他們的行進方法,是先河后海。這樣的行程不只皇帝一個人,曾經有一個人非常驚訝一路上可以看到這麼多東西,他是隨漢武帝出行的司馬遷,那趟旅行對他一生有極大的影響。

  其實各位知道旅行的旅字跟軍旅的旅有點關聯。士兵駐守邊疆,應該說是很苦的旅行。一些詩人寫邊塞詩,那是走到極遠的地方,平常人不會看到的,大漠的風景下。其實現在這種職業的人還是可以做這個事,清朝的納蘭性德也是在軍旅之中寫下他的感覺和感想。

  除了皇帝、士兵,還有一種人是商人。《琵琶行》裡面的女子,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一天到晚往外跑,跑得比較辛苦的就是茶馬古道。還有一條路很辛苦,往敦煌去。要走那條道的人,常常會在敦煌到山洞裡面弄一張佛像,希望保佑一路平安。敦煌洞窟裡面的像,經常是拿紙貼上去,而且經常不只一層,前面的人貼了,後來又有商人貼,每個洞里可能貼好多層,每一層都代表一個功德,那個功德的背後都是保佑我平安,因為商人的旅途不是很平安的。

  走江湖的人也可以旅行,其中有一種人是劇團演戲的,走南闖北在每一個地方演出,這種人會有旅行的經驗。再有一種人是工人,大的工程比如說開鑿運河,或者砌萬里長城,就要徵到遠方去。還有一種人是宗教界的,他們劃分兩頭,一個是像唐三藏這樣到西天取經,為什麼孫悟空的身世有那樣的必要性?因為一個旅行者的隨從最好是沒爸沒媽的,有爸有媽不會讓孩子冒那麼大的險。我們的人出去,也有人到我們這來,因為宗教的緣故,像利瑪竇,到中國來,旅行這麼遙遠,為了傳教的目的。唐三藏到西域去,義大利的傳教士到中國來,都有一個理想和目的。

  李白和杜甫他們動不動說到哪裡拜訪誰,或者走到哪吃到什麼。我就問一個研究歷史的人,我說你告訴我,是不是唐朝把交通網建的非常好了,以至於這些詩人跑的那麼方便?他說是,那個時候的確是交通網做得很好,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時候,交通網是比較容易完成的。唐朝是交通網做得不錯的時代。所以我們目前也跟唐朝一樣,有一個非常方便的交通網,可以非常方便去一個地方。我們就珍惜我們的福氣,不要用得過分,讓我們細水長流,讓我們的山川可以給我們的子孫繼續享用。

  我們也都有義務,把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假如白居易他們沒有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我知道的就很有限了。如果我們不斷留下這樣的資料,一個城市就變成一個有記憶力的城市,變成一個更優美的讓人懷念的城市。

  現場提問

  提問一:張老師你好,台灣之前很封閉,您從那個時代過來的,對你的創作,對台灣作家有影響嗎?

  張曉風:台灣1981年以前不能夠以個人旅行的名義出去,有的人會想盡辦法,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本事,那時候大家也不覺得這個很困擾,剛才我說了沒那麼多錢,不是太想要去。至於寫作我個人沒受到影響。因為我是一個作者,我要寫什麼就寫什麼,但是中間有一個把關的人,他看我的東西怕了,自然不登我的東西,他怕惹禍,就會喊停了。而我不必停,我就寫我要寫的東西,要剎他去剎,你剎了不給我發表,我的東西還在。過十年、二十年還是可以拿來用,我怕什麼。在這個想法之下,我寫東西沒什麼忌諱。我不會故意挑戰人家的權威,但是我不怕什麼。事實上是這樣,常常禁止你做什麼事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壞人,有時候是為我們好。

  提問二:能否談談信仰對生活的態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揚棄?

  張曉風:傳統文化要把不好的東西排開,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抉擇。包括魯迅,魯迅是一個很好的小說作者,但是在他的年代,他也是把中國文化罵得臭死。信仰跟我的生活態度,一般來說我們在平面的地球上生存,如果我能夠有一個上頭的影響力,一個盼望,我覺得是比較踏實。我也覺得除了我自己盡量去做一個好一點的人,這不一定做得到,因為人性很複雜。你如果覺得有一個幫助你的力量,可能會比較踏實一點。

  提問三:如何處理沉重歷史話語?輕盈的內心情感在遊戲中的關係?

  張曉風:其實如何處理沉重,任何情感都不容易處理,哪怕是很好笑的情感,你要寫得很好笑也不容易,很想哭的情感寫到很想哭也不容易。如果真的對沉重這個話題有興趣,就看看別人寫沉重時怎麼寫的,你找10本書來看。

  提問四:今天講的旅行,但是你的心靈旅行那麼遠,還能這麼寧靜,我想告訴今天來聽張曉風女士講旅行課程的年輕人,生命當中的旅行必須在心靈上有一個很長的跋涉,張曉風女士1985年的《和氏璧》影響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民間劇場,第一個全國第二大的戲劇節,無形的傳遞也是一種旅行,我今天來到這裡現場就是想向你表達一下敬意,謝謝你!

  張曉風:其實《和氏璧》在兩岸通了以後有兩個劇本在北京演出,一個是比我年長很多的一位先生的《紅鼻子》,一個是我的《和氏璧》,那時候我們還不能過來看它在北京演出什麼樣的,有朋友告訴我,現場有非常多的人流淚。《和氏璧》的故事是非常的悲慘,我相信那些哭的人是因為他們經歷了生命裡面的一場浩劫。我在寫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這邊的觀眾他們會體會,這個淚讓我很驚訝。只要你規規矩矩寫一個不管多麼久遠的故事,它裡面的真實,對今天活著的人還是有用的,人類歷史在不斷翻轉,你好好寫真的寫,你的觀眾不管離你有多遠,有一天他看到的時候,他還是會流淚。這是30年前的事情了,在我心裡面一直是一種感恩,文字敘述的共通點這是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不管我們距離多麼遙遠,那個漢字寫出來的時候,含義是歷久不變的。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張曉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